两个世界的相遇——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在北京传授西洋画技法与收藏中国画的齐蒂尔

来源 :美术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ji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前捷克斯洛伐克艺术家齐蒂尔曾先后多次来到中国,将几百幅齐白石的作品,以及几十件名家之作分批带回他的家乡。此外,齐蒂尔在欧洲策划了大量的东亚艺术品展览活动,当中有数百件展品转而成为当地其他的艺术爱好者、商人以及官员的私人收藏品。但是,由于他的早逝,这些文化交流活动戛然而止。因此,笔者希望借助本文,诠释齐蒂尔在滞留中国期间促成其独特的收藏成果的各种条件。
其他文献
将传统俗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与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强调了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了当前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工作方
油画民族性,一直是中国美术界尤其是中国油画界未曾忽视探讨的课题。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就有了讨论。倪贻德最早作理论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中国成立后,油画家董希
一、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界定与分化历史上,日常生活曾经是一个被人们长期忽视的问题,在一般意义上,日常生活被确认为社会的最基础的层面,它包括衣食住行等以个体的肉体生命延续
引言中国的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一种是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和“南宋四家”为代表的“水墨苍劲”的艺术风格,另一种是王维、董源、巨然、米芾、“
文化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水墨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水墨画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它所传达的是东方的“心理和谐”和内向的“境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使人们对绘画中色彩因素的感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绘画艺术中的色彩表达有了更多的要求。就在这种需求下,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色彩
吴冠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我深信:今天的人民和明天的人民,永远欣赏烙印着真挚感情的作品”(——《吴冠中谈美》)。他说,绘画这种世界语是无法撒谎的,作品中感情的真假、深浅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景区数字化形象设计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河北大力发展景区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从目前河北旅游景区数字化宣传界面重技术轻内涵,缺乏文化底蕴,艺术设
本文基于艺术杂志几次关于版画的跨界探索与当代转型问题的专题讨论,梳理了参与讨论者关于版画跨界优势、版画地位不显之缘由、版画当代转型之路径等几个方面的观点,揭示和归
艺术是一种文化载体,反映着其产生年代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倾向,当代中国油画亦是如此。其展现出的光怪陆离且又捉摸不定的状态,正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代谢的产物和展现。经过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