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反思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p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出台以来,高校老师们都纷纷展开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而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来说,课程思政的元素比比皆是,该专业的授课老师在每一节课上应该或显或隐地,润物细无声地在传授着课程思政方方面面的内容。本文就责任与担当方面来谈谈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反思。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 担当 课程思政
  关于课程思政的探讨,其实并不陌生。早在孔子的育人理念中就反复被言说。夫子强调教书育人,德才兼备,并把道德教育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和第一要务。在《论语·学而》中,夫子明确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为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里的思政元素可谓俯拾皆是,像满天的星斗,群星闪耀,照亮我们人生的每一段时光。下面,我就从责任与担当方面来反思《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思政。
  一.全球视域下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当经济领域全球化向政治、文化及社会关系等领域扩展时,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可避免地被加强了,我們结成了“命运共同体”,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就未来发展来看,全球格局正变得由平衡向不确定性演变。全球经济危机与社会危机叠加发生,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面临着进一步调整。
  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首先显示了自己的大国担当。当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疫情防控成为全人类共同要面对的难题时,我国及时给世界提供了非常值得借鉴的防治经验,也向需要帮助的国家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这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尽管有些时候,我们的行为不被世界有些国家理解,甚至还有被恶意歪曲和丑化,但我国仍然秉持“人类共同体”的理念推进全球抗疫,坚持向各国提供协助。
  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在世界格局渐趋复杂的局面下,青年在全球化过程中显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梁启超早在《中国少年说》里就提出了“少年强,则国强”,指出了青少年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然而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且并不乐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势头在不断兴起,个人的价值被无限放大。我们的大学生是时候思考,如何正确看待个人的自我价值在整个社会价值中的实现?如何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兼顾?如何肩负起对祖国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对于个人价值与使命的认知,对于个人完整的价值体系的阐释等,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去培养大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这种例子多得数不胜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林则徐“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在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使命感中变得格外重要。
  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闪烁着责任与担当的光芒
  优秀的作品总是能够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会引人思考,当我们学习这些经典作品的时候,我们能否将作品里的精华带给我们的学生?能否让他们思考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是什么?
  《国殇》是屈原作品《九歌》中的一篇,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爱国诗篇。当我在课堂上给大家讲完这篇文章之后,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文章中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精神。有学生分享说:“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战死沙场的勇士,这些勇士就是英雄,每个英雄都勇敢、坚强、无谓。‘斤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可见虽然敌人众多,可士兵还是英勇善战,奋勇杀敌,这不就是爱国么?楚国将士不畏生死,用尽全力来保卫楚国,这是身为楚国人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将士们爱国的体现!”也有学生说:“英雄永远是会被时代记住的,屈原崇敬那些为国捐躯的人们,我们同样崇敬那些今天为了阻止新冠而牺牲的医护人员们。国殇是英雄的悲歌,每每读到总有一种巨大的感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此时此刻,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迎难而上的医护工作者,就是伟大的英雄!此身虽然死亡,但精神则永远不灭,你刚强的魂魄在死后是鬼中的英雄。”学生们说得真好!联系现实,想想2020年那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有那么多的医生护士冒着失去自己生命的危险日夜守护在疫病的最前沿,他们是我们时代的英雄,他们正体现着自己身上的责任与担当。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该作品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如何联系现实对这篇文本进行解读,是我们课程思政的一个关键。当今天下,世界各国既紧密交流合作,又因利益冲突不断。作为大国之一的中国该如何自处和处理好与他国的关系呢?面对2020年这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这体现了党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当疫情蔓延全球,中国秉持着“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进全球抗疫,坚持向各国提供协助,体现了大国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有学生于我分享说:“国家在行动,吾辈亦有责,国家已经在世界的平台上不断努力站稳脚步,那么作为祖国新一代未来的我们也应认清自己的定位,以古典文学知识,思考世界范围大局,借古用于今,从疫情志愿的积极响应可以看到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活力和奋斗的热血,那么我们又到底该怎样做好一个国家未来身份的新鲜血液呢?从自己出发,学以成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新一代我们的期望,作为现在的我们,需要不断学习自我相关能力专业和技术,也需要学习自我修养和德行的树立,更有对社会国家世界大局由小到大的格局观,为未来使命和责任的发展打下基础……学者,当以修己身专攻,学以,成人,谋家国时事大局,谋以,成志。”
  讲到《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时,学生们对责任与担当这个话题的感触也是特别的多也特别的深。文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俸,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这让学生们很有感触,他们中许多人立刻想到了已经84岁高龄的钟南山在疫情开始时第一时间奔赴最前沿,更不要说身强力壮的青年人了。这是什么?这就是义无反顾的担当啊!于是有学生说:“古人云:顺境逆境看胸怀,大事难事看担当。勇于担当使命和责任是一种境界,有这种境界能自成品格。在当今的时代谈论使命和责任的精神是很有必要,小到可以是个人在为人处事上的使命责任担当;大到国家民族使命责任,正如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听到这些语言,作为老师的我们能不感到欣慰吗?这就是我们古代文学中经典作品带给我们学生的领悟和力量。   在传授唐宋文學诗词这个部分的时候,有许多爱国诗人、词人给我们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由此重新认识了什么是爱国,爱国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变得具体和生动,而不再是单薄无力的口号。当我们系统地和学生一起阅读欣赏杜甫的诗歌诗时,我们在他满含爱国深情的文字里,感受到了一种家国的情怀。在《春望》中,诗人这样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面对国都沦陷,到处都是战火破坏之后的惨淡光景,我们的诗人不禁忧从中来,国愁家忧一起涌上心头。课后,有学生于我分享他学习该诗的感受:“杜甫因为怀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所以他的作品里全部都浸染着这种爱国情深。今天,我们的国家虽然处于和平发展的状态,但是整个世界还不太平,周边国家的利益之争还很激烈,甚至我们国家也常常被卷其中,我们青年不能只想着过安逸享乐的生活,还要有责任意识,我们也要像杜甫一样,有这样的家国之忧,为国家的发展出自己的一份力。”我以为我们今天学习经典的意义正是在于它对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
  当我们给学生讲张孝祥的词时,不难发现他许多词里都有一种悲愤的情绪,沿着这个发现我和学生们一起去寻找它背后的源头。在对其作品的细读之后,有一位学生分享了她挖掘出的悲愤源头:“我觉得张孝祥词悲愤的源头有四处:一是山河荒凉破碎、儒学文化遭到践踏;二是敌寇野心不灭,朝廷又安于偏安一隅;三是张孝祥壮志未酬而年岁将暮,空怀抱负恐要遗憾终身;四是失地收复无望,词人悲愤填膺。但总的原因还在于他有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时刻想着如何能够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学生总结得太好了,大处和小处的细节都总结概括到了。要知道张孝祥的这些爱国词后来也影响到了我们南宋的另一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他的作品里也满含了这种深切的爱国情,闪烁着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诸如这样的作品学习还有很多很多。我想,《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思政或许才刚刚开始,本文只是侧重责任与担当这个方面展开了一些思索,它还有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去解读探讨。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4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
  [3]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注:本文体现在所参与的两个项目中:2019SZ03中国文学与现实人生;MBXH20YB24新时代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CNN动物保护类生态新闻报道作为研究语料,以生态场所观为理论基础,功能语言学经验意义范畴下的及物性系统为语言分析工具,分别对生态保护型、模糊型以及破坏型三类生态话语进行经验意义分析。研究发现,生态保护型话语对生态场所持积极热爱的情感态度,传达积极的生态意识;模糊型话语体现的生态场所观较为模糊;而破坏型话语则传达负面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生态话语分析 生态场所观 经验意义 及物
内容摘要:小学教育是整个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教师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以后学习中基础知识的掌握,良好习惯的养成。由于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以及自身发展的急迫性,新手教师在岗位中表现出巨大的压力。通过访谈法,发现小学新手教师在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影响教师职业压力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总的来说,包括:学生成绩和人数、学校制度和待遇、家校合作还有教师自身的素养与能力。分析问题,查找资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线上教学逐渐繁荣,重塑教育系统也成为目前网课流行趋势下的一大挑战,而教师的信息素养建设则是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广东地区为代表,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报告了城乡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效果进行调查,认为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提出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导致城乡学生线上学习效果差异的原因之一,并且给出理论解释。最后,本研究还分别针对学校层面与教师层面提供了
内容摘要:基础教育改革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古诗词蕴含的美育因素为学生美育发展提供重要契机。不过,当前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出现诸多问题。而研学旅行建构了校外古诗词美育教学新形态,以研学旅行的方式学习古诗词可以改善当前小学生古诗词审美意识不强,审美情趣不高、审美教育能力不足的现状,促进学生古诗词美育的发展以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研学旅行 古诗词 美育   美
内容摘要:学校发展因应教育发展的走向,建设现代化学校也就成为了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目前当前学校发展状况进行审视,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建设现代化学校需要在学校治理的各个领域实现转型,由传统学校转型为现代学校。而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应该是管理的转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型。其理由为,管理的转型为学校转型提供整个学校生态的变化土壤,而教师培训的转型则为现代化学校建设提供最为关键的人力支撑。
2021年5月9日,是一个令我肝胆欲裂的日子。那天是母亲节,我与几个闺蜜正在一起庆祝,手机急促的振动,一看是我哥,哥在电话那头噎哽吐出三个字:“爸走了!”我差点没有把持住,几欲晕倒,于是匆匆告假,通知女儿备车,深夜赶回老家。  殡仪馆里停着我父亲七尺棺椁与他的遗像,跪在他老人家的棺前,止不住嚎啕,泪水肆流,双眼视线被模糊得一塌糊涂,然而,父亲的音容笑貌异常清晰,许多往事浮现眼前。  在我的心里,父
期刊
内容摘要: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其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湘西方言。本文通过分析沈从文乡土小说中充满乡土气息的方言词、修辞、俗语和歌谣,探讨其语言蕴含的自然感,从而更好地体会沈从文乡土文学中所构建的“湘西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 乡土小说 语言特色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出生于湖南凤凰,从一位只受过小学教育的“乡下人”到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印象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