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

来源 :幼儿教育·家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g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期四晚上,妻子因为加班要很晚才回家。
  儿子对时间刚刚有了初步的概念,听说妈妈要晚回家,赶紧打个电话,两人在电话里说好,妈妈9点到家。
  9点过了,妻子还没有回来。这时小家伙急了:“妈妈到底啥时候回来呀?”
  “你跟妈妈在电话里到底是怎么说的?”
  “她说9点到家!”儿子很肯定地回答。
  “那你等妈妈回来后批评她吧!她说话不算数。”我故意添油加醋。
  儿子想了想,像是下了决心:“我们不能第一次就批评妈妈,我觉得第一次可以提醒,第二次再批评,第三次就不原谅她了。”
  “行,说得有道理,听你的。”我鼓励儿子坚持自己的想法。
  “爸爸,你知道这叫什么吗?”小家伙一本正经地问。
  “嗯?”我转过身,纳闷地看着他,“不知道。”
  出乎意料的是,儿子走了过来,非常严肃地说:“这叫事不过三!”
  真没想到,5岁的小家伙如此语出惊人!虽然儿子年幼,尚不能完全理解事不过三的内涵,但从今天妈妈晚到一事可以看出,我们平时的教育没有白费,儿子接受并初步理解了这句话,并用这句话构建了他最初的处世哲理。我有点欣喜,同时又有点惭愧,因为自己有时还不如一个孩子那么考虑周到、宽容大度呢。
  事不过三。记得小时候,我的父亲经常这样说。在父亲的教导中,我学会了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偶尔做错事并不可怕,但我们不能因为可以得到原谅,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犯错;也不能因为可以原谅别人,而纵容别人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是如此,我们在教养孩子时也应如此。
  夜深了,儿子一本正经和我说理的模样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让我感慨良多。我想事不过三应该包含两个方面,既允许别人(当然还有自己)犯两次同样的错误,也允许自己原谅别人两次同样的错误,在第一次的提醒和第二次的批评后,我们不能有第三次。
  感谢父亲在我小的时候教给了我这句话,也感谢儿子让我重新理解了这句话。
  
  专家点评
  “事不过三”是句老话,一般而言,我们从中体会到的意味是严格。可是,文中的家长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却读出了这句话的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宽容。是的,我们严格要求孩子,是希望孩子获得良好的社会生存技能,养成高尚的人格、坚毅的品质……然而孩子经常忘记自己犯过的错误,或者根本不理解错误的意义;他们很难把一类问题归类,常常会反复犯错误;他们总在努力尝试,而尝试的过程就是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当我们怒气冲冲地警告孩子“事不过三”时,我们总是强调惩戒的一面,却容易忘了这句话中宽容的一面。感谢这位家长为我们重新诠释了这句古训,让我们有机会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其他文献
朋友夏颖的丈夫外派到日本工作,她和5岁的女儿悠悠也随着丈夫去了日本。说起女儿在日本幼儿园的情况,夏颖感慨颇多。  夏颖一家刚到日本时,还是冬天。给悠悠报完名,幼儿园老师就捧出一堆衣服,有室外穿的,室内穿的,玩耍时穿的,上装是印有幼儿园名称的套头衫,下装就是一条小短裤。虽然早早就从丈夫的同事那里了解到这个讯息,拿起那条小短裤,夏颖还是不禁倒抽一口凉气。当时室外气温只有两三度,让在国内过冬时裹得像大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