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教师习惯对文章进行肢解,给学生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语文教学一问一答的对话模式仍顽固地占据着课堂。如何进行改革?教师要在文章的整体性把握与局部语言的揣摩品读中寻找结合点,把自己理解的东西有效地进行设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有时间和机会参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积累语言,沉淀文化,形成语文能力。为了让教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变成学生自己的感悟,教师要在解读文本后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找到文眼,并根据“点”和“眼”来设计中心问题,牵动全文的学习,让学生圈点批注,学习语言,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例一:教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下册《西门豹治邺》时,一教师抓住西门豹说的“我也去送送新娘”中的“送”字做文章:送了谁?送了什么?怎样送?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1. 圈画“送”的内容:(1)机智地送姑娘回家,理解三个“不”:“不行”、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2)巧妙地送巫婆和官绅接受惩罚:“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请你们去催催吧!”(体会从“麻烦”到“请”的语意变化、从“催一催”到“催催”的语言节奏变化以及从“。”到“!”的情感变化)(3)送百姓不信迷信的道理,送他们安居乐业的好生活。
2. 梳理“送”的过程,把握“治”的关键:送巫婆之死——送官绅头子伏法——送其他官绅警钟——送百姓道理。
3. 品析“送”的策略,丰满人物的形象:文章中的三次“等”显示人物的精明与睿智——“等了一会儿”“又等了一会儿”“再等一会儿”,西门豹不动声色之举让官绅一个个“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磕头求饶”。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与人物的完整形象联系起来,整体中有部分,部分中有整体,学生学到了“阅读”的方法,悟到了表达的技巧。
例二: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以四季为序,各段又以几种不同景物突出季节的特点。教师可以以“季节特点的把握”为重点学习某一段,以一带三,从扶到放,教给学生品析语言的方法,提高读写能力。
师:读了夏天的小兴安岭,一个充满生机的画面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请同学们仔细读,慢慢品:从哪些词句体会出小兴安岭的夏天充满了活力?
1. 了解事物间的关系,把握“树木——晨雾——阳光——野花”的写作顺序,整体感受“充满生机”的季节特点,为理解语段奠定基础。
2. 紧扣景物特点,品悟、积累语言:抓住“封”字,联系“葱葱笼笼”“密密层层”“严严实实”“挡”“遮”体会森林之茂盛,积累AABB型词语;抓住“升”“浸”体会雾蔓延的动态美,浓雾包裹森林的形态美,乳白色晨雾的色彩美,揣摩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抓住“利剑”体会阳光的强烈,光线的笔直,穿透森林的力度,衬托森林严实的奇妙。
3. 熟读、积累语言:诵读全段,尝试背诵。
4. 仿写迁移:如仿本段表达方法写某步行街热闹的特点,抓住“流淌的音乐——匆匆的人流——各色的衣裳——热销的场面”进行细致描写。
夏天“充满生机”的特点是通过“树木”“晨雾”“阳光”等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对“封”“浸”等词句的体会没有脱离语段的整体性。反过来,只有充分地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与准确,才能真正把握夏天的特点,小兴安岭的“美丽”才会定格在学生的心中,语言和情感的积累才水到渠成。
语言学习的“点”和文本整体的“面”在阅读教学中互为依存,互为前提。辩证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就会在关注人文性的同时充满更多的语文味。
责任编辑黄日暖
例一:教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下册《西门豹治邺》时,一教师抓住西门豹说的“我也去送送新娘”中的“送”字做文章:送了谁?送了什么?怎样送?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1. 圈画“送”的内容:(1)机智地送姑娘回家,理解三个“不”:“不行”、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2)巧妙地送巫婆和官绅接受惩罚:“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请你们去催催吧!”(体会从“麻烦”到“请”的语意变化、从“催一催”到“催催”的语言节奏变化以及从“。”到“!”的情感变化)(3)送百姓不信迷信的道理,送他们安居乐业的好生活。
2. 梳理“送”的过程,把握“治”的关键:送巫婆之死——送官绅头子伏法——送其他官绅警钟——送百姓道理。
3. 品析“送”的策略,丰满人物的形象:文章中的三次“等”显示人物的精明与睿智——“等了一会儿”“又等了一会儿”“再等一会儿”,西门豹不动声色之举让官绅一个个“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磕头求饶”。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与人物的完整形象联系起来,整体中有部分,部分中有整体,学生学到了“阅读”的方法,悟到了表达的技巧。
例二: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以四季为序,各段又以几种不同景物突出季节的特点。教师可以以“季节特点的把握”为重点学习某一段,以一带三,从扶到放,教给学生品析语言的方法,提高读写能力。
师:读了夏天的小兴安岭,一个充满生机的画面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请同学们仔细读,慢慢品:从哪些词句体会出小兴安岭的夏天充满了活力?
1. 了解事物间的关系,把握“树木——晨雾——阳光——野花”的写作顺序,整体感受“充满生机”的季节特点,为理解语段奠定基础。
2. 紧扣景物特点,品悟、积累语言:抓住“封”字,联系“葱葱笼笼”“密密层层”“严严实实”“挡”“遮”体会森林之茂盛,积累AABB型词语;抓住“升”“浸”体会雾蔓延的动态美,浓雾包裹森林的形态美,乳白色晨雾的色彩美,揣摩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抓住“利剑”体会阳光的强烈,光线的笔直,穿透森林的力度,衬托森林严实的奇妙。
3. 熟读、积累语言:诵读全段,尝试背诵。
4. 仿写迁移:如仿本段表达方法写某步行街热闹的特点,抓住“流淌的音乐——匆匆的人流——各色的衣裳——热销的场面”进行细致描写。
夏天“充满生机”的特点是通过“树木”“晨雾”“阳光”等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对“封”“浸”等词句的体会没有脱离语段的整体性。反过来,只有充分地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与准确,才能真正把握夏天的特点,小兴安岭的“美丽”才会定格在学生的心中,语言和情感的积累才水到渠成。
语言学习的“点”和文本整体的“面”在阅读教学中互为依存,互为前提。辩证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就会在关注人文性的同时充满更多的语文味。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