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的知青领袖梦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0年。一个人寿命的一多半。1700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生命,已经步入夕阳。
  走在上海街头,丁惠民并不引人注目。他在小馆子里吃锅贴、喝老鸭粉丝汤,剩下的一定要打包,偶尔引来青年人侧目。他们不知道:整整30年前,1978年12月,这位老者带着数十位云南知青,从西双版纳一路北上进京请愿,打出“我们要回家”的标语,并最终撕开了知识青年返城的一个豁口。
  
  靠近
  
  丁惠民和所有知青一样,是带着“建设边疆”的决心来到云南西双版纳的。
  他们走进莽莽大山,住在草棚里,半夜里蛇会从房梁上“嘭”的一声掉下来;吃饭时,丛林里的猴子在远远地观望。头几年,是拼了命地干。砍掉原始森林,种上橡胶树。一次会战,十几天不下山。
  但几年努力,仍改变不了农场的样子。丁惠民说:“一年不如一年,知青绝望了。”
  重庆知青李长寿,如今寓居在上海七宝,他的记忆被饥饿充斥,“猪瘟年年闹,一闹死一片,简直没办法;没办法就去河里找鱼吃,我有段时间当文书管炸药,管它呢,就拿去炸鱼,那时候吃伤了,直到现在,一点鱼都不沾……”
  在红土地上,这些城里娃的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一个人就像一部汽车,你光叫他开,老不加油,肯定不行。我们当时已经没油了。”丁惠民这样比喻。
  那时,知青们想尽办法走后门调动回城,一旦成功就什么都不要了。一位高干子弟以探家名义临走时,作为教导员的周公正还给他做工作:“早点回来……”哪还有影子啊?今天想来,自己都笑着摇头。
  与丁惠民和周公正不同,李长寿从来是个叛逆者。在农场,他不是好惹的,“打架根本不需要理由”“那是一种无奈躁动的发泄”,到了后几年,连架都懒得打了,也没有力气打了。
  丁惠民对那个年代的回忆和解释是:“一开始都很老实,后来在长期艰苦的条件下,人野性、暴躁的一面就出来了。知青和军人都是如此。”
  1978年12月以前,他们并不相识,更想象不到彼此的相逢,会演绎出改写历史的一笔。
  
  相逢
  
  “那段时间,没有人有一丁点的私心,同心协力,就为一个目标——回家。”
  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已显疲态。
  经过近10年的农场生活,西双版纳知青们已经从迷茫走进了绝望。为了得到一张病退证明,他们服用麻黄素、生压灵来制造高血压,喝10%高效麻醉药制造“心力衰竭”,喝农药制造“胃痉挛”,喝墨水制造“胃穿孔”——不惜一切,只为回家。
  当时,“四个不满意”在中央高层内部被提了出来:农民不满意,知青及家长不满意,城镇对口单位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当时分管副总理陈永贵说:“知青工作很复杂,我们几个副总理一提到这件事就头疼。”
  对上山下乡的重新评估和大批知青的现实出路,不得不被提上议事日程。
  “今冬明春好回家”的说法开始在云南知青中悄然流传,但隐约的希望,毫不真切。
  景洪农场的丁惠民,是一个例外。这个农场学校里的总务员是个有心人,他趁着给学校拉运物资、进出农场的机会,在其他农场做了情况调查,意识到知青的问题已是一堆干柴,只要一颗火星就能点燃。
  他贴出了公开信,陈述知青现状,提出回家的愿望,在农场引起轩然大波。在礼堂大会上,有人说:“什么也不要怕,学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走回家乡去!”
  纷乱中,丁惠民的理智和判断,使他成为毋庸置疑的总指挥。他与李长寿就在那一天相识,机缘来自李长寿的一句高声发言:“人多有什么用?又不是去打台湾!”
  李长寿就此被任命为纠察队长,另一位重庆知青邹盛永专司宣传,再加上副总指挥刘先国和胡建国。整个行动的指挥和协调核心形成了。
  其后的部署兵分两路:一方面,农场在有序领导下罢工;另一方面,1978年12月,请愿代表分两批赴京,高唱自己写的请愿团团歌,“北上!北上!坚决北上!”
  队伍最终在天安门广场上列队,在“我们要回家”的横幅后面站成一排,有人的夹袄还裹在外套外面。
  当时分管农垦系统的国务院一位领导接见了他们,虽然态度慈祥,但话语严厉:“都这样闹,国家能富强?”这让他们感到委屈。当晚,丁惠民、刘先国、李长寿、邹盛永四个人,在西单的一家小饭馆里碰头商议,决定立即回云南,请愿团宣告终结。
  而正是那天,一份内部电话记录从版纳分局悄悄地飞出,成了知青的报喜鸟:不愿留的通通走……后来他们知道:这是云南省委第一书记从北京开会返回后作出的表态。
  次年2月至6月间,5万人像潮水一般退去,“营部索性把公章挂在门口,大家自己拿着盖。因为办户口的人太多,派出所的墙被推得直晃悠”。
  
  重聚
  
  2008年冬,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往事》栏目,将丁惠民请进演播室,以三集的篇幅,再现了当年北上请愿的历史。镜头前,丁惠民特意穿了一件黄色的T恤衫,胸前印着“知青”两个大字。
  他频频来到上海,出面帮知青解决工龄问题、社保问题、户口问题,等等等等。他回到云南,在那里立起一块大牌子:“知青有事,请找丁惠民。”下面留着手机号。30多年后,他第二次写了公开信,要求政府重视知青的晚境和待遇问题。
  丁惠民说,他要重新为知青争取权益,哪怕是一点点经济补偿、一点点政治待遇。他想呼吁国家层面对知青问题的重新表述。
  然而,老战友们的命运和心迹,在同心协力北上请愿30年后,画出相离的曲线。
  1998年,胡建国、刘先国和丁惠民当年的“三驾马车”在上海重聚。除了久别重逢的喜悦,其余的竟然是话不投机的尴尬。
  后来,刘先国曾经这样劝诫丁惠民:“即便在知青中间,跟那么多的海归、高知相比,我们已经落伍了。尽管你是当年的知青领袖,但现在已经不是我们的时代了。”
  丁惠民没有吭声。10年前,成都知青的聚会活动上,一条“青春无悔”的横幅被不同意见者扯下:“无悔?你们无悔你们就回去!”
  “有悔”和“无悔”,成为知青群体中对那一段特殊经历的分歧意见。“有悔”者,痛感时代对整整一代人的深重折磨,他们感慨磨难、追抚伤痕,后悔自己作出的牺牲和命运的不公;“无悔”者,深感知青经历使自己磨炼了意志、加速了成长,更以一种无法替代的方式,深切了解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国家,从而奠定了整整一代人心智和意志的成熟。
  渐渐步入晚境的知青们,有时会因为对共同经历的基本评价,争得面红耳赤。
  “他依然活在那个时代。”这是今天的丁惠民,留给战友们的印象。
  今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丝丝入扣地复述当年的细节。唱起请愿团团歌,暮年的他们早已明白:知青问题的解决,是邓小平起到了关键的撬动作用,“那是天时、地利、人和……” 摘自《南方周末》2009.1.12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部提出的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终身学习的理念。自主学习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领域里一个热门课题。本文以内蒙古通辽地区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他们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并提出培养其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于利伟,女,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
【摘要】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阅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能够使学习者充分了解自己所掌握的语言技能,提升自身语言水平。有效的阅读策略能够提升阅读的质量,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中职学生英语阅读策略进行调查分析,希望能够对中职英语阅读教学提供相应帮助。  【关键词】中职;英语;阅读  【作者简介】仲丽丽,江苏省邗江中等专业学校。  引言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结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法掌握
当大多数80后还处于懵懂和幻想阶段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崭露头角,开始登上财富舞台,并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商业新星。从作家韩寒,到互联网新势力代表李想、戴志康等人,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财富新贵的头衔、名声和摆出来的姿态,更多的是不同于60年代、70年代生人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现实主义价值观在他们身上的体现,这种自我实现的生活方式或许将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身价过亿的“高中生”
【摘要】文章通过描述准80后教师“大战”95后学生这个案例,总结出善待学生就是善待教育,更是善待我们教师自己。  【关键词】准80后教师;95后学生;善待教育  现在的学生都是95后,他们以突出的性格被人们记忆。即使到了该稍显成熟的高中阶段,他们依旧个性十足,时常与教师针锋相对。作为准80后教师的我,也免不了与95后的学生“大战”一番。  一、战前动态  战场:高三A班。  我:新任高三A班班主任
2009年4月7日,在北京密云打工的苏军保,接到任丘家中妻子打过来的电话:有人要买他们家最后一头奶牛。这个消息让苏军保很是惊喜——如果卖掉手里的这头奶牛,一家子算是得到解脱了。    放弃打工养奶牛    任丘是河北省的奶牛养殖大县,有很多规模化的养牛场,也有不少散养的奶农。苏军保当年在北京做泥瓦工,看到当地很多亲戚养奶牛发了家,很动心。亲戚对他说:“一头奶牛年产奶量正常在五六千公斤,按照每公斤3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间隙之美。城市的楼座与楼座、楼群与楼群间,必须要有适当的间隙,错落开,才美观别致。家庭装饰,有审美情趣的人绝不会让它臃肿繁杂,占尽空间,而会使它简约典雅,别有洞天。   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人与人之间只有保持一定距离才能产生美感。即便是挚友,可以亲密,可以信赖,可以托付,可以无私相助,但作为獨立的个体,应当有各自独立的心灵空间和行为方式,远远地相互欣赏,更好。就是夫妻,也应是相
【摘要】英语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课程,而英语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发展。但是,在英语教学中由于导入的中国文化内容较少,导致学生在使用英语对我国文化进行描述时,经常出现一些表述或是语法上的错误。因此,在现阶段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做好导入中国文化的相关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英语描述我国文化。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唐继中,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早上6点半,闹钟响了。她起床洗漱,开火煎蛋,煮牛奶。7点,丈夫起床,把孩子也叫起来,洗漱,吃早餐。7点半,他们一起出门。到了小区门,她往西,丈夫往东,转眼便被上班的人流淹没。晚上,她下班,接回孩子,去菜市场买菜,到家后安排孩子写作业,自己在厨房里煎炒煮炸。丈夫回来,躺在沙发上看报纸或者上网看新闻。饭端上桌,三口人围在一起吃饭。她说:“下水道又堵了,吃完饭你去看一下。”丈夫“哦”一声,继续吃饭。吃完
上官云珠,这是一个曾经在中国电影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她塑造的許多角色,已经成为铭刻在一代中国人心中永恒的经典。但谁又知道,在这些令人炫目的光环背后,却是一段段说不尽的辛酸沧桑往事。  低调平和的韦然,正式的身份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编辑,负责上海地区的业务,却又经常被熟悉的电影界长辈介绍,参加电影圈的诸多纪念活动。回忆起美丽的母亲,那些经常让韦然红了眼圈的往事,已滤去了最初的巨痛,转而成为一种淡然
曾经为130余位患者实施“安乐死”、绰号“死亡医生”的美国医师杰克·凯沃尔基安,在服刑8年后,最近获得假释。已经79岁高龄的凯沃尔基安表示,他不会再违法为病人实施“安乐死”,但仍将继续致力于为之奋斗多年的事业——促使“安乐死”合法化。可以预见,在有生之年,凯沃尔基安仍将是美国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对死亡怀有浓厚兴趣    凯沃尔基安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是亚美尼亚移民后裔。  上世纪5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