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喜与TCL出人意料地宣布与AMD合作,而同方与SUN却在重修与英特尔的关系。英特尔与AMD争夺OEM厂商的战争在剑拔弩张中。
英特尔在中国市场上与AMD、OEM厂商之间上演的争与夺、分与合的拉锯战已经展开… …
与此同时,在英特尔中国内部,一场轰轰烈烈谋涓镆苍诮兄小K孀庞⑻囟泄缶值闹夭迹⑻囟泄绞陆胄陆锥巍?
战事一:OEM的制衡与反制衡
英特尔遭遇“背叛”
年前年后短短一个月之内,历史上从未采用过AMD处理器的七喜与TCL先后公开宣称已与AMD合作,并推出新产品。消息一出,业界高度关注。据知情人士透露,七喜事前曾受到AMD更具鼓动性的条件影响,而彼时恰逢英特尔在对国内OEM厂商支持中出现“有失公允”的事情:在处理器供货紧张的时候,七喜最想要的货没能拿到,情急中的七喜才愤而揭掉英特尔铁杆旗号。
在公开场合,七喜控股董事长易贤忠表示:“与AMD合作事项,早已知会英特尔,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他们(英特尔)也慢慢习惯了。”但是他强调说,七喜今后对英特尔的承诺不会改变,(采用英特尔处理器的电脑)销量也不会降低。
记者从七喜一名内部人士处得到的解释是,七喜选择与AMD合作是市场需求的结果。记者采访一知名品牌电脑OEM厂商的内部人员时也被告知,很多电脑OEM厂商选择与AMD合作,都是从经营角度考虑的,但是不排除中间夹杂着一些策略性的想法。
一般看来,电脑OEM厂商一旦与AMD达成合作,双方肯定会高调示人,AMD亦会有高层出现在合作仪式上。据一知名国内电脑厂商内部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OEM厂商与AMD的细微接触都极具敏感度,甚至AMD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郭可尊造访国内电脑OEM厂商,也几乎都在秘密状态之中进行。
就七喜与AMD的高调合作,英特尔全球销售与市场营销事业部副总裁、中国大区总经理杨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厂商们是用竞争对手还是用英特尔的处理器,用英特尔多少,用竞争对手多少,是他们的选择。”英特尔公司市场部一位员工也明确告诉记者,“OEM厂商用还是不用AMD的产品,我们对他们的市场政策都不会变化,包括七喜也是如此。”
2005年底选择与AMD合作的同方,历时一年之后被曝出正在努力修复与英特尔的关系。有位业内人士分析:“不知道两者谁给了谁一个台阶,对方就顺阶而下。”这位熟悉情况的人士透露说:“一年前刚跟AMD合作的那个季度,同方与英特尔的直接生意已经降到了零,已经失掉从英特尔直接拿货的资格,去年一年同方已经为这种战略选择或者赌博付出了代价。”这位业内人士所说的代价是指同方电脑的销售业绩的下滑。
另一个重要的案例是浪潮电脑。据浪潮电脑内部人士透露,未与AMD达成任何实质合作的浪潮电脑在2001年曾与AMD发生多次密切接触,也曾考虑采用AMD的产品,但后来因浪潮砍掉了家用产品线,与AMD的合作也不了了之。上述人士向记者分析说,如果浪潮目前仍有家用产品线,也许有已与AMD合作的可能。
“脱离英特尔”意味着什么?
“同方也好,方正也好,TCL也好,我们都曾给予过密切的合作,过去十年里英特尔给予他们很多支持。但今天他们这样的选择(即与AMD合作)有他们自己的考虑。”杨旭说。对于厂商与AMD的合作或其他关系,杨旭很坦然地对记者说,“实力能决定一切。”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说,英特尔作为一个运行了三十多年的跨国公司,其对整个产业链的支撑作用已经形成体系,众多国内OEM厂商从成长之初就笼罩在英特尔的体系之中,难以脱离。
一位曾在某电脑厂商工作过的电脑事业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说,“AMD就目前的能力来讲支持一两个电脑OEM厂商没有问题,但是厂商多了,AMD的能力可能要遭受考验。”
“所谓支持并不只是一个价格优惠这么简单,处理器厂商对OEM厂商的支持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包含着处理器厂商较长一段时间的产品走向、技术保持领先的周期、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面对竞争对手的应变措施以及对规划策略的执行实现能力等等。”对此,他特意强调说,处理器厂商的政策如果在执行中间经常变动,就会导致上下游厂商甚至整个产业链都要随之改变,加大下游厂商的运营风险。
另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分析说,厂商在向AMD处理器切换时将付出巨大成本:首先厂商在切换之前,研发体系要做足充分准备,要建立基于AMD产品的上下游供应体系,比如要去找支持AMD处理器的主板和显卡以及周边设备等。另外,厂商还要进行大量的测试,相关产品的兼容性通过之后才可以进行生产。“举个例子,厂商就此拿个3C认证都需要好几个月,这些都是成本,所以不可能在这两家厂商之间来回换,否则谁也受不了。”
另外,英特尔给予厂商诸多“关照”。记者从其他渠道获悉,英特尔对OEM厂商的支持除经费之外,还有多种支持策略。英特尔在国内有众多的行业经理负责不同的行业市场,这些经理手中有着广泛的用户关系和人脉资源,只要OEM厂商能够拿出一个可付诸实施的方案,这些行业经理就会跟厂商联手一起攻单去说服客户,除了动用他的人脉关系之外,他手中还有一部分经费,这部分钱也会投到这个项目上来进行联合推广。“我记得英特尔去年在推AMT(主动管理技术)时,英特尔一时找不到切入点,而此时方正却有了销售线索,这时英特尔就与方正一同联手去做,这个项目是兰州铁路局的。”知情人士还透露说,一些跟英特尔合作关系比较好的厂商,在这方面没少获得英特尔的资源。
在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中,记者也得到了杨旭的说法。杨旭告诉记者说:“对于OEM厂商我们要支持得更好:首先给他们更好的产品,这是起码的;其次,我们会根据市场定位制定我们的支持策略,同时我们的支持也会体现在产品的研发当中,我们的支持将是最全位的支持。”
“为了支持OEM厂商,作为硬件厂商的英特尔投入了九千多名软件工程师,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开发工具软件,目的就是让OEM厂商更好地推广他们的产品。”杨旭还向记者透露说,“OEM厂商宣传当中的很多管理功能都是英特尔帮助开发出来的,甚至微软也曾受惠于英特尔。”
战事二:“拖垮”AMD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Mercury Research的报告显示,2006年第四季度,在台式机市场,AMD的市场份额从24.4%上升至29.1%。
在解释造成英特尔在台式机市场上份额下滑的原因时,杨旭称“我们当时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核心是在服务器,比如安腾,另一个更大的市场是在笔记本领域,所以英特尔将战略优先放在了这个地方,台式机毕竟是萎缩的市场。” 英特尔大意,使得AMD在台式机市场上给英特尔造成巨大的压力。
继续用价格战夺市场
“我们不但要把台式机的市场夺回来,而且还要把距离加大。” 杨旭告诉记者,2007年他一定要收复失去的市场份额。杨旭称,英特尔要以很快的速度把平台过渡到酷睿2双核处理器上去,要进行全线覆盖,而且要让老百姓买得起。很明显,杨旭要主动降低产品的价格。
去年,杨旭在重归中国区时,在5月28日大幅调降3款Core Duo双核心处理器价格,包括T2400、T2500及T2600处理器每千颗单颗价分别由原来294美元、423美元及637美元,降至241美元、294美元及423美元,降幅在13.2%~33.6%之间。7月23日,英特尔又大幅度降低赛扬D、奔腾4及奔腾D处理器的价格,降幅最高达61.46%,幅度之大,前所未有。
有消息称,英特尔将在2007年第二季度再次发起价格战。杨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否认会继续降价抢市场。尽管因竞争对手AMD打价格战已经导致英特尔利润率出现下滑,而英特尔在近日发布财季财报告时,预测毛利率在今年不会有明显提升,这也暗示英特尔依然会竭尽全力夺得更多市场份额与AMD处理器竞争。
2007年,英特尔将掀起新一轮价格战,而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势必导致AMD为之付出愈来愈高的代价。外界曾估计2006年仅戴尔和惠普两家每月库存的AMD处理器就已经达到20万~250万颗左右,超过过去AMD在渠道中库存产品的总和,AMD每次降价,就意味着要向采购商支付巨额的折扣。另外,AMD在中国内地还签有众多的OEM厂商,他们的库存也为AMD带来不小的压力。
实际上,AMD最近发布的财报利润大幅下滑、没有达到预期,可以看出,价格战已经让AMD伤了“元气”。英特尔还准备主动发起价格战争全面迎击AMD,有人担心本已大起大伏的AMD是否能经得起如此折腾。 然而,价格战并不是英特尔反击AMD的惟一手段。
技术上实施“星球大战”
“英特尔将借助新的平台,全方位超越竞争对手。”杨旭语气坚决地说。在整个采访中,杨旭一直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即英特尔拥有最好的产品,这是与竞争对手竞争中最重要的砝码。
2006年,英特尔启动了历史上最为频繁的产品更新换代计划,在150天内创记录地推出了40多款处理器,连杨旭自己都承认这是他从未见到过的速度。让人眼花缭乱的产品更新,对于杨旭而言只有一条主线,“表面上看英特尔去年发布的产品非常多,但是专注点只有一个,就是换芯。”
在杨旭看来,英特尔正把所有的产品线都迁移到酷睿这个具有革命突破性质的新平台上,“英特尔将借助这个新的平台使英特尔在各个产品段全方位超越竞争对手。”
2006年,英特尔抛弃了历时五年的NetBurst架构,不再追求处理器主频的快速提升,而且启动Core微架构的Core 2 Duo处理器,追求更高效率,同时控制功耗。与前代处理器相比,Core 2 Duo处理器性能得到40%以上的大幅提升,功耗明显下降。有媒体称英特尔的Core 2 Duo是历史上最接近完美的一款产品。而这款产品正是杨旭以及整个英特尔用来重新梳理市场的最有力武器,也是他们信心的来源。
英特尔中国大区市场总监洪力向记者介绍说:随着英特尔睿架构产品开始在台式机、笔记本、服务器里面广泛地交付OEM伙伴,以及65纳米的工艺技术全面在处理器上的普及,英特尔在2006年第四季度已经开始了收复失地的工作,这也是英特尔进入到2007年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英特尔在继续向竞争对手施压,去年11月14日英特尔面向服务器、工作站和高端个人电脑发布了四核处理器。国内外主流的服务器电脑OEM厂商又云集在杨旭身边,英特尔在奔腾和安腾发布时众星捧月的荣耀得以再现。
杨旭认为,四核的发布证明英特尔在处理器的研发、技术实施和生产工艺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四核处理器使用的65nm技术也只有英特尔一家能够做到。然而英特尔的进攻到此还没有打住,英特尔继续展示了其下一代 45 纳米制程工艺,并对外宣称,预计在 2007 年将有两家 45 纳米工厂投入生产。
1月18日,洪力告诉记者说,“与竞争对手的65纳米的普及之路相比,英特尔已经列出了2007年45纳米,2009年32纳米,2011年11纳米的发展蓝图。而随着新工艺与架构的引入,英特尔也有望走出价格战的沼泽。”在这个方面,AMD一直落后于英特尔,在英特尔已经采用65nm工艺制造产品将近一年时间,45nm工艺也已经规划完成进入试产阶段之时,AMD才正式发布其65nm工艺的处理器,而且也只局限在少数的产品型号上。
在技术上频频发威之后,杨旭强调地告诉记者说,“英特尔作为技术公司,技术上一定要领先,我永远坚信这点。”
战事三:杨旭秘密变阵
本土化难题需要化解
近几年,英特尔在中国的几大战略皆遇当地水土不服难题,整体推进并不畅通。
数字家庭战略是一场由英特尔策动的产业链总动员,其核心是在电脑上通过网络看电视节目,但是现在来看,中国用户还很难接受这种方式,“当时我在中国,我也有责任。”对于数字家庭的推广不力,杨旭的表态明朗。
数字家庭是英特尔全球共推的一项战略,在中国同步进行,却遭遇事前并未预料到的阻力。“现在大家(OEM电脑厂商)都在总结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模式和内容容易被用户接受。”杨旭认为,经过英特尔与合作伙伴的一番努力之后,最后的问题是出现在内容上面。
让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案例:英保通项目,它对准的是网吧市场。在中国的行业市场上,AMD在网吧领域保持领先于英特尔,杨旭发动的“英保通”革命,正是欲将AMD驱逐出场,这是杨旭的得意之作,也是杨旭一手策划的本土化精典案例。
三年前,杨旭就决定在网吧市场上推出一个平台去跟AMD的处理器较量,这就是“英保通”诞生的背景。在这个平台上,英特尔集成了管理软件,还开发了很多管理工具来支持游戏的运行,之后,英行尔联合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共同推广。“英保通”不是英特尔全球产物,是中国特有的解决方案,因为只有中国才拥有如此庞大规模的网吧市场,国外则很少。
然而据记者了解,英保通还是遭遇了问题,“目前来看,在网吧市场上AMD的占有比例还是要高一些,英特尔的英保通策略还未达到预想的目标,而且厂商的热情也有减退。”厂商们之所以减少对英保通的兴趣,是因为接受英保通平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电脑OEM厂商要通知上游的主板生产厂来生产专门的主板,但如果下达的订货量不够的话,主板厂商并不愿意为其生产,厂商在拿到主板之后才能够进行装机测试直到最后投产。
除此之外,英特尔还在中国实施了多项计划,如GAPP、CBB、世界齐步走计划等等,对于这些重大战略的实施,业界毁誉参半。但对杨旭来说,外界如何评说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2007年他获得一个更好的开局:中国市场独立成区,这将有助于他的本土化策略更好地实施。
与总部直接对话
在解释中国大区独立的原因时,杨旭的说辞为:“以前英特尔在降价或进行品推时,都要逐级上报,这样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贻误战机,独立后显然中国区在这些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而此前,英特尔的竞争对手在这方面要灵活得多,早在两年之前,AMD就将这块世界上第二大的电脑市场单独成区,同时郭可尊也被擢升为全球副总裁,享受与美国总部直接对话的特权。当年联想与AMD的合作,也与这种快速的决策体制有直接关联。”有业内人士分析说。
但杨旭不认同中国区独立是来自于竞争对手的压力。“竞争对手的做法是这次调整的一个很小的原因,英特尔的任何举动媒体总是归结于竞争对手的压力,这是非常片面的,这些都是英特尔自主决策,只是时间上非常巧合而已。” 杨旭说。
实际上,英特尔中国区独立也从属于英特尔的全球重整计划。据介绍,在英特尔CEO欧贝宁那个层面的重整计划制定之前,英特尔请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进行评估。一位英特尔的内部员工向记者透露说,这次评估的重大决策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家已经看到的英特尔全球性的组织架构的重整,另一个目标就是更快速,更灵活,更高效,其中包括裁员和业务出售或关闭,以及中国区的独立。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旭告诉记者说,中国区独立之后,考核的指标与以前并无改变,区别是中国市场以前放在亚太区,现在则是单列出来受美国总部直接考核。杨旭还告诉记者说,中国区独立之后,来自中国区的建议和意见更易于被美国总部了解和采纳,有利于制定适合中国的战略决策。
当然,中国区独立给杨旭执掌的中国区带来“直接”的好处同时,杨旭也将接受来自美国总部的直接考核,杨旭必须找到新的空间和新的道路来证明他自己。
打造本土化团队
杨旭的具体变革内容是“公司保密内容”,新的组织架构也没有对外披露。
但是记者还是从英特尔内部员工处得知,此次变革 “真的太大了,出现了很多新的部门和职能划分,除了财务人事没有什么变化这外,很多员工的职能都发生了变化。”一位英特尔内部员工表示不便向记者透露更多细节,但他告诉记者,此次内部调整是英特尔全球调整的一部分,除中国之外,英特尔全球的其他国家也在同步进行,所有的调整都贯穿着来自英特尔总部‘更快速、更灵活、更高效’这个九字。”
另外记者从侧面打听到于2005年底设立的中国四个大区在运行一年之后,2007年初已被杨旭赋予更大权力空间。四大区将获得多方面的实权,哪些该向上汇报请示哪些可直接决策已经明确划分。上述人士告诉记者说“放权中国四大区有利于英特尔向一、二级城市之下的市场渗透,当地负责人可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的市场策略,这对英特尔来讲很重要。
而更为重要的变化则是市场细分,这种细分围绕着市场的开拓展开。据记者了解,杨旭对原有的市场规划进行重新划分,有些市场领域得到进一步细分,相应的支撑这些行业市场的组织架构的职责也得到了重新调整和明确,原来纠缠不清、职责不详的部门已经分开。
“原来是广告、营销、公关基本都在独立运作着自己的事情,甚至在一个大项目下大家的联系也不多。现在这种格局完全被打破了,我们很多子部门都在拆散,几乎每个人都处在横向与纵向的交叉点上,交流更见频繁,联系也更加广泛。”洪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向记者进行了解释。
英特尔内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谈到,在改革之前,她要和从属于其他部门的很多同事共同支持一个市场活动,由于活动需要而临时组成的这个团队成员之间没有从属关系,做事的效率以及专注性往往打折扣。但现在不同了,杨旭改革之后,资源打破重组,并有了重新的划分,每个项目之下都有一个完整的班子去做事,每个项目人员都直接隶属项目负责人。
类似于上面这位员工提到的从属部门的变化或是新的工作职能的变化,几乎在英特尔中国的每个销售市场部门和人员的身上都在发生,而限于内部机密,该员工不愿透露更多。
观点:PC厂商的“站位难题”
英特尔与AMD的旷世之争已经持续三十多年,目前为止,并没有止住的迹象,反而愈演愈烈。竞争不但使二者本身相互残杀,而且还给全球所有的电脑OEM厂商都出了一道难题,使得每个厂商在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中进行慎之又慎的抉择,并且要学会给自己留好充实的后路以便在二者之间安全切换。
二者竞争带来最蔚为壮观的景象,是各电脑厂商们的站位问题,稍有风吹草动,便四处传言,对于在英特尔和AMD之间的背与向一直被媒体热捧。因为在官方的言论背后有着众多隐秘的事情可以挖掘,这种欲望诱惑着媒体锲而不舍。
记者在采访过程当中,曾经数次发邮件给国内最著名的电脑OEM厂商们,要求就此事发表意见,但多遭各种婉拒。但历经整个采访之后,记者发现,在AMD与英特尔之间竞争最大的决定要素是企业利益问题。
一来电脑同质化让越发严重,除了外型以及品牌不同之外,厂商想找到其他的差异越发困难,多元化需求被抵制,这种情况下,AMD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千篇一律的产品世界不是最终的消费者所希望看到的。
另外,由于价格透明度极高,电脑OEM厂商的利润逐渐削薄,其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也给AMD以市场机遇。在这个问题上厂商也首鼠两端,选用AMD短期奏效,却难抵英特尔后期发力。另外据相关数据表明,英特尔的毛利率长期在50%左右,而电脑OEM厂商的利润率低到不可想象,甚至有厂商出现亏损,但是,英特尔的政策机制可以保证这些厂商拿到销售返款,这对厂商的运营来讲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厂商如果不选择AMD,那么在英特尔这个庞大的阵营当中也必须占据一个好的位置,以便让其优先给予资源支持,以便于在与同行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但这似乎并不容易做到,英特尔也不希望一家独大,它总是在转移目标,以强制强,以至于实力相互抵消。
但是,两者的竞争带给全球电脑厂商的是变化,全球的电脑OEM厂商的资源在打破重组,小厂商在走向消亡,大的厂商之间在相互竞争中构建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文/倪洪章)
英特尔在中国市场上与AMD、OEM厂商之间上演的争与夺、分与合的拉锯战已经展开… …
与此同时,在英特尔中国内部,一场轰轰烈烈谋涓镆苍诮兄小K孀庞⑻囟泄缶值闹夭迹⑻囟泄绞陆胄陆锥巍?
战事一:OEM的制衡与反制衡
英特尔遭遇“背叛”
年前年后短短一个月之内,历史上从未采用过AMD处理器的七喜与TCL先后公开宣称已与AMD合作,并推出新产品。消息一出,业界高度关注。据知情人士透露,七喜事前曾受到AMD更具鼓动性的条件影响,而彼时恰逢英特尔在对国内OEM厂商支持中出现“有失公允”的事情:在处理器供货紧张的时候,七喜最想要的货没能拿到,情急中的七喜才愤而揭掉英特尔铁杆旗号。
在公开场合,七喜控股董事长易贤忠表示:“与AMD合作事项,早已知会英特尔,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他们(英特尔)也慢慢习惯了。”但是他强调说,七喜今后对英特尔的承诺不会改变,(采用英特尔处理器的电脑)销量也不会降低。
记者从七喜一名内部人士处得到的解释是,七喜选择与AMD合作是市场需求的结果。记者采访一知名品牌电脑OEM厂商的内部人员时也被告知,很多电脑OEM厂商选择与AMD合作,都是从经营角度考虑的,但是不排除中间夹杂着一些策略性的想法。
一般看来,电脑OEM厂商一旦与AMD达成合作,双方肯定会高调示人,AMD亦会有高层出现在合作仪式上。据一知名国内电脑厂商内部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OEM厂商与AMD的细微接触都极具敏感度,甚至AMD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郭可尊造访国内电脑OEM厂商,也几乎都在秘密状态之中进行。
就七喜与AMD的高调合作,英特尔全球销售与市场营销事业部副总裁、中国大区总经理杨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厂商们是用竞争对手还是用英特尔的处理器,用英特尔多少,用竞争对手多少,是他们的选择。”英特尔公司市场部一位员工也明确告诉记者,“OEM厂商用还是不用AMD的产品,我们对他们的市场政策都不会变化,包括七喜也是如此。”
2005年底选择与AMD合作的同方,历时一年之后被曝出正在努力修复与英特尔的关系。有位业内人士分析:“不知道两者谁给了谁一个台阶,对方就顺阶而下。”这位熟悉情况的人士透露说:“一年前刚跟AMD合作的那个季度,同方与英特尔的直接生意已经降到了零,已经失掉从英特尔直接拿货的资格,去年一年同方已经为这种战略选择或者赌博付出了代价。”这位业内人士所说的代价是指同方电脑的销售业绩的下滑。
另一个重要的案例是浪潮电脑。据浪潮电脑内部人士透露,未与AMD达成任何实质合作的浪潮电脑在2001年曾与AMD发生多次密切接触,也曾考虑采用AMD的产品,但后来因浪潮砍掉了家用产品线,与AMD的合作也不了了之。上述人士向记者分析说,如果浪潮目前仍有家用产品线,也许有已与AMD合作的可能。
“脱离英特尔”意味着什么?
“同方也好,方正也好,TCL也好,我们都曾给予过密切的合作,过去十年里英特尔给予他们很多支持。但今天他们这样的选择(即与AMD合作)有他们自己的考虑。”杨旭说。对于厂商与AMD的合作或其他关系,杨旭很坦然地对记者说,“实力能决定一切。”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说,英特尔作为一个运行了三十多年的跨国公司,其对整个产业链的支撑作用已经形成体系,众多国内OEM厂商从成长之初就笼罩在英特尔的体系之中,难以脱离。
一位曾在某电脑厂商工作过的电脑事业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说,“AMD就目前的能力来讲支持一两个电脑OEM厂商没有问题,但是厂商多了,AMD的能力可能要遭受考验。”
“所谓支持并不只是一个价格优惠这么简单,处理器厂商对OEM厂商的支持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包含着处理器厂商较长一段时间的产品走向、技术保持领先的周期、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面对竞争对手的应变措施以及对规划策略的执行实现能力等等。”对此,他特意强调说,处理器厂商的政策如果在执行中间经常变动,就会导致上下游厂商甚至整个产业链都要随之改变,加大下游厂商的运营风险。
另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分析说,厂商在向AMD处理器切换时将付出巨大成本:首先厂商在切换之前,研发体系要做足充分准备,要建立基于AMD产品的上下游供应体系,比如要去找支持AMD处理器的主板和显卡以及周边设备等。另外,厂商还要进行大量的测试,相关产品的兼容性通过之后才可以进行生产。“举个例子,厂商就此拿个3C认证都需要好几个月,这些都是成本,所以不可能在这两家厂商之间来回换,否则谁也受不了。”
另外,英特尔给予厂商诸多“关照”。记者从其他渠道获悉,英特尔对OEM厂商的支持除经费之外,还有多种支持策略。英特尔在国内有众多的行业经理负责不同的行业市场,这些经理手中有着广泛的用户关系和人脉资源,只要OEM厂商能够拿出一个可付诸实施的方案,这些行业经理就会跟厂商联手一起攻单去说服客户,除了动用他的人脉关系之外,他手中还有一部分经费,这部分钱也会投到这个项目上来进行联合推广。“我记得英特尔去年在推AMT(主动管理技术)时,英特尔一时找不到切入点,而此时方正却有了销售线索,这时英特尔就与方正一同联手去做,这个项目是兰州铁路局的。”知情人士还透露说,一些跟英特尔合作关系比较好的厂商,在这方面没少获得英特尔的资源。
在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中,记者也得到了杨旭的说法。杨旭告诉记者说:“对于OEM厂商我们要支持得更好:首先给他们更好的产品,这是起码的;其次,我们会根据市场定位制定我们的支持策略,同时我们的支持也会体现在产品的研发当中,我们的支持将是最全位的支持。”
“为了支持OEM厂商,作为硬件厂商的英特尔投入了九千多名软件工程师,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开发工具软件,目的就是让OEM厂商更好地推广他们的产品。”杨旭还向记者透露说,“OEM厂商宣传当中的很多管理功能都是英特尔帮助开发出来的,甚至微软也曾受惠于英特尔。”
战事二:“拖垮”AMD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Mercury Research的报告显示,2006年第四季度,在台式机市场,AMD的市场份额从24.4%上升至29.1%。
在解释造成英特尔在台式机市场上份额下滑的原因时,杨旭称“我们当时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核心是在服务器,比如安腾,另一个更大的市场是在笔记本领域,所以英特尔将战略优先放在了这个地方,台式机毕竟是萎缩的市场。” 英特尔大意,使得AMD在台式机市场上给英特尔造成巨大的压力。
继续用价格战夺市场
“我们不但要把台式机的市场夺回来,而且还要把距离加大。” 杨旭告诉记者,2007年他一定要收复失去的市场份额。杨旭称,英特尔要以很快的速度把平台过渡到酷睿2双核处理器上去,要进行全线覆盖,而且要让老百姓买得起。很明显,杨旭要主动降低产品的价格。
去年,杨旭在重归中国区时,在5月28日大幅调降3款Core Duo双核心处理器价格,包括T2400、T2500及T2600处理器每千颗单颗价分别由原来294美元、423美元及637美元,降至241美元、294美元及423美元,降幅在13.2%~33.6%之间。7月23日,英特尔又大幅度降低赛扬D、奔腾4及奔腾D处理器的价格,降幅最高达61.46%,幅度之大,前所未有。
有消息称,英特尔将在2007年第二季度再次发起价格战。杨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否认会继续降价抢市场。尽管因竞争对手AMD打价格战已经导致英特尔利润率出现下滑,而英特尔在近日发布财季财报告时,预测毛利率在今年不会有明显提升,这也暗示英特尔依然会竭尽全力夺得更多市场份额与AMD处理器竞争。
2007年,英特尔将掀起新一轮价格战,而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势必导致AMD为之付出愈来愈高的代价。外界曾估计2006年仅戴尔和惠普两家每月库存的AMD处理器就已经达到20万~250万颗左右,超过过去AMD在渠道中库存产品的总和,AMD每次降价,就意味着要向采购商支付巨额的折扣。另外,AMD在中国内地还签有众多的OEM厂商,他们的库存也为AMD带来不小的压力。
实际上,AMD最近发布的财报利润大幅下滑、没有达到预期,可以看出,价格战已经让AMD伤了“元气”。英特尔还准备主动发起价格战争全面迎击AMD,有人担心本已大起大伏的AMD是否能经得起如此折腾。 然而,价格战并不是英特尔反击AMD的惟一手段。
技术上实施“星球大战”
“英特尔将借助新的平台,全方位超越竞争对手。”杨旭语气坚决地说。在整个采访中,杨旭一直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即英特尔拥有最好的产品,这是与竞争对手竞争中最重要的砝码。
2006年,英特尔启动了历史上最为频繁的产品更新换代计划,在150天内创记录地推出了40多款处理器,连杨旭自己都承认这是他从未见到过的速度。让人眼花缭乱的产品更新,对于杨旭而言只有一条主线,“表面上看英特尔去年发布的产品非常多,但是专注点只有一个,就是换芯。”
在杨旭看来,英特尔正把所有的产品线都迁移到酷睿这个具有革命突破性质的新平台上,“英特尔将借助这个新的平台使英特尔在各个产品段全方位超越竞争对手。”
2006年,英特尔抛弃了历时五年的NetBurst架构,不再追求处理器主频的快速提升,而且启动Core微架构的Core 2 Duo处理器,追求更高效率,同时控制功耗。与前代处理器相比,Core 2 Duo处理器性能得到40%以上的大幅提升,功耗明显下降。有媒体称英特尔的Core 2 Duo是历史上最接近完美的一款产品。而这款产品正是杨旭以及整个英特尔用来重新梳理市场的最有力武器,也是他们信心的来源。
英特尔中国大区市场总监洪力向记者介绍说:随着英特尔睿架构产品开始在台式机、笔记本、服务器里面广泛地交付OEM伙伴,以及65纳米的工艺技术全面在处理器上的普及,英特尔在2006年第四季度已经开始了收复失地的工作,这也是英特尔进入到2007年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英特尔在继续向竞争对手施压,去年11月14日英特尔面向服务器、工作站和高端个人电脑发布了四核处理器。国内外主流的服务器电脑OEM厂商又云集在杨旭身边,英特尔在奔腾和安腾发布时众星捧月的荣耀得以再现。
杨旭认为,四核的发布证明英特尔在处理器的研发、技术实施和生产工艺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四核处理器使用的65nm技术也只有英特尔一家能够做到。然而英特尔的进攻到此还没有打住,英特尔继续展示了其下一代 45 纳米制程工艺,并对外宣称,预计在 2007 年将有两家 45 纳米工厂投入生产。
1月18日,洪力告诉记者说,“与竞争对手的65纳米的普及之路相比,英特尔已经列出了2007年45纳米,2009年32纳米,2011年11纳米的发展蓝图。而随着新工艺与架构的引入,英特尔也有望走出价格战的沼泽。”在这个方面,AMD一直落后于英特尔,在英特尔已经采用65nm工艺制造产品将近一年时间,45nm工艺也已经规划完成进入试产阶段之时,AMD才正式发布其65nm工艺的处理器,而且也只局限在少数的产品型号上。
在技术上频频发威之后,杨旭强调地告诉记者说,“英特尔作为技术公司,技术上一定要领先,我永远坚信这点。”
战事三:杨旭秘密变阵
本土化难题需要化解
近几年,英特尔在中国的几大战略皆遇当地水土不服难题,整体推进并不畅通。
数字家庭战略是一场由英特尔策动的产业链总动员,其核心是在电脑上通过网络看电视节目,但是现在来看,中国用户还很难接受这种方式,“当时我在中国,我也有责任。”对于数字家庭的推广不力,杨旭的表态明朗。
数字家庭是英特尔全球共推的一项战略,在中国同步进行,却遭遇事前并未预料到的阻力。“现在大家(OEM电脑厂商)都在总结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模式和内容容易被用户接受。”杨旭认为,经过英特尔与合作伙伴的一番努力之后,最后的问题是出现在内容上面。
让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案例:英保通项目,它对准的是网吧市场。在中国的行业市场上,AMD在网吧领域保持领先于英特尔,杨旭发动的“英保通”革命,正是欲将AMD驱逐出场,这是杨旭的得意之作,也是杨旭一手策划的本土化精典案例。
三年前,杨旭就决定在网吧市场上推出一个平台去跟AMD的处理器较量,这就是“英保通”诞生的背景。在这个平台上,英特尔集成了管理软件,还开发了很多管理工具来支持游戏的运行,之后,英行尔联合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共同推广。“英保通”不是英特尔全球产物,是中国特有的解决方案,因为只有中国才拥有如此庞大规模的网吧市场,国外则很少。
然而据记者了解,英保通还是遭遇了问题,“目前来看,在网吧市场上AMD的占有比例还是要高一些,英特尔的英保通策略还未达到预想的目标,而且厂商的热情也有减退。”厂商们之所以减少对英保通的兴趣,是因为接受英保通平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电脑OEM厂商要通知上游的主板生产厂来生产专门的主板,但如果下达的订货量不够的话,主板厂商并不愿意为其生产,厂商在拿到主板之后才能够进行装机测试直到最后投产。
除此之外,英特尔还在中国实施了多项计划,如GAPP、CBB、世界齐步走计划等等,对于这些重大战略的实施,业界毁誉参半。但对杨旭来说,外界如何评说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2007年他获得一个更好的开局:中国市场独立成区,这将有助于他的本土化策略更好地实施。
与总部直接对话
在解释中国大区独立的原因时,杨旭的说辞为:“以前英特尔在降价或进行品推时,都要逐级上报,这样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贻误战机,独立后显然中国区在这些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而此前,英特尔的竞争对手在这方面要灵活得多,早在两年之前,AMD就将这块世界上第二大的电脑市场单独成区,同时郭可尊也被擢升为全球副总裁,享受与美国总部直接对话的特权。当年联想与AMD的合作,也与这种快速的决策体制有直接关联。”有业内人士分析说。
但杨旭不认同中国区独立是来自于竞争对手的压力。“竞争对手的做法是这次调整的一个很小的原因,英特尔的任何举动媒体总是归结于竞争对手的压力,这是非常片面的,这些都是英特尔自主决策,只是时间上非常巧合而已。” 杨旭说。
实际上,英特尔中国区独立也从属于英特尔的全球重整计划。据介绍,在英特尔CEO欧贝宁那个层面的重整计划制定之前,英特尔请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进行评估。一位英特尔的内部员工向记者透露说,这次评估的重大决策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家已经看到的英特尔全球性的组织架构的重整,另一个目标就是更快速,更灵活,更高效,其中包括裁员和业务出售或关闭,以及中国区的独立。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旭告诉记者说,中国区独立之后,考核的指标与以前并无改变,区别是中国市场以前放在亚太区,现在则是单列出来受美国总部直接考核。杨旭还告诉记者说,中国区独立之后,来自中国区的建议和意见更易于被美国总部了解和采纳,有利于制定适合中国的战略决策。
当然,中国区独立给杨旭执掌的中国区带来“直接”的好处同时,杨旭也将接受来自美国总部的直接考核,杨旭必须找到新的空间和新的道路来证明他自己。
打造本土化团队
杨旭的具体变革内容是“公司保密内容”,新的组织架构也没有对外披露。
但是记者还是从英特尔内部员工处得知,此次变革 “真的太大了,出现了很多新的部门和职能划分,除了财务人事没有什么变化这外,很多员工的职能都发生了变化。”一位英特尔内部员工表示不便向记者透露更多细节,但他告诉记者,此次内部调整是英特尔全球调整的一部分,除中国之外,英特尔全球的其他国家也在同步进行,所有的调整都贯穿着来自英特尔总部‘更快速、更灵活、更高效’这个九字。”
另外记者从侧面打听到于2005年底设立的中国四个大区在运行一年之后,2007年初已被杨旭赋予更大权力空间。四大区将获得多方面的实权,哪些该向上汇报请示哪些可直接决策已经明确划分。上述人士告诉记者说“放权中国四大区有利于英特尔向一、二级城市之下的市场渗透,当地负责人可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的市场策略,这对英特尔来讲很重要。
而更为重要的变化则是市场细分,这种细分围绕着市场的开拓展开。据记者了解,杨旭对原有的市场规划进行重新划分,有些市场领域得到进一步细分,相应的支撑这些行业市场的组织架构的职责也得到了重新调整和明确,原来纠缠不清、职责不详的部门已经分开。
“原来是广告、营销、公关基本都在独立运作着自己的事情,甚至在一个大项目下大家的联系也不多。现在这种格局完全被打破了,我们很多子部门都在拆散,几乎每个人都处在横向与纵向的交叉点上,交流更见频繁,联系也更加广泛。”洪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向记者进行了解释。
英特尔内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谈到,在改革之前,她要和从属于其他部门的很多同事共同支持一个市场活动,由于活动需要而临时组成的这个团队成员之间没有从属关系,做事的效率以及专注性往往打折扣。但现在不同了,杨旭改革之后,资源打破重组,并有了重新的划分,每个项目之下都有一个完整的班子去做事,每个项目人员都直接隶属项目负责人。
类似于上面这位员工提到的从属部门的变化或是新的工作职能的变化,几乎在英特尔中国的每个销售市场部门和人员的身上都在发生,而限于内部机密,该员工不愿透露更多。
观点:PC厂商的“站位难题”
英特尔与AMD的旷世之争已经持续三十多年,目前为止,并没有止住的迹象,反而愈演愈烈。竞争不但使二者本身相互残杀,而且还给全球所有的电脑OEM厂商都出了一道难题,使得每个厂商在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中进行慎之又慎的抉择,并且要学会给自己留好充实的后路以便在二者之间安全切换。
二者竞争带来最蔚为壮观的景象,是各电脑厂商们的站位问题,稍有风吹草动,便四处传言,对于在英特尔和AMD之间的背与向一直被媒体热捧。因为在官方的言论背后有着众多隐秘的事情可以挖掘,这种欲望诱惑着媒体锲而不舍。
记者在采访过程当中,曾经数次发邮件给国内最著名的电脑OEM厂商们,要求就此事发表意见,但多遭各种婉拒。但历经整个采访之后,记者发现,在AMD与英特尔之间竞争最大的决定要素是企业利益问题。
一来电脑同质化让越发严重,除了外型以及品牌不同之外,厂商想找到其他的差异越发困难,多元化需求被抵制,这种情况下,AMD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千篇一律的产品世界不是最终的消费者所希望看到的。
另外,由于价格透明度极高,电脑OEM厂商的利润逐渐削薄,其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也给AMD以市场机遇。在这个问题上厂商也首鼠两端,选用AMD短期奏效,却难抵英特尔后期发力。另外据相关数据表明,英特尔的毛利率长期在50%左右,而电脑OEM厂商的利润率低到不可想象,甚至有厂商出现亏损,但是,英特尔的政策机制可以保证这些厂商拿到销售返款,这对厂商的运营来讲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厂商如果不选择AMD,那么在英特尔这个庞大的阵营当中也必须占据一个好的位置,以便让其优先给予资源支持,以便于在与同行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但这似乎并不容易做到,英特尔也不希望一家独大,它总是在转移目标,以强制强,以至于实力相互抵消。
但是,两者的竞争带给全球电脑厂商的是变化,全球的电脑OEM厂商的资源在打破重组,小厂商在走向消亡,大的厂商之间在相互竞争中构建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文/倪洪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