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院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对于推动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提出了影响当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及解决办法,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亦提出相应创新机制,推动其发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技成果;管理方法
胡锦涛同志在科技大会上曾经提出“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高校近几年也产出的大量科技成果,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但是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大约只有10%,能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不到5%。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平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60%-70%的比例要小得多,这说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更好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一、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简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问题也随之被提出,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我国科技资源的布局中,高校仍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现阶段高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成为生产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原因是这方面的工作牵涉到的环节和受到的制约太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首先,高等院校科技选题立项盲目,造成科技成果本身就缺乏先进性和适用性。现阶段我国高校科技立项基本模式仍然是:国家计划立项-高校申报-财政拨款,高校主要以科技项目形式从国家各部委申请研究经费,预期形成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由于课题申报立项时侧重于技术领域的前沿和高新,以求在申报中获得经费的资助,科技人员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很容易忽视市场需求,国家项目主管部门专利意识淡薄、市场信息不充分成为制约科技开发活动的瓶颈,我国高校科技开发活动的基本决策依据依然是文献调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与滞后性。这种状况从源头上决定了决策流的整体流向是从科技开发到市场的单向传输,极大地影响了成果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企业的参与和必要的市场调研和预测在研究过程中不受重视,机械地根据项目申请书的计划进行研究,课题研究跟不上风云莫测的市场变化,造成在高校的科技成果中纵向课题主要以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项目为主。横向课题虽与生产结合紧密,但一般都是企业委托研究,难以推广和再次应用,成为当前科技工作者亟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及对科技人员的考核、职称认定评价体制中缺少与科技成果转化挂钩的制度。绩效奖励方面,高校科技成果的评价不是以面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而是过分注重理论研究,形成了重项目立项、轻成果,基本不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教学考核及职称评审方面,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是评审中的主要内容,过分强调量化指标,而且考核内容非常详细。这样的机制虽然客观上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在某些方面激发了教师们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但增加了短期行为,影响了真正有影响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而且容易使教师们忽视科研的社会服务价值,忽视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再次,高校本身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制不健全,人才队伍建设不够。现阶段受高校人员编制方面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还没建立起自己的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的可能性,仅有的几项鉴定成果也被送到档案馆保存。发挥高校科技优势迫切需要创新团队的建设,并且在团队中引进懂专业、善经营、会管理的科技推广复合型人才。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使科技转化工作展开实施,因为这是一项技术性、经济性和服务性要求很高的工作,要完成这项工作就必须对技术转让做出充分的市场预测、技术评估和投资效益的分析。这一点更证明了这些工作离不开一支较强的科技成果推广复合型人才队伍。
最后,风险资金缺乏,高校R&D经费不足。国外各阶段资金的投放比例大致为1∶10∶100,而我国仅为1∶0.7∶100,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是现阶段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问题。缺少风险资金的投入,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瓶颈。高校的R&D经费不断增长,但资金短缺的呼声似乎有增无减,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资金的使用不尽合理,经费资金到账率低,很难做到全额专款专用。
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
首先,课题要面向市场,从源头做起,把关科技成果转化。原国家科委主任朱丽兰同志曾指出“成果的转化在今天是非线性关系,它是一条盘旋的龙,从源头上、从一开始就要想到产业化。作为研究者要树立这个观点,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凡是应用性成果和技术开发性成果如果今后难以转化为产品的,在立项时就要考虑是否立项,过去那种高能耗、高物耗而含金量少的研究要慎重。”在项目立项审批时,就应考虑到项目周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科研和市场,优先选择有市场需求的课题,把握住市场发展方向,以市场来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高校建立面向市场的课题系统,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好良好铺垫。
其次,完善具有知识型创新性的激励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与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密不可分,荣誉激励和经济激励并重的激励机制,能够大大加强成果转化动力。高校考核制度应当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科技成果转化的进行作为在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年终考核中占据一定比例的量化值,促使高校科研人员正视科技成果的应用于转化。建立公平可行的经济收益分配方案,做好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充分体现科研人员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者的劳动价值。高校应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科技成果推广奖等奖项,调动广大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再次,鼓励团队建设和学习,现代的管理制度中“团队建设”常常被人们当作一个典型的、无可替代的管理模式,因为它代表一种工作、学习方式。团队学习也是最难实现的一种学习形式。有的高校虽然在形式上非常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团队建设和学习,但是往往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来保障团队学习的实施。
最后,引进社会资金,加强中试投入,建立专项开发和创新基金。在高校科技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加大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型企业、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引进社会资金,拓宽高校科技经费来源的渠道,对确实有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尤其是中试阶段具有经费需求高、开发难度大、风险性高的特点,注重这阶段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另外,建议高校拨出一部分科技活动经费成立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对一些技术成熟度高、市场前景好、可靠性高的成果进行资助,帮助其完成转化及推广工作,解决后期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
参考文献:
[1]王桂月.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J].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9,(8).
[2]薛三勋.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5).
[3]李惠.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对策[J].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9,(5).
[4]张军,贾国柱.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2006,(6).
[5]McAdam R,McAdam M,Brown V.Proof of concept processes in UK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an absorptive capacity perspective[J].R&D Management,2009,39(2).
[6]Wang J.Y.&Blomstrom,M.Foreign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A simple model[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4.
基金项目:市社科项目(TJJX10-1-772)和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基金(52WN67)共同资助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技成果;管理方法
胡锦涛同志在科技大会上曾经提出“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高校近几年也产出的大量科技成果,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但是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大约只有10%,能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不到5%。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平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60%-70%的比例要小得多,这说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更好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一、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简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问题也随之被提出,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我国科技资源的布局中,高校仍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现阶段高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成为生产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原因是这方面的工作牵涉到的环节和受到的制约太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首先,高等院校科技选题立项盲目,造成科技成果本身就缺乏先进性和适用性。现阶段我国高校科技立项基本模式仍然是:国家计划立项-高校申报-财政拨款,高校主要以科技项目形式从国家各部委申请研究经费,预期形成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由于课题申报立项时侧重于技术领域的前沿和高新,以求在申报中获得经费的资助,科技人员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很容易忽视市场需求,国家项目主管部门专利意识淡薄、市场信息不充分成为制约科技开发活动的瓶颈,我国高校科技开发活动的基本决策依据依然是文献调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与滞后性。这种状况从源头上决定了决策流的整体流向是从科技开发到市场的单向传输,极大地影响了成果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企业的参与和必要的市场调研和预测在研究过程中不受重视,机械地根据项目申请书的计划进行研究,课题研究跟不上风云莫测的市场变化,造成在高校的科技成果中纵向课题主要以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项目为主。横向课题虽与生产结合紧密,但一般都是企业委托研究,难以推广和再次应用,成为当前科技工作者亟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及对科技人员的考核、职称认定评价体制中缺少与科技成果转化挂钩的制度。绩效奖励方面,高校科技成果的评价不是以面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而是过分注重理论研究,形成了重项目立项、轻成果,基本不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教学考核及职称评审方面,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是评审中的主要内容,过分强调量化指标,而且考核内容非常详细。这样的机制虽然客观上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在某些方面激发了教师们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但增加了短期行为,影响了真正有影响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而且容易使教师们忽视科研的社会服务价值,忽视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再次,高校本身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制不健全,人才队伍建设不够。现阶段受高校人员编制方面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还没建立起自己的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的可能性,仅有的几项鉴定成果也被送到档案馆保存。发挥高校科技优势迫切需要创新团队的建设,并且在团队中引进懂专业、善经营、会管理的科技推广复合型人才。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使科技转化工作展开实施,因为这是一项技术性、经济性和服务性要求很高的工作,要完成这项工作就必须对技术转让做出充分的市场预测、技术评估和投资效益的分析。这一点更证明了这些工作离不开一支较强的科技成果推广复合型人才队伍。
最后,风险资金缺乏,高校R&D经费不足。国外各阶段资金的投放比例大致为1∶10∶100,而我国仅为1∶0.7∶100,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是现阶段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问题。缺少风险资金的投入,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瓶颈。高校的R&D经费不断增长,但资金短缺的呼声似乎有增无减,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资金的使用不尽合理,经费资金到账率低,很难做到全额专款专用。
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
首先,课题要面向市场,从源头做起,把关科技成果转化。原国家科委主任朱丽兰同志曾指出“成果的转化在今天是非线性关系,它是一条盘旋的龙,从源头上、从一开始就要想到产业化。作为研究者要树立这个观点,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凡是应用性成果和技术开发性成果如果今后难以转化为产品的,在立项时就要考虑是否立项,过去那种高能耗、高物耗而含金量少的研究要慎重。”在项目立项审批时,就应考虑到项目周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科研和市场,优先选择有市场需求的课题,把握住市场发展方向,以市场来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高校建立面向市场的课题系统,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好良好铺垫。
其次,完善具有知识型创新性的激励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与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密不可分,荣誉激励和经济激励并重的激励机制,能够大大加强成果转化动力。高校考核制度应当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科技成果转化的进行作为在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年终考核中占据一定比例的量化值,促使高校科研人员正视科技成果的应用于转化。建立公平可行的经济收益分配方案,做好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充分体现科研人员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者的劳动价值。高校应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科技成果推广奖等奖项,调动广大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再次,鼓励团队建设和学习,现代的管理制度中“团队建设”常常被人们当作一个典型的、无可替代的管理模式,因为它代表一种工作、学习方式。团队学习也是最难实现的一种学习形式。有的高校虽然在形式上非常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团队建设和学习,但是往往没有采取有效的手段来保障团队学习的实施。
最后,引进社会资金,加强中试投入,建立专项开发和创新基金。在高校科技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加大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型企业、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引进社会资金,拓宽高校科技经费来源的渠道,对确实有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尤其是中试阶段具有经费需求高、开发难度大、风险性高的特点,注重这阶段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另外,建议高校拨出一部分科技活动经费成立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对一些技术成熟度高、市场前景好、可靠性高的成果进行资助,帮助其完成转化及推广工作,解决后期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
参考文献:
[1]王桂月.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J].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9,(8).
[2]薛三勋.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5).
[3]李惠.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对策[J].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9,(5).
[4]张军,贾国柱.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2006,(6).
[5]McAdam R,McAdam M,Brown V.Proof of concept processes in UK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an absorptive capacity perspective[J].R&D Management,2009,39(2).
[6]Wang J.Y.&Blomstrom,M.Foreign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A simple model[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4.
基金项目:市社科项目(TJJX10-1-772)和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基金(52WN67)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