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的见证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农民的子弟,一个新世纪的农民工,我的写作基本是围绕着两个村庄开始的,一个是作为我的故乡原型的黄斛村,它是四川内陆的一个普通村庄,它代表着作为中国内陆传统的村庄在改革开放中,在由传统的乡间秩序向工业化推进的这个过程所遭受的境遇;另一个是以我打工生活了六年多的黄麻岭为原型,这是一个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的村庄,在这个村庄里生活着许多像我一样的外来者,如果在资本主义时代叫作产业工人,我们现在的身份是“农民工”。
  
  回不去的故乡
  
  第一个村庄对于我,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回不去的故乡”。我是2001年来广东打工的,一直到去年才回去,回去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记忆中的故乡不见了,也是这次回家,我才真正打量这个村庄。因为写诗,我学会了观察与思考,让我有耐心去打量一些我以前不在意的东西,比如故乡的风俗,人情,故乡的人。当我真正走近这些时,才发现曾经在纸上写过的故乡渐渐地远去了,眼前这个村庄在心里变得陌生起来,回忆中的村庄已离我远去,剩下不断改变的村庄,水,不再绿了,被工业与化肥污染了。人,也变了,整个村庄里的人脑海中都弥漫着一股渴望暴富的心理,成了乡亲们在农闲时惟一的娱乐,地下六合彩,小赌档,麻将牌……伴随着而来的是听到不少人在说村子里又有谁吸毒了。出去卖淫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的夫妻一起出去,有的是姑嫂出去。面对这一切,我写了一组长诗《黄斛村》。里面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他们就生活在我的周围,他们是我的朋友,同学。在家里呆了二十来天,我心里不断地弥漫着一种凄凉,我不断地开始询问自己,这是我记忆中的故乡吗?这是我一直以为善良的乡亲吗?在询问中我写下这些诗句。“把欲望,道德,内脏都涂上胆汁/这苦,只有一个保持老式传统的神像才阅读”。是的,也许这些苦,只是一个老式传统的人才能阅读。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们或者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老式传统的人。在村庄里,如今剩下的只有老人与孩童了,中壮年几乎都进城了,在这样的空心村庄的背后,是什么呢?
  在一些东莞论坛上,常常会有一些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矛盾与争论,本地网友常常会说一句,你们对东莞有这么多抱怨,为什么不回去呢?为什么还要呆在东莞?是的,为什么不回去呢?我也问自己,只有回去之后才发现原来故乡早就成了一个回不去的故乡,回去了,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希望在我的作品中有一种来自真实的力量。很多时候,当作者坐在办公室,依靠报纸想像着农村,并设想着一个个的农民形象时。那不是我见到的真实。以一个写作者身份而言,我一直认为我们当下的写作者最为缺乏的并不是专业技术或者其它,缺少的是对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的世俗的人文关怀,缺少的是作为一个写作者直面我周围人群真实的生活和命运的良知与勇气。当国务院在制定取消农业税时,我们的经济学家们最为担心的居然是农民工返乡,导致城市劳动力匮乏,城市发展遭遇到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外资吸引减小,经济速度放缓。在那些经济学家眼里,农村惟一的用途便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他们一直想的是将中国农民工永远停留在低的生活水平上来推动只有少数人获益的经济发展。珠三角工厂工人们的工资历十来年没有上涨,农民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生活水平提高得十分缓慢,当然,这两年来,随着国家免除了农业税,农村有所好转,我出来的那两年,村庄里很多庄稼地抛荒了,没有人种,因为入不敷出,但是去年回去,再没有抛荒的地了,大家都争着多种一点地。我正看到这些朝好的方向发展,比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两年。国家投资修路等,还有小城镇建设,使得农民就业与增收的机会越来越多。
  
  呆不下的异乡
  
  第二个村庄是黄麻岭,它是一个工业进程中的村庄,我在这个村庄生活了六年,六年里的我身份是一个农民工。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名词,是农民的身份,去从事工人的职业,做工人的事情:却只能得到农民的权益,合起就叫农民工了。作为以这个身份开始写作的我,对这个身份常常充满想像,如果前一个村庄对于我来说,是回不去的故乡,那么后一个村庄对于我来说,是呆不下的异乡。因为农民工的身份,我的户口等等都注定不在这里,一千块一个月的工资,在东莞每平方七八千块的房价面前不敢奢望买房之类的。没有房子,就意味着我在这个城市永远是异乡人。如果我结婚,我的孩子只能在那个回不去的村庄就读。远离父母,成为留守孩童。
  对于类似于黄麻岭这样的村庄以及发生在它里面的一切,有很多作家都开始写,像王十月的小说,谢湘南的诗歌中有过很多叙述。我仍要说的是,尽管在这个村庄里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完美,但是它在很多时候,对于我们这群农民工来说,还是具有吸引力,并且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寻梦者来这里。对于这样的村庄,包括由这样的村庄衍生的打工题材的文学,我只想说一句话,这个题材不仅仅只有车间的底层的打工者,同时也包括办公室的白领,还有老板等,只有包括这些才会构成一个立体时代的打工全景。而我读到的作品大多数是站在一个底层打工者视角来观察的结果,这种作品常常具有苦难与悲剧意识。如果从一个工厂主或者老板的角度来观察打工世界,那一定是一种成功的激励史,充满寻梦与拼搏的过程,但是这类作品鲜见。
  
  我的文字记录我所见的真实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一直在告诉自己,我无法像那些学识渊博者看到更深的哲理,或者作更多的预言,我只是这个时代平面的一个亲历者,一个在场者,我有责任将我亲历与见到的东西记下来,它们是什么题材,有什么技巧,构不构成艺术上的诗歌,小说,散文,或者是别的什么都不重要,最重要它们是此时我的生活与见到的真实。我是一个没有受过什么专业训练的文学爱好者,也无法在什么技术上,思想上,或者别的什么经验上说什么,但我只是想告诉我遇到的真实。
  有人多次说我的写作太灰暗,太尖锐,只是停留在愤怒的表面,是的,我只是想说,这些是我的真实感受。有时候我宁愿多写一些沉默中的人群的声音,我一直认为他们才是生活的大多数,比如一个普通的村庄,它们才是中国农村的大多数,比如一个普通的打工者,而不是少数的成功者或者其他,谢有顺老师曾对我的作品如下评价:“她近年来的诗歌,既是对数量庞大、声音微弱的无名生活的艰难指认,也是对自我世界和工业制度的深刻反省。”我只是想说,我没有做到,但是我愿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此时,我只想用艾青的诗句来表达我此时心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的,若干年后,我们才发现,真正热爱着俄罗斯的是索尔仁尼琴等人,是他们用自己的良心真实地记录属于俄罗斯痛苦的经验。我们的乡村正面临着一个转型的阶段,我只是想说一句,谁又会用自己的良心真实地记录当下的一切呢?
其他文献
我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她充满了生机,给人公平和自由。是我们无休止的欲望和不切实际的理想扭曲了她。  ——题记    1    我要去深圳。  做出这个决定是在我和阿丽发生冲突的半个月之后。阿丽是我的初恋情人,长得好看,心地又善良。和许多美丽的姑娘一样,她偶尔也会犯点爱慕虚荣的小毛病。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把恋爱开展得如火如荼。  直接导致我们分手的那场冲突缘于一张音乐会的门票
期刊
当兵在外,特别是我在部队当了干部,在驻地城市有了家,生儿育女以后,更是难得回家一趟。去年中秋佳节,我携妻女回家休假,终于见到了阔别5年之久的父亲。  得知我要回家,父亲兴奋得几夜都没有睡好,为招待好我们,还特地从县城里买回一张席梦思。他笑着感叹:“哎呀,快到60岁的人了,还没有睡过席梦思,不过给儿孙们睡也一样!言语中透出自豪和幸福。父亲的感叹让我一阵心酸。到了晚上,为了让父亲体验一下席梦思的感觉,
期刊
朋友开了家公司,请我过去当副总,待遇自然没得说,是我现在的三倍。朋友说,你马上辞职过来帮我,公司刚开张需要人手。我考虑了几个晚上,决定辞去眼下这份虽然安逸却看不到前途的工作,协助朋友共创一番事业。  第二天,我将辞职申请放到了老板办公桌上。老板立刻面露不悦之色:“我待你不好?”我说:“不,老板您待我很好。”“那就是嫌我开的薪水少了?”我坦言道:“老板,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想多挣点钱养家。
期刊
在我家乡一带的稻田间,有一种田鼠,平日在田间觅食。这种田鼠有种很奇特的习性,它们为了冬天“储粮”,在晚稻时节特别活跃。这种田鼠寿命也不长,大约就是那么一二年。除了老死的,大多会被山间飞来的猫头鹰吃掉。这种田鼠却有一种天性,就是在田间稻谷半熟时,开始偷大量的谷穗藏进洞里,在它们一生中,大概要挖20多个洞穴。  那年农历十月间,我回到乡下,帮家里收割晚稻。到了田间,发现晚稻有好几处被老鼠“剪”掉了很多
期刊
轮船从广州开往虎门。   我们是去虎门旅游的。时值国庆前夕,工厂租了一艘轮船,拉我们这一群多是外省的打工仔打工妹,到外面的世界轻松轻松。轮船在珠江口里久久行驶,舱外是一望无际碧绿可人的水,和白晃晃刺眼的阳光。但整个仓中除了机器的轰鸣声外,却是一片沉寂,也许是累了,大家都慵倦地靠在自己的位置上,昏昏欲睡。  船到伶仃洋,终于有人提议唱歌。的确,只有歌声才能驱散远在他乡的伶仃之苦。大家纷纷响应。  安
期刊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我酷爱看书,因而也就喜欢买书,尤其是《江门文艺》,每期必买,有时经济拮据宁肯省下一顿饭钱也要买上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每到1号和15号(现在是28号和13号),我的心中就好像有规律似的躁动不安起来,我知道,又到新一期《江门文艺》的出版日期了,直到我千方百计争分夺秒地跑到很远的书摊上买到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江门文艺》时,心里才自然的感到踏实。  恨铁不成钢的父亲知道我买书
期刊
一    我到深圳打工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并没想过要改变自己,更是八辈子没想到自己要离婚。  但没想到并不等于不发生。  春天的季节里,我不经意间认识了肖天发。我想我在肖天发眼中一直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穷习惯了的农妇形象。我没有刻意把自己装扮成这种形象,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少妇。  我不管肖天发如何恶语中伤,但我仍乐此不疲地在车间的姐妹中,游刃有余地在同样来自农村的男人中漫游。肖天发一见到我乐
期刊
想唱就唱,唱得响亮。    “呜——”当列车喘着粗气,和着铿锵的节奏,唱响了送行的序幕,一路澎湃着的是怎样的交响曲呢?叮咚的山泉沿着曲折的山路蜿蜓相送,林梢间似有同样无休止的、絮叨的、吱吱喳喳的千叮咛万嘱咐;也许,还有那萦绕在耳畔的。怕是打稻机的轰鸣吧?山口处好像还能隐隐约约听到惊涛拍岸的声响呢!    想唱就唱,唱得响亮。    机器的轰隆声淹没了嘶哑的嗓音,喧嚣的嘈杂声中,或许闻到了稻麦成熟时
期刊
安子,深圳最具传奇色彩的青年企业家、作家。深圳商贸学院客座教授。著有畅销书《超越巅峰》、《青春驿站》、《拥抱改变》、《都市寻梦》等。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不同的需求,首先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同样做一个社会人,你有安全的需求,你有社交的需求,你有受人尊重,享受社会权益的需求。你还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论,作为一个完美的人生,你要让你这个人不白来这世上一趟。你要做一番事业,不去奢
期刊
1990年,我们老家一共有10多户人家从贵州迁来广东,在珠江三角洲的一个叫小塘村的地方安顿下来。  经过了三年勤劳节俭的生活,我家积蓄了一些钱。1993年底在小塘村开发的“外来工新村”申请购买了宅地,准备建新房居住。正在这时,我在小镇的小食店认识了一位漂亮的贵州女孩阿羊,她16岁,我比她大7年。后来她成为了我的妻子。  初相识不久,我带她回小塘村住了几天,就有不少人说,如果她真的嫁到这里来,就是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