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绘画首先要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工具性作用,而文人画家却把绘画当作自标清高和遣兴自适的娱乐工具,这两种不同取向的功能观有着共同的儒家理论逻辑,并以中国古代社会文人们在生活形态和身份上的多重性作为基础.他们的多样性与多重性及其心迹上的相通,造成了同一个人在对绘画功能认识上的自相矛盾状况.这种矛盾有着生活形态上不矛盾的"相通性",而这种相通性也正是我们理解古代文人画家们既讲绘画补益世教,又标榜绘画聊以自适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