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学习要超越“合乎常规”思维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445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未知世界的构想、探索和好奇是人的认知本性。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重知识的灌输,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型学习是当今大学生应有的学习方式。创新型学习既要有突破既已存在模式的勇气,也要有坚忍不拔的定力。创新型学习是追求可能的过程。
  【关键词】创新型学习 追求 勇气 定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21-02
  当今的时代是创新铸就的时代,是吁求创新的时代。大学的生活需要紧跟时代精神。在时代的呼声中,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将成为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创新型学习。
  一、创新型学习是回归人的认知本真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灵魂。创新的真谛是探求世界的奥秘和人类精神的自由。人与动物生存的区别就在于它体现为“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语),正是人的自由本性决定了人是通过创新来发展自身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多接受的是注重灌输书本知识的应试教育。支撑应试教育的是那种在精神上缺乏远见的、单调的物质主义的、现代机械论的世界观。应试教育在理论上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灵魂和肉体;在实践中培养了大批会考试的人,而当今时代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大学生进行创新型学习首先要弄清创新理念的核心,即爱智慧。“爱”本身就是一种超越,一种追求。智慧不同于知识,是对知识的掌握或掌握知识的方式。智慧是人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爱”是如何追逐智慧的,追逐的空间有多大?我们可以从古希腊哲学中获得“爱”与“智慧”的追逐关系。古希腊哲学在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对象、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体”和“用”这些对立面之间拉开了遥远的距离。这就为他们对智慧的无穷的“爱”的追求展开了无限广阔的空间。“爱智慧”在古希腊哲学中体现为一种对自己的“知”永远保持距离的怀疑和不满足,它使人的知识成了不断超越自我的成果,而不是一个直接呈现并“受用终身”的宝库。[1]由此可以看出爱智慧体现着灵魂深处的“动”。学习过程如果缺乏“动”即智慧的启迪,必然导致大量的书呆子和空泛无益、微不足道、缺乏创新的死板知识,甚至根本无知识可言。[2]
  创新是针对学习过程来创造。英国思想家怀特海曾言:过程在本质上是创造的,过程中的一切事件都包含了无数可能性的实现。当我们把宇宙之过去的、分离的杂多融入一个新的、未来的统一体之中时,就会产生一种丰富了经验并增进了经验享受的新质,这种新质即过去未曾实现过的可能性就是创造。因此,创造性和真正的潜力密切相关,“创造性就是潜力的实现”。可以说,创新就是主体对流动的、多变的、不确定的对象进行新的厘定。这样,“爱”追逐的对象就有了阶段性的成果。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条件下“爱”的对象总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因此,“爱”还要挖掘其潜力进行追逐。所以,创新没有终点,有的只是阶段性。“爱智慧”是永恒的。
  二、创新型学习要超越常规
  学生们头脑中的僵化思想主要源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我国传统教育目的明确、内容单一,叫人放弃人之个性,将学生们训练成只知道追求“仕途”或成为金钱的“奴隶”。另外,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非常封闭,囿于已知、限于自身、只允许自己存在而不允许别的东西存在和实验,永远都会证明自己的“正确”。封闭的教育一方面使得创新者难以生存而陷于平庸,另一方面又把平庸者推向前台视平庸为能事。这样,传统教育异化了学习的本质和知识的本质,抹去了学生的勇气、尊严、价值、自信、智慧、灵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历经了多次改革,但中小学教育基本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窠臼,学生们所学的知识是进入大学的“敲门砖”。这种教育下培养的学生思想保守、僵化是必然的,创新是偶然的;这样学到的知识是死板的,根本不能运思成智慧。西方的教育往往融训练、指导、引导和知识、能力的培养于一体,强调的是主动、探索、创新、发展。
  当代大学生转变原有观念养成创新型学习理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习过程中认清“专”与“博”的关系,读书既要“破一卷”也要“破万卷”,这是创新的基础。读书破一卷是古人做学问的经验。熟读深思,才能读“破”读透,识其真谛。读书而无专,只是胸藏万卷,“样样中,样样松”,那就难以学有所长;反之,若读书不“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亦难专精有成。博有益于专,专亦有益于博。文学理论家唐韬有句名言:“博览群书,读破一卷”。[3]爱因斯坦能够冲破僵化绝对的牛顿时空观,建立相对论,与研习休谟哲学、康德哲学、马赫哲学、彭加勒哲学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休谟的怀疑论、马赫的哲学思想起到了先导作用。大凡有创新成绩的人,无不是对所学专业专精而且涉猎广泛。其次,学习是用智慧学知识,用知识运思智慧的过程,这是创新的关键。智慧蕴含在生活实践中,蕴含在生活经验中,蕴含在科学知识中,智慧是从生活、经验、知识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的提炼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实际生活开始就经由一系列中间环节才能达到。[4]要求学生们熟练掌握每一个中间环节的知识,在熟练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升华,也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再把抽象所得到的精华运用于实践生活中。伴随着所学知识的深刻,广泛,升华的过程是无限的,智慧的追求是永恒的。在古希腊柏拉图那里,高等教育中学算术不是“为了买卖”,而是为了“观察数的性质”;几何学是为了“引导灵魂接近真理和激发哲学情绪”;天文学不是为了航海,而是为了思索宇宙的无穷。[4]由此看来,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力求向上以至无穷的,这与死板的内容灌输,封闭式教育是格格不入的。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健全完善的主体人格,这是创新的终极目的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治学就要有苏格拉底式的从容豁达、宽厚友善、渊博深刻、诚实率真、自信自尊。创新型的学习凝聚了人的和目的性和合规律性以及自由的美的创造。因此,创新的结果理所当然地蕴含着真善美的统一。理想人格所追求的便是真善美的统一。
  三、创新型学习是有勇气、有定力
  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价值追求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价值追求的实现也是对自由追求的实现。大学生不能忍受一个没有价值的世界,而且始终不满足于它所面对的现实,所以需要建立一个理想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的补充,并且以之作为生存的目标。由于人类同时具有自然的有限性和理性的开放性,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亦只能由他自己去探索和确立,而且价值始终只是追求和探索的目标而没有现成的终极的答案。所以价值追求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生存方式。首先,创新面对的是既已存在的理论或权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因质疑老师柏拉图而受到众人的指责时,如是说。亚里士多德17岁拜师于柏拉图门下进行长达20年的学习。但在尊敬和真理之间,亚里士多德还是选择了真理。热爱真理的人是不会被任何外在的力量所影响的,即使是经典和权威也不例外。牛顿也说过:“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另外,创新型学习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很多人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有超人的耐心和毅力,如苏轼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5]
  有这样一个故事:1961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物理学家约翰·梅因斯通在他上班的第二天就接手了一个古怪的小实验,当时这个实验在一个橱柜里已经悄悄进行了34年。50年后的今天,他仍然在观察着这个实验,并等待着见证它最引人注目的下一滴。这个沥青滴漏实验,是该大学第一位物理学家托马斯·帕内尔发起的一项长期性物理实验,他想以此实验向他的学生证明,在冷却状态下,脆的可以用锤子敲碎的沥青,也能够像液体一样从一个漏斗底部滴出。尽管是以极慢的速度,他的这个小实验成为了世界上最慢的沙漏实验。沥青的滴漏速度大约为每年6-12滴,迄今为止已滴下8滴沥青。如果按“合乎常规”的思维,这个实验是不成立的,但创新型思维却历时多年追求到了结果。
  当我们以有限的人生去追求无限理想的时候,受到种种限制的理性既无法弄明白应该追求什么,也无法确证所要追求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有危险就放弃人生的理想和追求。我们必须冒险,因为只有冒险才可能有希望,或许正是在危险中蕴含着创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创造、历险、享受和自由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学习就是娱乐,娱乐就是生活”创新型学习也应该成为一种乐趣和享受。
  参考文献:
  [1]邓晓芒.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J].外国哲学,2003(1):3-4
  [2]曲跃厚.走向一种后现代教育哲学[J].哲学研究,2004(5):85,86
  [3]徐梦秋.融贯形上形下二界—以道御学御术御器御万殊[J] .哲学研究,2004(5):80
  [4]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4
  [5]转引自汪哲,北大哲学课,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第196页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前就业环境下,艺术类人才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a于艺术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本课题主要就当前就业环境下艺术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法及策略进行系统研究,以供各方参考。  【关键词】就业环境 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培养研究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辽宁省职业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科研规划立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源远流长,以时间为轴,大致可分为古代高等教育、近代高等教育、现代高等教育三个阶段。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与世界接轨,也从此走向西方高等教育学习、借鉴和嫁接之路。在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轨迹对比分析中,可以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一些弊端。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借鉴 嫁接 内蕴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
【摘要】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逐渐推广和应用,制作课件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老师们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常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此,笔者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做法和看法,希望引起大家关注,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关键词】课件 多媒体 素材 PowerPoint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16-01  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摘要】环境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主干专业课程,有突出的课程优势和特点。本文针对本科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青岛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改革教学内容,创新实践课程和优化考核方式,探讨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环境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18-01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是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要】在当代社会,老师应当能够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来进行课件的制作,这也是老师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的老师或多或少的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在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时经常会出现问题,老师要找出课件中的问题,根据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并且充分的发挥它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设计与制作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