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灵动 让语文课充满活力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269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的激情导课、浓情结课,学生的深情朗读,师生之间的真情互动,这种种情感的双向交流,对激发学生有效参与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增强学生“我能行”的自信心,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激情灵动 充满活力
  一、激情导课,激发“我能行”的动力
  导入是一堂课的切入点,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成功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依据课文类型的不同,导入的方式亦应灵活设计,力求最佳。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情导入,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有效的自我学习期待。
  1. 言传身教,让学生心领神会。
  激情导入贵在“言传”。语文教师上课伊始即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用激情的语言煽动学生,哲理的语言点化学生,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讲究抑扬顿挫的语调,讲究富于变化的语气,讲究引人入胜的语境,讲究饱满高昂的情绪。妙语连珠,如同春风拂面,赏心悦目;如同春雨入土,润物无声;如同一道火焰,点亮学生的智慧之灯。
  激情导入重在“身教”。即教师举手投足间的肢体语言要激情四射: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灿烂的微笑,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添教师的教学魅力,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
  2. 耳濡目染,让学生感同身受。
  “未成曲调先有情”,语文教师还要精心创设激情洋溢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的情绪,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收到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
  影视渲染。影视录像媒体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现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它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过程、方法、细节等活起来,动起来,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记忆效能,这对于以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语文教学,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教师课前插播电视连续剧《水浒》有关镜头,通过电视艺术的略显夸张处理,学生对鲁提辖的“醋钵儿”般大小拳头特写记忆犹新,那快如疾风、雷霆万钧的三拳,何等的痛快淋漓!鲁提辖的疾恶如仇,刚强勇猛的高大的英雄形象深深镌刻在学生脑海中,挥之难去。
  音乐渲染。音乐有着动人心弦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凝练的歌词,她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是创设语文教学情景、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教学《雪》可以用《我爱你塞北的雪》来导入,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可以用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来导入,深情优美的旋律,能让学生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先进其境,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悠扬的音乐中,在恬淡的诗画中,学生的身心很快地进入特定的意境:或击桌而歌,或踏地成曲,醉倒在音乐的激情里,醉倒在优美的歌曲里,醉倒在深幽的意境里。
  二、深情朗读,展示“我能行”的魅力
  情感是朗读的“导火索”。只有打开情感的闸门,真情才能在我们的课堂恣意流淌。教师要热情地鼓励,真诚地启发,耐心地等待,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爱恨亲仇,抒发各自的喜怒哀乐,使学生敢读想读乐读会读,使朗朗书声成为语文课堂最美的旋律,成为语文课堂最亮丽的风景线。
  1. 寻找情意点,让学生把握基调。
  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兼具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意蕴,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要具体指导学生寻找课文的情意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意点往往出现在文章显眼处:或开头,或结尾,或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或记叙描写后的画龙点睛之笔。学生充分自读后一般都能寻找得出来。老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深入领会其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有表情的读出文章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文章开篇“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在理解了文章的情意点后,学生自然能够很轻松的用他所理解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读出轻松、愉快、活泼的情感。
  2. 把握形象点,让学生学会析读
  阅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训练时,可以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见情,披文入情,引导学生对那些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细细思考、品味赏析,把握作者的感情脉博,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朗读中据以传情达意。例如《春》这篇文章,作者对春草的描绘:“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钻”字特具表现力,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教师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讨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好在哪里吗?“嫩嫩的,绿绿的”后置的作用。把握了这些重点词语,再请同学们朗诵、熟读、咀嚼,教师适时指点、评价。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从中体会到文字的图画美、语言美、音乐美乃至情感美,得到美的感染熏陶。
  3. 紧扣韵律点,让学生学会品读
  美文的语言总是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齐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悦耳的音律之美,教师要凭借语文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韵律美,铿锵美,情韵美,修辞美,跌宕美,意境美,读通、读懂、读好课文。还以《春》为例,全文句式富有变化,散句中夹着对称或排比的短语短句,叠词的运用也使描述更加有表现力。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文中还有许多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如形容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结尾部分连用了三个比喻,同时拟人,不仅比喻巧妙,意义精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读起来琅琅上口,整齐匀称的排列中又有参差,形成了抑扬悦耳的节奏美。指导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吟诵,引导他们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抑扬顿挫地读出这些语句,并以此为要旨,进而诵读全文。学生的语言在朗读中得到发展,审美观点在朗读中得到提升,思维在朗读中得到活跃。
其他文献
目的: 1.探索用于移植的成年大鼠嗅球嗅鞘细胞的培养和纯化方法; 2.探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细胞外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MOGIgd)免疫Lewis大鼠,建立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
背景与目的: 评价托瑞米芬(TOR)与他莫昔芬(TAM)治疗进展期乳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BM disc,Cochrane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
目的:调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08年1月至11月在湘雅二医院睡眠实验室经多导睡眠图确诊的114例OS
摘 要:教师只能促进学生学习,不能强迫学生学习,而应让学生“自发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探究问题、动手操作、去总结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兴趣 发现 引导 氛围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师只能促进学生学习,不能强迫学生学习,不能把现成的东西硬塞给学生,而应让学生“自发学习”。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培养学
期刊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是孕妇特有的疾病,发病率约为10%[1],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三者是典型临床表现,严重时出现抽搐、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