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王冕》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4课。这篇课文是根据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改写的。“百事善为先,百善孝为源”,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作者是严格按这一标准来刻画王冕这一儒林外史的第一人的,把王冕作为儒林楷模,学者榜样。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意 借名流隐括全文”。原文介绍了王冕的一生,作者认为王冕的为学和为人是最理想的,希望借此批评儒林中形形色色的丑陋现象。由于本文的读者对象是小学生,入选教材只涉及王冕的少年时代,因而取名《少年王冕》。这是一篇写人的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冕虽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随之好转的故事,宣扬了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敬母亲的美德。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王冕的言行,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冕那丰富的人物形象。全文脉络分明,语言朴实无华,感染力强,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结合教育对象特点,教师对于王冕这个少年形象应如何把握?经过反复地阅读文本,细细地品味语言,一个出身寒门,事母至孝,自力更生,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王冕形象,逐渐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最终我将其形象概括为“寒门孝子,自强不息”这八个字。
“寒门孝子”中的“寒门”是指王冕所处的特定生活环境,文中开头就点明王冕七岁丧父由母亲一手拉扯大。因家境贫困,母亲不得已而让王冕辍学到地主家放牛。特定的环境往往是人物生活的真实基础,我们只有把握好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才能为理解人物性格,领悟文章中心打下基础。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因为出身寒门,王冕压根就不会小小年纪便被迫辍学,也就不会亲眼目睹到母亲辛勤持家的艰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当王冕因贫寒而被迫辍学,只能去帮人家放牛,以换取温饱时,他没有丝毫抱怨。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才使得王冕渴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才造就了王冕自强不息的精神。
至于“孝子”,我们可以从王冕的语言中品悟出来。课文第二小节中,当母亲要王冕退学去放牛时,王冕心里难免会不好受,可是他却说在学堂里“也闷得慌”,放牛“倒快活些”,表明他乐于去放牛。初读这段话时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是王冕为了安慰母亲,不让母亲难过,而故意说的。可再细一品读,却发现王冕说自己在学堂里“闷得慌”也并非完全是假话。因为这几年,“眼看”的不仅仅是母亲,同时王冕也一样“眼看”着母亲受苦受累,作为一个如此懂事孝顺的孩子,他不可能心安理得地坐在学堂里。而帮人家放牛心里是真快活,因为可以贴补家用,为母亲分忧。由此一段可见王冕确实是一个善解人意、体贴母亲的好孩子。
再说其“自强不息”,更是贯穿了文本的始终,成为了课文的一条主线。十岁的王冕为了母亲,迫于家境,就已懂得要自力更生,通过认真做事来贴补家用,同时他还想着要通过勤奋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从课文第四、五小节王冕不断省下钱来买书,挤出时间读书就可以看出来。而这背后,不正是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激励着他吗?通过三四年的刻苦学习,王冕积累了很多知识,当然也明白了很多道理,而这些就为王冕在看到雨后美景时的顿悟提供了必要的铺垫。这暴雨,这荷花又正是王冕人生的转折,是王冕精神的写照。这段景物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明白了“一切皆有可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一道理的王冕开始学画荷花,文章虽没有对王冕如何学画作详细描述,但从其三个月即能大有长进并小有成就也可看出,在这三个月中,王冕为此付出了多少的努力。这是文章的一处空白,可引导学生联想补白。从这一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王冕的刻苦勤奋,而支撑他的不正是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吗?渐渐地,王冕依靠自己的才华使自己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十七八岁,就离开秦家——这意味着他真正意义上的自立。小有所成的王冕仍坚持每天读书、画画,正是其不懈的努力,使其成为一代画师。王冕的“自强不息”由此也可见一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儒林外史》中,王冕是全书中的开篇人物,并且是全书中唯一的君子形象。只因为孝敬母亲,对母亲的爱,才有这样的自强不息,这是儒家的观点。作者正是忠实于这种思想刻画了王冕的成长史。细细品读至此,方能领悟《中国历史名人传》中对王冕“儒林楷模、学者榜样”这一赞誉之真谛!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只有在准确地把握了人物形象本质特征的基础上,阅读教学时才能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寒门孝子”中的“寒门”是指王冕所处的特定生活环境,文中开头就点明王冕七岁丧父由母亲一手拉扯大。因家境贫困,母亲不得已而让王冕辍学到地主家放牛。特定的环境往往是人物生活的真实基础,我们只有把握好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才能为理解人物性格,领悟文章中心打下基础。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因为出身寒门,王冕压根就不会小小年纪便被迫辍学,也就不会亲眼目睹到母亲辛勤持家的艰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当王冕因贫寒而被迫辍学,只能去帮人家放牛,以换取温饱时,他没有丝毫抱怨。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才使得王冕渴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才造就了王冕自强不息的精神。
至于“孝子”,我们可以从王冕的语言中品悟出来。课文第二小节中,当母亲要王冕退学去放牛时,王冕心里难免会不好受,可是他却说在学堂里“也闷得慌”,放牛“倒快活些”,表明他乐于去放牛。初读这段话时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是王冕为了安慰母亲,不让母亲难过,而故意说的。可再细一品读,却发现王冕说自己在学堂里“闷得慌”也并非完全是假话。因为这几年,“眼看”的不仅仅是母亲,同时王冕也一样“眼看”着母亲受苦受累,作为一个如此懂事孝顺的孩子,他不可能心安理得地坐在学堂里。而帮人家放牛心里是真快活,因为可以贴补家用,为母亲分忧。由此一段可见王冕确实是一个善解人意、体贴母亲的好孩子。
再说其“自强不息”,更是贯穿了文本的始终,成为了课文的一条主线。十岁的王冕为了母亲,迫于家境,就已懂得要自力更生,通过认真做事来贴补家用,同时他还想着要通过勤奋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从课文第四、五小节王冕不断省下钱来买书,挤出时间读书就可以看出来。而这背后,不正是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激励着他吗?通过三四年的刻苦学习,王冕积累了很多知识,当然也明白了很多道理,而这些就为王冕在看到雨后美景时的顿悟提供了必要的铺垫。这暴雨,这荷花又正是王冕人生的转折,是王冕精神的写照。这段景物描写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明白了“一切皆有可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一道理的王冕开始学画荷花,文章虽没有对王冕如何学画作详细描述,但从其三个月即能大有长进并小有成就也可看出,在这三个月中,王冕为此付出了多少的努力。这是文章的一处空白,可引导学生联想补白。从这一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王冕的刻苦勤奋,而支撑他的不正是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吗?渐渐地,王冕依靠自己的才华使自己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十七八岁,就离开秦家——这意味着他真正意义上的自立。小有所成的王冕仍坚持每天读书、画画,正是其不懈的努力,使其成为一代画师。王冕的“自强不息”由此也可见一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儒林外史》中,王冕是全书中的开篇人物,并且是全书中唯一的君子形象。只因为孝敬母亲,对母亲的爱,才有这样的自强不息,这是儒家的观点。作者正是忠实于这种思想刻画了王冕的成长史。细细品读至此,方能领悟《中国历史名人传》中对王冕“儒林楷模、学者榜样”这一赞誉之真谛!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只有在准确地把握了人物形象本质特征的基础上,阅读教学时才能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