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友先先生所著《出版畅言录》,贯穿着他数十年的心得与体会,紧紧围绕“学习、研究、服务”这务实的6个字,追溯总结了“版协”10年来的工作歷程及经验。
时代步伐
出版工作不只是简单的机械性编辑工作,它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大学问。于先生指出:“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把握正确的导向;同时要学习新科学、新技术,许多新东西我们不熟悉,不掌握,所以我们要加强学习,研究这些新科技对出版工作的影响,能够驾驭它,使用它,为我所用。版协大多是退下来的老同志,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跟上时代的步伐。”他不但要求学习政治理论,而且要求学习新科技业务知识,这使学习有了丰富实在的内容。作者感到只有认真学习,才能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和中央保持一致,版协工作才能始终把握正确的导向。
2004年2月25日,作者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四届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暨颁奖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把学习放到了首位。当年,《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准备重新修订,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宣部联席会议确定将这项工作交给版协来做,于先生不负使命,按照中宣部和总署要求,领导中国版协认真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2004年4月12日,作者作了题为《结合“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出版职业道德建设》的讲话,紧紧围绕“学习”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刻阐释。
作者对“学习”常抓不懈,对党和国家、总署发布的重要指示精神都深入学习领会,结合出版实际研究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实际意义,这也是他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因素。
服务意识
2001年2月22日,作者在讲话中阐释版协的“服务”内涵,就是始终要牢记版协是党和政府联系出版界的桥梁和纽带,不是管理部门,是服务性的群众团体。要避免充当“二政府”的角色,多用交朋友的办法,用协商、洽谈、合作、协议的方式开展工作,逐步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要多做少说,办实事,求实效,切切实实为会员单位办实事。其中讲到“帮忙不添乱,尽职不越位”这句话,以后成了中国版协工作的座右铭,指导着版协工作顺利地进展。
首先,要配合政府做好出版行业管理和协调工作服务。中国版协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领导下,发挥了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出版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如评优评奖,2005年以前,根据分工由中国版协主办的奖项主要有五项:中国韬奋出版奖、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奖、全国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奖、中国图书奖、“中华杯”多媒体作品大奖赛。从2005年开始,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宣部的批复,中国版协主办的奖项有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韬奋出版新人奖两个,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每二年举办一次,至2010年已举办了3届,韬奋出版新人奖至2010年已举办10届。评奖在全国广大出版工作者中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为会员单位为出版工作者服务。如每年春节前由中国版协举办(1996年开始与发行协会联合举办)的图书订货会就是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至2011年图书订货会已成功举办24届。交易会的功能也由单纯订货扩大为信息交流、专题讲座、新书推介,等等,受到出版界的重视和广泛欢迎。另外,中国版协还组织京区出版社参加一年一度在各地举办的全国书市。中国版协一些专业委员会也多次举办专项订货会,效果都很好。
第三,为对外和港澳台出版交流服务。本书专设了“对外和港澳台出版交流”栏目,收文章17篇,主要涉及参加亚太出版商联合会的活动和对港澳台出版交流工作问题。
前瞻取向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一个验证了的真理。有鉴于此,作者有意识地将前瞻研究放到很高的地位,加之他丰富的出版实践经验,形成了一些颇具创新性的学术见解,就出版产业、出版人才培养、少儿出版、民营书业等四大方面皆有独到看法。
民营书业是出版界的一个新生事物,作者长期给予关注。2004年3月15日,作者制定了《关于民营书业的调研提纲》;2010年,在作者亲自组织领导下,中国版协进行了“民营资本介入出版业”专题调研工作。2010年3月22日至24日,中国版协邀请13家国内知名的民营书业老总在广州召开“民营资本介入出版业座谈会”,最后形成一个很有分量的长篇民营书业调研报告,为决策部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
作者曾出版过《现代出版产业论》和《现代出版产业论集》,曾对出版产业有过深入思考,而如今,他的思考正进一步推进。他通过分析考察给出现代出版产业内涵,预言产业化是21世纪中国出版必由之路,参照发达国家出版企业集约化经营的模式,提出我国出版业集约化经营可采用的方式,现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出版人才培养,作者也思考研究得很多,提出许多建设性、创新性的观点,有力地促成了出版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
“我当过编辑、编辑部主任、出版社社长,当过省委宣传部长和主管文教的副省长。可以说,我这一辈子基本上都在与新闻出版打交道,这样的经歷和实践促使我十分热爱出版工作并对出版活动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可以说,这娓娓话语,道出了于先生扎根出版行业的拳拳深情。
(责任编辑 袁剑)
时代步伐
出版工作不只是简单的机械性编辑工作,它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大学问。于先生指出:“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把握正确的导向;同时要学习新科学、新技术,许多新东西我们不熟悉,不掌握,所以我们要加强学习,研究这些新科技对出版工作的影响,能够驾驭它,使用它,为我所用。版协大多是退下来的老同志,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跟上时代的步伐。”他不但要求学习政治理论,而且要求学习新科技业务知识,这使学习有了丰富实在的内容。作者感到只有认真学习,才能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和中央保持一致,版协工作才能始终把握正确的导向。
2004年2月25日,作者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四届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暨颁奖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把学习放到了首位。当年,《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准备重新修订,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宣部联席会议确定将这项工作交给版协来做,于先生不负使命,按照中宣部和总署要求,领导中国版协认真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2004年4月12日,作者作了题为《结合“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出版职业道德建设》的讲话,紧紧围绕“学习”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刻阐释。
作者对“学习”常抓不懈,对党和国家、总署发布的重要指示精神都深入学习领会,结合出版实际研究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实际意义,这也是他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因素。
服务意识
2001年2月22日,作者在讲话中阐释版协的“服务”内涵,就是始终要牢记版协是党和政府联系出版界的桥梁和纽带,不是管理部门,是服务性的群众团体。要避免充当“二政府”的角色,多用交朋友的办法,用协商、洽谈、合作、协议的方式开展工作,逐步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要多做少说,办实事,求实效,切切实实为会员单位办实事。其中讲到“帮忙不添乱,尽职不越位”这句话,以后成了中国版协工作的座右铭,指导着版协工作顺利地进展。
首先,要配合政府做好出版行业管理和协调工作服务。中国版协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领导下,发挥了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出版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如评优评奖,2005年以前,根据分工由中国版协主办的奖项主要有五项:中国韬奋出版奖、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奖、全国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奖、中国图书奖、“中华杯”多媒体作品大奖赛。从2005年开始,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宣部的批复,中国版协主办的奖项有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韬奋出版新人奖两个,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每二年举办一次,至2010年已举办了3届,韬奋出版新人奖至2010年已举办10届。评奖在全国广大出版工作者中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为会员单位为出版工作者服务。如每年春节前由中国版协举办(1996年开始与发行协会联合举办)的图书订货会就是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至2011年图书订货会已成功举办24届。交易会的功能也由单纯订货扩大为信息交流、专题讲座、新书推介,等等,受到出版界的重视和广泛欢迎。另外,中国版协还组织京区出版社参加一年一度在各地举办的全国书市。中国版协一些专业委员会也多次举办专项订货会,效果都很好。
第三,为对外和港澳台出版交流服务。本书专设了“对外和港澳台出版交流”栏目,收文章17篇,主要涉及参加亚太出版商联合会的活动和对港澳台出版交流工作问题。
前瞻取向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一个验证了的真理。有鉴于此,作者有意识地将前瞻研究放到很高的地位,加之他丰富的出版实践经验,形成了一些颇具创新性的学术见解,就出版产业、出版人才培养、少儿出版、民营书业等四大方面皆有独到看法。
民营书业是出版界的一个新生事物,作者长期给予关注。2004年3月15日,作者制定了《关于民营书业的调研提纲》;2010年,在作者亲自组织领导下,中国版协进行了“民营资本介入出版业”专题调研工作。2010年3月22日至24日,中国版协邀请13家国内知名的民营书业老总在广州召开“民营资本介入出版业座谈会”,最后形成一个很有分量的长篇民营书业调研报告,为决策部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
作者曾出版过《现代出版产业论》和《现代出版产业论集》,曾对出版产业有过深入思考,而如今,他的思考正进一步推进。他通过分析考察给出现代出版产业内涵,预言产业化是21世纪中国出版必由之路,参照发达国家出版企业集约化经营的模式,提出我国出版业集约化经营可采用的方式,现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出版人才培养,作者也思考研究得很多,提出许多建设性、创新性的观点,有力地促成了出版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
“我当过编辑、编辑部主任、出版社社长,当过省委宣传部长和主管文教的副省长。可以说,我这一辈子基本上都在与新闻出版打交道,这样的经歷和实践促使我十分热爱出版工作并对出版活动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可以说,这娓娓话语,道出了于先生扎根出版行业的拳拳深情。
(责任编辑 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