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粘贴画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鉴赏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幼儿通过动手、动脑的方式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粘贴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主要探究了幼儿教师要充分地挖掘生活材料,培养大班幼儿进行粘贴画创作,培养幼儿的创作兴趣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材料;粘贴画;兴趣
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贯彻落实,“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的精神不断深入人心。教师采用粘贴画的教学方式就是调动幼儿主动性,培养幼儿动手和动脑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可以体会到成为学习主人的乐趣,更可以在看到自己作品时体会到成就感。幼儿在创作过程中会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有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教师挖掘生活素材,科学选择粘贴内容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在进行粘贴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明确要粘贴什么,首先要征求他们的建议,教师要组织全体幼儿讨论,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议,在了解幼儿各种建议的基础上,再朝着教育意图方面引导。最后,确定的主题应是既满足了幼儿的意愿,又便于教师完成教育目标。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幼儿熟悉的并且很容易完成的粘贴任务,使幼儿可以在完成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教师在选择粘贴画的内容也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选择四季特征、节日教育,认识昆虫,认识交通工具等主题进行教育,带领幼儿进行粘贴会更加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美。教师要避免给幼儿安排太难的粘贴画,那样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例如教师粘贴四只身着纱裙、在湖边跳芭蕾舞的“小天鹅”,问幼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有的幼儿摇摇头,有的幼儿只能说“小人跳舞”,显然,这种粘贴画脱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所以在选择粘贴内容时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从生活出发,从幼儿熟悉的内容出发。
二、教师准备粘贴材料,确保粘贴顺利进行
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制作粘贴画的过程中,使幼儿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进而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幼儿制作粘贴画的准备包括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精神准备主要是帮助幼儿充分了解所要粘贴的内容,如要布置“恐龙世界”,首先要帮助孩子们了解恐龙生活的时代,环境及他们的种类、习惯等,使幼儿产生表现的欲望。教师在布置恐龙生活的时代时,也要关注环境,关注幼儿生活的实际,从幼儿熟悉的环境来进行粘贴,促进幼儿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幼儿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物质准备,教师、幼儿共同搜集制作粘贴画的废旧材料,可以从生活中选取幼儿熟悉的材料,例如树叶、花瓣、石头、橡胶等等,这些材料都是非常常见的,也是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幼儿看到就会使用,也会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进行设计,在寻找好材料后,进行精心构思,然后进行制作与装饰,自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教师科学引导点拨,幼儿积极动手参与
为了让幼儿进行粘贴,教师就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制作的过程中,使幼儿通过动手的方式来完成制作过程,调动幼儿的兴趣。幼儿虽然还不能够很好地进行粘贴和绘画,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鼓励,促进幼儿粘贴出美丽的图片。精心制作各种装饰品来进行是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引导全体幼儿参与。要保证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幼儿都能够参与活动,关键是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个幼儿,要事先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准备适宜的材料,选择不同的制作方法。如装饰“金色的秋天”,教师准备了布贴、纸张、剪刀、刺绣、缠花等各种材料和工具,幼儿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爱好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制作。幼儿参与制作过程中才能够确保自己成为制作的主人,动手和动脑来制作出美丽的粘贴画。
四、教师引导画面布局,勾勒唯美绝伦画面
在动手制作粘贴画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首先进行合理布局和科学安排,制作出一副别致而精美的粘贴画。教师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来询问幼儿,如何进行布局,如何安排不同的事物的位置,使幼儿可以在制作之前就会在大脑中勾勒出一副美丽的图片,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动手操作。幼儿在动手过程中可以按照自己大脑中想象的图片进行安排和布局,呈现出精美的作品。一件件粘贴画完成后,教师应组织引导幼儿一起讨论“怎样布置更好?”按照幼儿的建议摆一摆,看一看,如果不好再改一改。幼儿在反复观察与尝试中获得了经验,提高了合理构图的能力及欣赏美的水平。教师的引导会使幼儿进一步思考,根据生活中的原型来思考和分析,结合生活中事物的图片和样子来判断,明确如何设计更合理,如何安排更恰当,进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学会分析和判断。幼儿在布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进一步的加工制作,促进幼儿扬长避短,帮助他们锦上添花。
五、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共同体会画面美感
粘贴画布置完后,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的结束,教师还要组织全体幼儿完整欣赏画面的美,让孩子说“这个画面美吗?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为什么?”通过欣赏能够帮助孩子理解色彩协调的美、造型新颖的美及构图巧妙的美,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同时,让幼儿完整讲诉画面内容,巩固所学的零散知识。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发现生活中的亮点,并且在欣赏中学会科学布局,找到粘贴画中的美和粘贴方法。欣赏会使幼儿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进而在欣赏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学会逻辑思考和分析判断,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运用到粘贴画中。
总之,组织幼儿参与粘贴画的制作和欣赏全过程,能够帮助幼儿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培养自信、获得成就感。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实际,从生活出发,从幼儿熟悉的事物出发,使幼儿可以积极地参与到粘贴画的制作过程中,感受到动手的快乐和乐趣,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没有参与就难于获得这一切,幼兒通过参与会更好地理解生活,体验生活,创作生活,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宁宁.幼儿是欣赏主体[J].幼儿教育,2016,09.
[2]李胜军.大班“创意粘贴画”教育活动[J].早期教育,2015,06.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材料;粘贴画;兴趣
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贯彻落实,“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的精神不断深入人心。教师采用粘贴画的教学方式就是调动幼儿主动性,培养幼儿动手和动脑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可以体会到成为学习主人的乐趣,更可以在看到自己作品时体会到成就感。幼儿在创作过程中会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有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教师挖掘生活素材,科学选择粘贴内容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在进行粘贴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明确要粘贴什么,首先要征求他们的建议,教师要组织全体幼儿讨论,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议,在了解幼儿各种建议的基础上,再朝着教育意图方面引导。最后,确定的主题应是既满足了幼儿的意愿,又便于教师完成教育目标。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幼儿熟悉的并且很容易完成的粘贴任务,使幼儿可以在完成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教师在选择粘贴画的内容也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选择四季特征、节日教育,认识昆虫,认识交通工具等主题进行教育,带领幼儿进行粘贴会更加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美。教师要避免给幼儿安排太难的粘贴画,那样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例如教师粘贴四只身着纱裙、在湖边跳芭蕾舞的“小天鹅”,问幼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有的幼儿摇摇头,有的幼儿只能说“小人跳舞”,显然,这种粘贴画脱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所以在选择粘贴内容时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从生活出发,从幼儿熟悉的内容出发。
二、教师准备粘贴材料,确保粘贴顺利进行
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制作粘贴画的过程中,使幼儿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进而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幼儿制作粘贴画的准备包括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精神准备主要是帮助幼儿充分了解所要粘贴的内容,如要布置“恐龙世界”,首先要帮助孩子们了解恐龙生活的时代,环境及他们的种类、习惯等,使幼儿产生表现的欲望。教师在布置恐龙生活的时代时,也要关注环境,关注幼儿生活的实际,从幼儿熟悉的环境来进行粘贴,促进幼儿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幼儿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物质准备,教师、幼儿共同搜集制作粘贴画的废旧材料,可以从生活中选取幼儿熟悉的材料,例如树叶、花瓣、石头、橡胶等等,这些材料都是非常常见的,也是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幼儿看到就会使用,也会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进行设计,在寻找好材料后,进行精心构思,然后进行制作与装饰,自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教师科学引导点拨,幼儿积极动手参与
为了让幼儿进行粘贴,教师就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制作的过程中,使幼儿通过动手的方式来完成制作过程,调动幼儿的兴趣。幼儿虽然还不能够很好地进行粘贴和绘画,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鼓励,促进幼儿粘贴出美丽的图片。精心制作各种装饰品来进行是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引导全体幼儿参与。要保证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幼儿都能够参与活动,关键是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个幼儿,要事先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准备适宜的材料,选择不同的制作方法。如装饰“金色的秋天”,教师准备了布贴、纸张、剪刀、刺绣、缠花等各种材料和工具,幼儿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爱好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制作。幼儿参与制作过程中才能够确保自己成为制作的主人,动手和动脑来制作出美丽的粘贴画。
四、教师引导画面布局,勾勒唯美绝伦画面
在动手制作粘贴画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首先进行合理布局和科学安排,制作出一副别致而精美的粘贴画。教师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来询问幼儿,如何进行布局,如何安排不同的事物的位置,使幼儿可以在制作之前就会在大脑中勾勒出一副美丽的图片,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动手操作。幼儿在动手过程中可以按照自己大脑中想象的图片进行安排和布局,呈现出精美的作品。一件件粘贴画完成后,教师应组织引导幼儿一起讨论“怎样布置更好?”按照幼儿的建议摆一摆,看一看,如果不好再改一改。幼儿在反复观察与尝试中获得了经验,提高了合理构图的能力及欣赏美的水平。教师的引导会使幼儿进一步思考,根据生活中的原型来思考和分析,结合生活中事物的图片和样子来判断,明确如何设计更合理,如何安排更恰当,进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学会分析和判断。幼儿在布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进一步的加工制作,促进幼儿扬长避短,帮助他们锦上添花。
五、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共同体会画面美感
粘贴画布置完后,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的结束,教师还要组织全体幼儿完整欣赏画面的美,让孩子说“这个画面美吗?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为什么?”通过欣赏能够帮助孩子理解色彩协调的美、造型新颖的美及构图巧妙的美,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同时,让幼儿完整讲诉画面内容,巩固所学的零散知识。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发现生活中的亮点,并且在欣赏中学会科学布局,找到粘贴画中的美和粘贴方法。欣赏会使幼儿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进而在欣赏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学会逻辑思考和分析判断,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运用到粘贴画中。
总之,组织幼儿参与粘贴画的制作和欣赏全过程,能够帮助幼儿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培养自信、获得成就感。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实际,从生活出发,从幼儿熟悉的事物出发,使幼儿可以积极地参与到粘贴画的制作过程中,感受到动手的快乐和乐趣,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没有参与就难于获得这一切,幼兒通过参与会更好地理解生活,体验生活,创作生活,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宁宁.幼儿是欣赏主体[J].幼儿教育,2016,09.
[2]李胜军.大班“创意粘贴画”教育活动[J].早期教育,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