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导航
文档转换
企业服务
Action
Another action
Something else here
Separated link
One more separated link
vip购买
不 限
期刊论文
硕博论文
会议论文
报 纸
英文论文
全文
主题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期刊论文
喉结核27例诊断分析
喉结核27例诊断分析
来源 :现代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i1989
【摘 要】
:
目的探讨喉结核的临床特征的变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3年间27例喉结核的临床资料.结果喉结核全身症状不典型,临床表现以声嘶为主,病变部位以喉前部多见,实验室检查阳性率
【作 者】
:
李学文
余青松
李玉琼
何洁容
【机 构】
:
肇庆市端州区人民医院,广东省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出 处】
:
现代实用医学
【发表日期】
:
2004年6期
【关键词】
:
喉结核
诊断
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纤维喉镜检查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下载此文
赞助VIP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喉结核的临床特征的变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3年间27例喉结核的临床资料.结果喉结核全身症状不典型,临床表现以声嘶为主,病变部位以喉前部多见,实验室检查阳性率低,全胸片及CT检查阳性率为44.4%.结论喉结核的临床特征不典型,诊断困难,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其他文献
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8 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8年12月2—5日,由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江西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卫星地震观测技术与应用2018年学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来自各省地震局、直属单位、研究所和高校等37个单位的100余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图1)。江西省地震局柴劲松副局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张衡一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江帆研究员等出席会议。
期刊
空间对地观测
中国地震学会
专业委员会
学术研讨会
中国地震局
地震观测技术
地壳应力
江西省
地磁日变化畸变地震预报指标研究进展
一次地震预测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其依据的可靠性,依据的可靠性有赖于预报指标体系的建立。预报指标体系大致由以下内容组成:(1)可靠和完备的观测资料;(2)稳定的算法;(3)定量的判据;(4)可操作的预测规则;(5)超过自然概率的预报效能。地磁日变化由太阳风在电离层产生的环形变化电流以及该电流在地壳内感应生成的反向环形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分布主要取决于高空电流分布和地壳电性结构分布,并主要反映在地磁日变化
期刊
地震预报指标
地磁日变化
畸变
电流分布
指标体系
感应电流
地震预测
观测资料
有关我国形变监测预报发展的几点建议
本文对发展我国地震预测具有优势的形变监测手段,以及加强前兆机理研究、地震前兆识别判据、地震孕育过程的数值模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对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改革设计研究
期刊
形变监测
地震前兆
预测研究
crustal deformation monitoring
seismic precursor
earthquake for
新疆北天山地区宽频带地震动模拟关键技术研究
近年来,我国强震动观测记录数据库有了大幅扩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重大工程抗震设防对宽频带地震动输入的迫切需求。然而,对于地震频发、强震动观测记录少的地区,宽频带地震动的数值模拟仍是确定合理地震动输入的重要途径。北天山地区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现有强震动观测记录难以满足该区重大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需求。研究构建考虑北天山地区震源机制、地质构造以及场地特征的宽频带地震动模拟方法对于高地震风险的北天
期刊
地震动模拟
宽频带
有限断层
震源谱
北天山
2018年第六届青藏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WTGTP)在云南蒙自顺利召开
“第六届青藏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第6届WTGTP)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与“中国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2018年年会”于2018年
期刊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云南省
构造
藏东
专业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固体地球物理
东南亚地震活动性及监测台网简介
当前,作为中国全球台网预研项目的一部分,东南亚地区台网建设情况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充分掌握该地区地震活动的特点,利于将来地震台网的布设,本文整理了东南亚主要国家
期刊
东南亚
地震活动性
监测台网
Southeast Asia
seismic activity
earthquake monitoring network
芦山M7.0地震余震震源机制解的时空分布特征
芦山7.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震源机制为逆冲型,震后3天震源区发生3 000多次余震,其中M5余震4次。最大余震5.4级发生在芦山邛崃交界。地震震源机制可以直观反映地震破裂的几何特征和运动学特征,通过地震序列震源机制与震源深度分布可以了解区域的应力状态、勾画断层形态、帮助搞清楚余震与发震构造的关系。地震发生后,布设了方位角分布很好的流动加密台站,为我们更好的了解龙门山南段的构造应力场提供
期刊
震源机制解
地震余震
时空分布特征
芦山
推覆构造带
运动学特征
方位角分布
构造应力场
其他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