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猜想,是依据语言文字或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的某种推断,是学生感受语言,理解意蕴,估计、揣摩表达方式的过程,是确立主体,发展思维想象,丰富表达的有效手段。
一、读题后猜内容
初读课文时,我们可以根据课题来猜测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感悟文本谋篇布局的特点。
【案例一】《李广射虎》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从这个课题你猜到了什么?
生:我从“李广”,猜到了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李广,课文主要讲李广射老虎的故事。
师:是这样吗?请默读课文,验证一下你的猜想。(生读)
生:老师,我发现李广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
师:是呀,这是故事的结果。那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呢?
生:课文主要讲李广将军夜间带兵外出,拈弓搭箭射草丛中的一只老虎,结果发现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
师:是的,我们根据课题就可以猜到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猜得是否准确呢?还需要我们读课文验证!
以猜促思,以猜促读,以猜激趣,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聚焦课题,深入文本,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从《三顾茅庐》这个题目,你能推测课文叙述的顺序吗?由“三顾”这个词就可以推想到一顾、二顾到三顾这样的顺序。那么,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我们通过读课文,就可以全面清晰地把握课文的脉胳和重点,以及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再如根据《荷花》这个题目,我们猜测文章可写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荷花的姿态、生长过程、作用等等。可是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作者不仅介绍了荷花的样子,还描写了“我”由看荷花而展开的美妙想象,这是意外收获,也拓展了我们思维想象的空间。同样,从《槐乡五月》这个题目,我们可以预测课文写的是五月槐乡的美景。带着这种期待再读课文,发现课文还写了槐乡的孩子们,写了“五月,是槐乡孩子们的季节”,这正是课文的独特之处,也是作者选材的匠心和妙思所在。如此猜想——验证——反思,依题猜文,文题对照,循环往复,学生在“题”与“文”之间走了几个来回,就领会了题目和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习作选材的广阔性和独特性,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读与写的有效融合。
二、读词后猜意蕴
课文中许多词语都有深刻的含义或情感,特别是一些精妙传神之笔,是感悟文本的关键点和培养表达能力的生发点,是值得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从这个“抱”字你猜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由“抱”的提手旁,很自然地想到了自己,想到许多槐花如小伙伴一样拥抱在一起快乐亲热的情景,进而感受到其中包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这样的猜想源于字形,基于生活,形于画面,系于情感,丰富了词语的内涵,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形象性、生活性和趣味性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案例二】《日月潭的传说》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猜一猜,大尖哥和水社姐化作青山的时候,会怎样想呢?
生:他们可能这样想:我们化作青山守卫在潭的两边,日月潭就更美了!
生:我们化作青山,山上长满了花草树木,可以为人们输送更多的氧气。
生:我们就是死了,也要变成绿色的山为民造福。
怎样感悟“青山”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没有直白地提问“他们为什么化作青山”,而是以“大尖哥和水社姐化作青山的时候会怎样想”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于表达中感受“青山”的意蕴,走进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内心世界,凸显了人物美好的形象,在猜想中达到了语语悟其神的目的。
三、读句后猜用意
有的课文中一些特殊的句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我们根据课文了解其用意,领悟文中句与句,句与段,句与篇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案例三】《海底世界》教学片段
生:(齐读)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师:同学们猜一猜,作者为什么要先说这句话呢?
生:先说这句话,让我们读到这儿,还想读以下的内容。
生:我们一读这个句子,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大海深处的样子。
生:作者可能是想吸引我们读书的兴趣!
师:这是作者的一个目的。我们再来猜一猜,课文将要介绍什么呢?
生:课文将介绍大海深处的样子。
师:看来这一句还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我们看一看课文是不是这样介绍的?
抓住文中首句的特别之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猜想、探究这样写的好处,感悟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随着猜想的深入,学生和文本渐渐地融合,从有效交流成功地进入高效对话状态。又如“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恐龙》)猜一猜这一句的上下文会写什么呢?学生抓住句子中关键词语来推想内容,体会表达的顺序和效果。将这句话作为支点整合教学内容,理清段落结构,就可以轻松愉快地“撬”起整个教学流程。
四、读段后猜作用
【案例四】《剪枝的学问》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轻声自由读第4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可以猜测到什么呢?(生读)
生:我从“红云片片”猜到了桃园里红色的桃花很多,将来结的桃子一定很多!
生:我从“浓郁的花香”猜到桃花开得很茂盛。很香,很香。
生:我从“无数的蜜蜂”“欢天喜地”地传授花粉知道桃园一定会大丰收!
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猜想到其中所隐含的意蕴,推想王大伯的桃园丰收的前景,理解了这段话与剪枝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内容上的衔接作用,从而懂得文章从无闲来之笔。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第2自然段这样写道:“森林里是那么美好。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森林里的美好景象呢?读课文后,咱们将这段话和后文、和整篇文章前后勾连,融会贯通,就会感悟到文中的景美、人美,心更美。在猜想中,学生体会到一语双关的美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充分领略了文章的语言美、意蕴美和构思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五、读篇后猜目的
读了《天鹅的故事》一课,猜一猜作者最想对我们说什么?读了《云雀的心愿》一课,猜一猜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童话故事呢?读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猜一猜作者还想说什么呢?教学这些含义深刻的文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变换角色猜一猜、想一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才能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体悟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对习作的意义,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习作热情。
(作者单位:新沂市马陵山镇中心小学)
一、读题后猜内容
初读课文时,我们可以根据课题来猜测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感悟文本谋篇布局的特点。
【案例一】《李广射虎》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从这个课题你猜到了什么?
生:我从“李广”,猜到了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李广,课文主要讲李广射老虎的故事。
师:是这样吗?请默读课文,验证一下你的猜想。(生读)
生:老师,我发现李广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
师:是呀,这是故事的结果。那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呢?
生:课文主要讲李广将军夜间带兵外出,拈弓搭箭射草丛中的一只老虎,结果发现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
师:是的,我们根据课题就可以猜到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猜得是否准确呢?还需要我们读课文验证!
以猜促思,以猜促读,以猜激趣,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聚焦课题,深入文本,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从《三顾茅庐》这个题目,你能推测课文叙述的顺序吗?由“三顾”这个词就可以推想到一顾、二顾到三顾这样的顺序。那么,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我们通过读课文,就可以全面清晰地把握课文的脉胳和重点,以及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再如根据《荷花》这个题目,我们猜测文章可写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荷花的姿态、生长过程、作用等等。可是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作者不仅介绍了荷花的样子,还描写了“我”由看荷花而展开的美妙想象,这是意外收获,也拓展了我们思维想象的空间。同样,从《槐乡五月》这个题目,我们可以预测课文写的是五月槐乡的美景。带着这种期待再读课文,发现课文还写了槐乡的孩子们,写了“五月,是槐乡孩子们的季节”,这正是课文的独特之处,也是作者选材的匠心和妙思所在。如此猜想——验证——反思,依题猜文,文题对照,循环往复,学生在“题”与“文”之间走了几个来回,就领会了题目和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习作选材的广阔性和独特性,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读与写的有效融合。
二、读词后猜意蕴
课文中许多词语都有深刻的含义或情感,特别是一些精妙传神之笔,是感悟文本的关键点和培养表达能力的生发点,是值得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从这个“抱”字你猜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由“抱”的提手旁,很自然地想到了自己,想到许多槐花如小伙伴一样拥抱在一起快乐亲热的情景,进而感受到其中包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这样的猜想源于字形,基于生活,形于画面,系于情感,丰富了词语的内涵,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形象性、生活性和趣味性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案例二】《日月潭的传说》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猜一猜,大尖哥和水社姐化作青山的时候,会怎样想呢?
生:他们可能这样想:我们化作青山守卫在潭的两边,日月潭就更美了!
生:我们化作青山,山上长满了花草树木,可以为人们输送更多的氧气。
生:我们就是死了,也要变成绿色的山为民造福。
怎样感悟“青山”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没有直白地提问“他们为什么化作青山”,而是以“大尖哥和水社姐化作青山的时候会怎样想”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于表达中感受“青山”的意蕴,走进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内心世界,凸显了人物美好的形象,在猜想中达到了语语悟其神的目的。
三、读句后猜用意
有的课文中一些特殊的句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我们根据课文了解其用意,领悟文中句与句,句与段,句与篇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案例三】《海底世界》教学片段
生:(齐读)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师:同学们猜一猜,作者为什么要先说这句话呢?
生:先说这句话,让我们读到这儿,还想读以下的内容。
生:我们一读这个句子,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大海深处的样子。
生:作者可能是想吸引我们读书的兴趣!
师:这是作者的一个目的。我们再来猜一猜,课文将要介绍什么呢?
生:课文将介绍大海深处的样子。
师:看来这一句还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我们看一看课文是不是这样介绍的?
抓住文中首句的特别之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猜想、探究这样写的好处,感悟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随着猜想的深入,学生和文本渐渐地融合,从有效交流成功地进入高效对话状态。又如“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恐龙》)猜一猜这一句的上下文会写什么呢?学生抓住句子中关键词语来推想内容,体会表达的顺序和效果。将这句话作为支点整合教学内容,理清段落结构,就可以轻松愉快地“撬”起整个教学流程。
四、读段后猜作用
【案例四】《剪枝的学问》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轻声自由读第4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可以猜测到什么呢?(生读)
生:我从“红云片片”猜到了桃园里红色的桃花很多,将来结的桃子一定很多!
生:我从“浓郁的花香”猜到桃花开得很茂盛。很香,很香。
生:我从“无数的蜜蜂”“欢天喜地”地传授花粉知道桃园一定会大丰收!
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猜想到其中所隐含的意蕴,推想王大伯的桃园丰收的前景,理解了这段话与剪枝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内容上的衔接作用,从而懂得文章从无闲来之笔。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第2自然段这样写道:“森林里是那么美好。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森林里的美好景象呢?读课文后,咱们将这段话和后文、和整篇文章前后勾连,融会贯通,就会感悟到文中的景美、人美,心更美。在猜想中,学生体会到一语双关的美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充分领略了文章的语言美、意蕴美和构思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五、读篇后猜目的
读了《天鹅的故事》一课,猜一猜作者最想对我们说什么?读了《云雀的心愿》一课,猜一猜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童话故事呢?读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猜一猜作者还想说什么呢?教学这些含义深刻的文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变换角色猜一猜、想一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才能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体悟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对习作的意义,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习作热情。
(作者单位:新沂市马陵山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