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例寨卡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9294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寨卡病毒分离方法,为寨卡病毒的分离积累经验。

方法

将寨卡病毒血清阳性标本通过颅内注射途径接种1~3日龄BALB/c乳鼠,接种6日后处死,提取乳鼠脑、心、肝、脾、肺、肾、肌肉、皮肤和肠组织,均浆取上清提取病毒核酸,real-time RT-PCR进行核酸检测鉴定。阳性脑组织上清进行乳鼠传代接种。分离的病毒株用巢式PCR进行扩增,所获得的序列用MEGA6.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结果

从接种寨卡病毒的乳鼠脑、心和肝等组织中均可检测出寨卡病毒核酸,其中心和脑组织寨卡病毒Ct值最低,分别为24.4和25.3个循环。传代乳鼠病毒接种后2日可在乳鼠脑组织中检测出病毒核酸。巢式PCR成功扩增出1 034个碱基大小的片段,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次分离的毒株属于亚洲族系。

结论

利用乳鼠颅内接种法,成功分离1株寨卡病毒,该病毒属于亚洲族系。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观察非诺贝特对严重烧伤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的疗效。方法将27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烧伤组、烧伤+非诺贝特组,每组9只。假伤组大鼠将背部浸入37 ℃温水中15 s模拟致伤,之后不予处理。其余2组大鼠将背部浸入98 ℃热水中15 s造成30%TBSA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伤后1 h腹腔注射乳酸钠林格液。伤后24 h起,烧伤+非诺贝特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稀释的非诺贝特(药物剂量为
目的观察雌激素在小鼠表皮发育和KC(人表皮细胞株HaCaT)增殖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通过阴道脱落细胞检查法选取5只处于动情期成年C57BL/6小鼠设为动情期组,另将性发育前行卵巢切除的5只成年C57BL/6小鼠设为卵巢切除组。取2组小鼠尾根部全层皮肤,HE染色观测表皮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表皮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分布并计数。(2)取对数生长期HaCaT细胞,用含体积
期刊
由寨卡病毒感染引起的寨卡病毒病是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也可以垂直传播,最近也有性传播的一些证据。随着寨卡病毒的暴发,对寨卡病毒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寨卡病毒的传播与暴发史、病原学特征、诊断与治疗、寨卡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症的潜在相关性、引发细胞自噬等异常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目的回顾性分析严重烧伤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1月—2015年6月,5家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252例严重烧伤患者,按第三军医大学补液公式进行液体复苏。根据入院时治疗前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将患者分为非心肌损伤组(CK-MB<75 U/mL)118例和心肌损伤组(CK-MB≥75 U/mL)134例。统计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
目的分析2002—2015年北京市大兴区流动人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数据及麻疹病例个案流调资料,对流动人口麻疹发病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15年大兴区报告流动人口麻疹病例1 263例,占全人群发病数的73.09%。3~6月份为麻疹发病高峰,发病1 027例,占全部病例数的81.31%,黄村镇、旧宫镇、西红门镇、亦庄镇、瀛
目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技术快速评估恒河猴外周血细胞中的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病毒储存库的方法学及初步应用。方法以SIVmac239毒株序列为标准,在gag保守区设计1对引物和TaqMan探针,用于实时定量PCR扩增。EcoRⅠ和SpeⅠ酶切含有SIVmac239毒株5'端长片段(含SIV-gag区)的质粒p239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