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农村人口过速增长的土地制度建设

来源 :人口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l20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土地制度与人口发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公社制度下,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被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及集体耕耘、集体分配收入这种形式所掩盖。每一农户新增人口越多,所得的基本口粮越多,在收入分配上越占便宜,农户非旦感受不到家庭人口增多产生的压力,反而还会捞到不少好处。因此,这种制度对农村人口增长产生一种强烈的刺激作用。
其他文献
“八五”规划提出,90年代我国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应控制在12.5‰,完成这一目标无疑困难不小。为此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如何行动? 今年9月份,由5个高校人口研究所和中国人口情报研究中心联合在武汉召开了“中国人口控制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我刊利用这次机会,邀请了部分与会专家、中青年学者,组织了“90年代中国人口控制”笔谈会。我们希望,笔会的成果能对我国的人口控制有所裨益。
<正> 自70年代初中国大力推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数以千万计的独生子女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最早的一代独生子女甚至已进入成熟的青春期并开始走向社会,而且独生子女人口群体正日趋庞大。伴随“独生子女新生
<正> 从70年代大规模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至今已有20年了。前10年,工作顺利,成绩显著;后10年,生育率停滞、波动,甚至回升反弹,计划生育,特别是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成了最难办的事之一。为什么难?主要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要求与农民个体利益之间有尖锐的矛盾,农民不愿意按政策要求约束自己的生育子女数量。
<正> 计划外生育通常指以下四种情况:(1)早育;(2)间隔不足生育;(3)多育;(4)其他未获得当年指标的生育。对于前面3项,各地衡量的标准比较“死”,属较明确的“计划外生育”。第4项的“弹性”则比较大。说它有弹性并不是说下达指标的数量有多大弹性,恰恰相反,是指制定这一指标本身就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课题。许多地区的超计划
<正> 人口控制中的政策协调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多年来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所依托的社会背景和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控制人口工作与社会各系统、各部门的发展相互间的需要增加了。在政策调研中,基层广大干部和群众表示:“许多问题都因部门政策不协调而解
<正> 是不是2000年就一定会突破我国政府制定的12亿左右的人口目标?我以为“鹿死谁手”,目前还难以确定。这是因为,12亿左右的人口目标能否完成,我们还有8年的时间。我国人口基数大,搞得不好,增长幅度会很大;但如果路子走对了,方法对头,控制人口增长的潜力也同样会很大。我国月前每年有900万左右的“计划外生育”,其中约90%在农村,这些计划外生育若以生育类型划分,其一为早婚早育,即在法定婚龄前结婚并生育者,每年100
<正> 现在中国各级政府已把搞好老年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未来中国老龄化问题的一项重要对策。然而我认为搞好中国老年社会保障还具有降低育龄妇女生育率,减缓中国人口增长的效益。从搞好老年的经济保障,妥善解决老年人的经济赡养问题来看,继续大力开展城乡独生子女户和农村双女户的养老保险,会有利于提高响应国家号召的育龄夫妇所生育孩子的养老
<正> 目前农村人口控制所采取的措施不外乎行政手段和经济奖惩,而这两者的效率又极其有限。笔者综合各家之长,提出经济杠杆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全方位计生管理方法,作为解除农村人口过快增长的一种探讨。该方法的特点是引入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措施,以鼓励为主,从农民的经济利益出发,引导农民转变生育观,实现计划生育的目的。
<正> 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的人口控制实践,不难发现,中国的人口控制从一开始就已经具备了文化功能,这种功能集中体现在计划生育的宣传和教育上。计划生育的宣传和教育实际上就是现代生育文化的濡化。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人口控制取得了重大的成效,不容否认,文化功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传统生育文化已日渐式微,人们生育观念所追求的不再是“多子多福”,理想子女数由
<正>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生育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地区间差异。妇女总和生育水平农村远远高于城市。90年代人口控制面临的困难就在于城市妇女的生育水平已非常低,不可能再下降、而农村妇女的生育水平虽还有再降的潜力,但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控已到了事倍功半的程度,仅仅依赖计划生育政策想把农村生育率降到预期水平是不够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生育率居高不下呢?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分析为什么我国城、乡妇女生育水平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从生育率的变化可以看到,城、乡间妇女生育差距的拉大开始于60年代中期,而我国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