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35022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在红旗下,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语文书里的一篇课文,还没枪杆高的学童是无法体会老诗人捉襟见肘的狼狈的,也就把“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痴心祈祷、沉痛呼唤,作为革命口号来看待。后来我携带一副破铺盖卷儿,坐火车横跨半个中国,单枪匹马闯京城,等于从十八层象牙塔上玩了招高空跳水,身不由己坠入滚滚红尘之中,这才恍然大悟:秋高风怒号、落叶满长安的时代,原来跟外省文人在北京的长安街上东张西望,寻找宿营地的流浪生涯,仅仅一纸之隔。
  我漂至北京为稻粱谋最初六年,厚厚六本日历,盖得过线装《全唐诗》的篇幅了。然而,却搬了九次家。说乔迁之喜是大大地美化了,实际是被八位房东以不同的外交辞令驱逐了。我总是不受欢迎的人,因为总是要借别人的房子住。寄人篱下的酸甜苦辣我这辈子算是尝遍了,闭着眼睛也能给《雾都孤儿》写部续集。单位是管出书的清水衙门,穷得连集体宿舍都没有,只恩赐我一张堆满书稿的办公桌。我特意溜到书库看了看,发现积压滞销的旧书快从门缝漫出来了,已无立锥之地。我投奔唯一的远房亲戚,痛说革命家史,以图续接本是同根生的血缘之情,结果见我准备长住下去,亲戚急得快成仇人了,整天摔碗砸盆,杀鸡给猴看。写诗的猴子只得另择生路。又在三里河一位豪爽的朋友屋里搭了张行军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只回去睡个觉,尽量缩小目标。时间一长,生怕把友谊磨薄,生怕豪爽的朋友也变得狭隘了,数数兜里攒的稿酬也快够了,便主动去东郊的麦子店租了间农民房。朋友果然喜笑颜开地帮我运送了一趟行李。我在新居以酒报答他在我落难关头的拔刀相助,他频频举杯:“好好干,前途无量!”
  说是新居,其实是二十世纪末中国破得不能再破的住宅了。估计是唐山大地震时期构筑的简易棚,后来覆盖一层油毡作屋顶,和稀泥砌起了四堵红砖墙壁。只有六平方米,只有一扇通风的窗户。幸好另外还有门,没叫我爬窗口进出。苦夏真苦,黑色的七月,我在闷热的小屋里拼命摇铁扇公主的道具,运筹于蚊帐,夜不成寐。真恨不得用高射炮把那些吸血的飞行员赶尽杀绝。我没出国就知道非洲是怎么回事了。
  火红的年代,我一边在台灯下爬格子,一边担心下辈子该蜕变成煮熟的螃蟹模样。苦命的保尔,我也明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至于冬天则别开生面,我一下子给装进六平方米的大冰箱了,也许能保鲜,但血液需要循环啊。我买了条削价处理的电热毯,一回家就直奔主题钻进被窝里,像孕妇坐月子,狼外婆来也不开门。我很感谢无名氏发明的电热毯——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使貧寒书生饱享雪夜闭门读书之乐趣。又担心伪劣产品不可靠,电源短路,使我的远大前程胎死腹中,在烈火中永生。临睡前总蓦然回首拔下插头。结果没到半夜就梦见北极了,我像艘迷路的破冰船傻傻地问:“谁把我推醒了?”
  痛定思痛,值得夸耀的是:我毕竟是一位在陋屋住过的诗人,学不会李白醉卧长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精神胜利法,至少也忠实地继承了杜甫苦大仇深的现实主义传统。可即使陋屋,也无法高枕无忧。公安局在去唯一一座公共厕所的必经之路上贴出告示,说这一带属拆迁区,推土机下星期一将准时抵临,望民众提前搬迁云云。房东很高兴,他们去住半年过渡房,即改调为楼房了。他第一次弯腰钻进我狭小的门框,做我的思想工作,劝我另择高枝。措手不及,我一上班即翻出通讯录,挨个给有印象或没印象的朋友们打电话,求他们拉兄弟一把。那一天,所有朋友办公桌上的电话都一个接一个相继响起来,他们也一个接一个在遥远的地方表态,或爱莫能助,或深表同情,或兔死狐悲,或搁下话筒即帮忙改拨其他号码……居然还有两位与我同是天涯沦落人,正准备四处寄发十万火急的鸡毛信呢——我也是他们求援名单上的人。我只得在电话里拍拍他和她的肩膀:“好自为之吧。”
  那一星期天昏地暗,我就像被十面埋伏重重围困的小国之君,盼星星盼月亮般翘望救兵消息,而又对睡马路牙子上的亡国奴命运充满恐惧。好歹人还有尊严呢,诗人也是人嘛。每个失望的电话都给我一次打击,四面楚歌中,卧薪尝胆的诗人弱不禁风。我开始做最坏的打算:不顾领导脸色和办公楼管理条例,睡办公室。但办公室的回旋之地仅够打一张地铺,抱膝而眠、琴棋书画全无用。我环顾四壁,准备变卖家产、轻装上阵。城区每逢拆迁,收破烂的就像苍蝇般冒出来了。一台旧黑白电视,他只出价五十元;而一堆衣裤,他按每条四角收购(算批发价?)。大敌当前,我没心思讨价还价,只图赢得身轻如燕,咬牙跺脚大吐血,全便宜这帮破烂王了。我的家当只剩下铁饭碗和换洗衣裳了,刚好装一蛇皮口袋。
  我在办公室度过了近乎曝光的一个冬天。那是一种没有秘密可言的公开化的私生活,同事来得早会正赶上我手忙脚乱叠被子。又在东城板厂胡同的书库度过一个春天和夏天。剩余的秋天、冬天又靠其他地方打发。我生命算盘上的春夏秋冬,被一只看不见的命运之手拨来拨去,倒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长期搬迁的生活使我养成习惯:不购置多余的家具,不添加仅仅起装饰作用的物品,甚至,连女朋友都不想找。对于两袖清风的流浪汉,爱情都是奢侈的,会使生活负重、心灵负债。
  对于一颗逍遥的心灵,需要的不是家具,而是行李。它抖擞一番羽毛便能把精致的家园搬运到天空。鸟类永远都在搬家,心灵永远都在寻找,都在旅行。
其他文献
精神与物质要双丰收  儒道两家,都曾讨论富。儒家是常规思维,道家是求异思维。弟子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对富人的要求是“好礼”,这体现出孔子的礼乐思想。在孔子看来,富贵骄人是可憎的。富裕了,更要懂得谦恭,所谓“好礼”,实则就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无论那个人比自己贫还是富。  儒家不排斥富,但更注重德。《大学》中言:“富润屋,德润身。”明显看出德
2003年,一个放弃了年薪高达三十万元的IT白领,脱下高跟鞋职业装到田间地头种菜,在历经重重困境后终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她就是让人们倍感钦佩的上海绿和园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月雅。  其实周月雅当初放弃高薪去种菜也纯属偶然,2003年她的一个朋友种植番茄遭遇困境,40多亩地只摘了200多公斤好番茄且无处销售。周月雅联系到一家大型超市的采购主管,凭着流利的口才成功卖出那些番茄,还被邀请成为这家超市的
我们都得经历一段努力闭嘴不抱怨的时光,才能熠熠生辉  有两种喧闹,一种是时刻想往人窝里挤的喧闹,一种是时刻要博人眼球的喧闹。前一种喧闹,可以用“凑热闹”来形容;后一种喧闹,则近乎自恋。同理,有两种寂寞,一种是迫不得已的寂寞,想往人前凑,但别人不理你;一种是心安理得的寂寞,我自己要寂寞,于是乎寂寞。前一种寂寞,是被动的寂寞,其本质还是喧闹;后一种寂寞,可说是主动的疏离,不同于自恋。  我喜欢这后一种
有三个人做违法的事,被快速赶到的警察抓获,在法院审理之后,将要被关进监狱3年,他们分别为美国人、法国人和犹太人。在进入监狱之前,监狱长对三个人承诺,允许他们各自提一个要求,监狱会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听到监狱长的许诺,三个人立即考虑,想提出自己最好的要求,以便让监狱生活丰富多彩。美国人特别喜欢抽雪茄,要了3箱雪茄;法国人非常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犹太人擅长做生意,要一部能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在一个演说现场,一位职场新人对周杰伦说,你曾是一个时代的偶像,一个时代的记忆,我们从小学到初中高中,追你追得真可以用疯狂来形容。但是,随着时光的慢慢流逝,我们这一批人长大了,成熟了,我们在拼自己的学业,接着又奔自己的事业,我们从爱你变成了爱过你,所以有人就总结说,周杰伦的偶像时代已经过去了。  听说自己的“偶像时代已经过去”,周杰伦没有丝毫的不淡定,而是从容浅笑着对那位职场人士说:“有一次的演唱会
2015年初,女诗人余秀华的突然走红,令所有人始料不及,包括她自己。媒体记者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湖北省钟祥的一个农家院落,这里是余秀华的家园。人们把喧嚣、嘈杂和疑问带来,一股脑儿地推向余秀华。  她是如此特别的一位女子,不容人们不产生好奇。1976年,余秀华出生时,由于倒产,導致脑部缺氧而成为脑瘫患者,面部表情古怪,行走摇晃,丧失体能,高二辍学,结婚生子。也许,以如此条件,很多人都会屈从命运安排
贾青最初是从唱歌开始步入娱乐圈的。  2005年,贾青19岁,正在上海读大学的她在得知东方卫视有一档名为《我型我秀》的选秀节目时,立刻兴奋地拉着同学前去报名。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的她,虽然没有演出经验,但还是凭借着天生丽质、低沉嗓音和热辣舞姿赢得了评委会的赞赏,最终荣获了这档选秀节目的全国偶像歌手六强。  这个成绩对于一个新人来说实属不易,优秀的成绩在公司的包装下,着实让她一度认为是找到了人生的道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宣铁吾任上海警备司令部司令。当时,齐白石住在上海,以卖画为生。一天,宣铁吾过生日,为炫耀自己,他打算请齐白石现场作画为生日装点门面。  生日那天,宣铁吾派人给齐白石送去一张请帖。齐白石看也没看便拒绝了。宣铁吾见齐白石不肯来,他让副官带一个班的士兵再次去“请”。那副官气势汹汹地对齐白石说:“我奉宣司令的命令,负责把你请到!”做生日祝寿哪有这种请法?齐白石嘴上没说心里却不悦,但看着眼前
那里有一座山,山上有一棵树,树在山的哺育下长成参天大树,可山老了,变得憔悴了,他不再挺拔。  他是一座山,我是一棵树。  那座山有一种特别响亮的打鼾声,像春天里雷声隆隆滚过,震撼我的心灵。  老爸是一名厨师,整天都在厨房里忙碌。那天,我突然心血来潮,想一睹厨房的“庐山真面目”,于是我就去飯店瞧了瞧,一进厨房,“轰轰”的声音震得我耳朵疼,让人感觉好闷,喘不过气来。只看见厨师们双手不停地翻炒,为的就是
一  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一部八十年代的纪录片,名字和内容都已不记得,却有一些场景一直在心。那些片段的影像资料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人们的笑容。那个年代的人,脸上的笑是那么自然朴素,朴素得让人心里微微疼痛。  每一张笑脸都那么亲切,目光清澈得就像四月的溪水九月的蓝天,直落入人心深处。多久不曾看到这样真诚的笑脸了,仿佛一缕和风悄悄渗入我日渐麻木的心底。那些人有的在田间挥镰舞锄,有的在上下班的路上,一路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