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探究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d0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改推行以来,作为新课程理念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备受青睐。然而在实际的品德教学中,“放羊式”“真表演”等诸多尴尬却导致学生探究学习活动实效低下。那么,教師到底需要做什么,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探究学习活动的实效性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善激趣,让探究真的有动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越是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或问题),学生学习的劲头就越足,学习的效果往往也越好。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比,耗时更长、难度更大,要求学生投入的精力更多,对学生学习能动的要求更高,因此更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苏教版二年级《生活中的小创造》的教学为例,老师创造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在教学《生活中的小创造》一课之前,教师首先利用班队课教学生下“斗兽棋”,学生兴致勃勃,玩得很开心。在教学《生活中的小创造》一课时,老师首先拿出一盒“斗兽棋”,宣布今天上课就请同学们下“斗兽棋”。就在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时候,教师打开棋盒,故作惊诧地告诉学生:“麻烦了,棋子忘装了。大家如果想玩,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了。大家能想到什么好点子吗?”于是,在希望能玩“斗兽棋”的欲望驱使之下,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当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用橡皮代替棋子”时,就有学生补充:“每人拿上不同样子的橡皮,方便区分。”当有学生说“我可以用小纸片写上名字,代替棋子”时,又有学生补充:“要把纸片弄得比棋盘的格子小些,不然不好下棋。”……大家七嘴八舌,课堂上炸开了锅。在学生充分发表了意见后,教师接着提问:“大家的意见可行吗?我们分小组实际操作一下,试试看好不好?”“好!”在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下,学生按照班队课上的分组迫不及待地开始尝试下棋。
  探究学习一般有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总结归纳”等几个过程。从上述教学过程不难看出,在“棋子忘带了”这个问题被发现之后,学生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其实就是学生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假设;接着,学生开始用自己的方法下棋,其实就是在实际操作中验证自己的假设;到底行不行呢?有没有什么新问题产生?验证的结果让学生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这些则是之后要进行的对探究活动的归纳和总结。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来源于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把握、教师打通学科界限为问题情境产生所作的有益铺垫等,都告诉我们,只有因时、因地、因人、因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为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感悟,习得方法、提升能力、获得认知提供真实有效的动力。
  二、教方法,让探究真的能进行
  探究学习的进行,离不开各种资料的搜集、处理。这些资料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多维的认知表象,其寻找搜集的过程还能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但是,学生由于年纪小,社会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不足,对于各种资料的搜集整理往往力不从心。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那么,学生到底存在哪些不足,需要教师给予方法的指导,以确保探究学习能够正常进行呢?
  (一)对资料获取途径和方法的认识不足
  很多学生把资料的获取仅仅理解成上网查找。殊不知,自己的身边的人、事、物也是我们资料获取的对象,是我们宝贵的学习资源。为此,教师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导到自己的生活中来,要让学生知道除了网络搜寻,还要学会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察体验等多种资料获取的方式。
  (二)对具体资料获得方法本身认识不足
  以学生最常用的网上查资料的方法为例,很多学生只是打开百度,输入关键词,然后把找到的文章整篇打印下来。至于文章中到底说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中,哪些是和我们要探究的问题密切相关,哪些则是无关紧要,满满几大张纸的内容如何与学习小组的同学高效率的交流等,则根本不知道要思考和处理。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针对每种获得资料的具体方法进行长时间的指导和训练。仍以网上查找资料的方法为例,教师至少应当让学生知道并不断经历以下三个过程:广泛搜集;阅读筛选,将搜集到的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取舍;整理加工,让学生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合理的方式交流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三者缺一不可。
  (三)对小组探究时倾听交流的规则认识不足
  小组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有序的倾听、倾诉活动。但是,有序的倾听和倾诉并不是学生天生就有的本领。在教学中,小组探究时,你说你的、我忙我的,几个人抢着说,或者能说一个劲地说,不能说的始终默默在听等现象时有发生。无法有效地沟通,就不会有有效的探究。为此,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探究学习时听与说的规则。
  以《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教学为例。在课前,教师给每个探究学习小组的组员确定了自己的标号,即1号组员、2号组员、3号组员……在小组进行第一次探究学习之前说要求时,明确每号组员具体的工作,如“1号同学打开信封,拿出火腿肠带领全组同学观察;按照1号到4号的顺序依次发表自己的意见;活动结束时,请1号同学汇报本组同学的意见……”在小组进行第二次探究学习之前说要求时,明确要求“2号同学打开塑料带拿出罐头带领全组同学观察;按照2号到1号的顺序依次发表自己的意见;活动结束时,请2号同学汇报本组同学的意见……”
  如此不断演练,帮助学生习得小组探究活动时听、说,甚至是做的方法,在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锻炼的同时,养成学生的规则意识,确保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
其他文献
本文对血液循环发现的历史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先进的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决定性影响,并由此阐述了作者对科学理论进步的见解。
STEM,听到这个洋气的名字,人们都会好奇地问一句:这是什么意思?STEM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吗?它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运用价值可以发挥在哪些方面?又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实现的?…
科学部落格原名“网络科学观察日志”,是指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课外科学观察活动,通过网络平台(QQ空间、博客、校园网等)发布自己的观察发现和研究成果,并与他人开展基于
济慈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从未停止过对诗歌理论的探索,一直在努力解决自己提出的美学理论问题,虽然他的美学思想一直处于一种希望逃离现实和承认现实的矛盾冲突之中。本论文拟从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是重中之重,也是学生和老
期刊
昆山方言承载着昆山本地历史文化。现在的孩子普遍不会讲本地话,昆山孩子也一样。对此现状我们寻找多种方法,发现利用昆山童谣来吸引孩子学说昆山话颇有效果。童谣与昆山话是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小学科学教育应当秉承从生活中走向教学的理论,有效地挖掘教材中存在的具有生活特色的教学资源,从
近年来无论是在产业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抑或是研究领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成为当之无愧的热点。各个行业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自身的实质性转变。因此,以
本文根据系统自组织理论和相关发展经济学理论.提出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建立贵州贫困山区开发试验区,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