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言无忌吗?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ug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童言无忌吗?
  
  校长发火了,火气不算大,但着着实实是发火了。他有每天巡视校园的习惯。5000多个学生,几百名员工,谁会知道什么时候出什么事?作为一校之长,他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他常爱在课间走走,穿过天桥,从北楼走到南楼,再从食堂踱到操场,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早上,他又像以往那样开始了例行检查。他慢悠悠地踱着步,从一间间教室门前走过。老师们早已进班,学生们书声琅琅,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他很满意。他是一位严格而正直的校长,老师们都很敬畏他。
  来到天桥的时候,不远处的一样东西吸引住了他的眼球。他放慢了脚步,注意到了那是一张废纸,在晨曦中白得刺眼的废纸!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他停下了脚步,这是一个交通要道,早上会有无数双脚从它旁边迈过。上千个学生,上百的老师,还有学校专门聘请的几个保洁工,难道没一个人看到?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他不容许发生这样的事情。偌大的校园,怎么可以对这么张狂的一张废纸熟视无睹,让它成为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他拿起手机,打算打给总务主任。但很快他放下了手机,因为他听到了下课的铃声。几个男孩嬉笑着从他身边跑过,他叫住了他们:“喂,小同学,请把地上的废纸捡起来!”那几个男孩停下了脚步,看了他几秒钟。便跑远了。“这些调皮的男孩!”他笑着无奈地摇摇头。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远一点的女生。可女生们上厕所的上厕所,排队准备做操的忙着排队,对他的话置若罔闻。他尴尬:堂堂的一校之长,竟然用不动一个学生!既而,他有些气恼。他走向了刚从教室里出来带队的班主任,他要问问她,怎么教的学生?那个班主任脸红红地命令其中的一个女生去捡起废纸。校长继续向南边的几座楼走去,他要赶快巡视完了,去操场看操。刚才的处理他基本满意,毕竟那个老师的紧张擦去了他先前的不愉快。
  校长也许很快就会忘了这件事,而年轻的班主任却不会忘,她觉得这是一件大事,这必定会影响校长对自己的看法。做完了操,她开始了训课。她把牵涉到的学生统统喊站了起来,她要让他们明白今天犯下了“滔天大罪”。二年级的孩子单纯得很,他们一个个低着头,女孩子的眼里还噙着泪水。年轻的班主任不解气地训着话。就在这个时候,她分明地听到底下一个男生嘟哝了一句。谁这么大胆?她大步跨了过去。在她的催逼下,这一次可是听得清清楚楚:“校长先看见,他为什么不捡?”老师哑然。
  (姜堰市实验小学 王爱红供搞)
  
  看法一:老师,你为何哑然?
  
  案例中的老师,听了“愣头小子”的话,为何只能哑然?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愣头小子”的话。他的潜台词实际上是:校长看见废纸不捡,我们同学也可以见纸不拾。这样讲从一般经验上判断,似乎是很有道理的。但仔细想想,他的话隐含这样的逻辑:只要成人、权威不守规则、做错事,未成年人、非权威者也可以不守规则、做错事;或者说,人人都享有平等的违规犯错的权利。很显然,这一逻辑是错误的。因为我们谁都不可能赞同这样的观点:某成人犯错了,所以小孩也可以像他一样犯错;某高官都犯罪了,所以平民也可以像他一样犯罪。无论哪个社会都没有也绝不可能接受这样的规则。其实,很多规则是不可以反过来说的。例如,在校园里见到废纸人人都要捡,无论校长、老师还是学生,在这一校规面前一律平等。但却绝对不能反过来说:在校园里见到废纸,无论校长、老师还是学生都享有平等的不拾的权利;校长不拾,学生也可以不拾。那位老师哑然的原因是没有看清“愣头小子”话语中的逻辑错误。如果看清了,她可能会对小朋友说:“你们认为校长看到废纸自己不捡对吗?”“如果觉得他不对的话,我们小朋友还要跟他学吗?我们该怎么做?”但这样说可能误解了校长的动机。那我们就可以艺术一点:“我多次看到我们校长弯腰捡地上的废纸(相信案例中的校长会这样做的),但他今天却要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做这件事,你们认为他是什么用意啊?”(他信任我们班的小朋友,给我们一个做好事的机会;他是为了让我们小朋友牢记:要养成见纸就拾的好习惯。)
  儿童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成年人,尤其是儿童心目中的权威往往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但成年人、权威者的言行未必都是正确的,我们不能期求他们人人成为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化身。在促进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有这样一种自觉:要适时引导学生区分行为的是与非,而不是以行为主体是否为成人和权威来判断是非、确定取舍。假如,按照校规。校长该做某事而没有做,他就是不对的,我们不学他:老师不该做某事而又做了,他也是不对的,我们也不学他。长此以往,学生才能不盲目模仿,才能做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位老师处理学生的方式也有问题。她挨了校长的责问,就把气转发到学生身上。为了解气而让相关学生统统站起来,接受自己的训斥,还要强制学生明白自己犯下“滔天大罪”,这简直有些霸道了!在这位老师眼中,学生不是被教育者,而是解气的对象。就是学生真得罪了校长,也够不上用“滔天大罪”来指责啊,这不分明是在恐吓么?有效教育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实情。这位老师首先要做的是要了解真实情况,了解学生当时是怎么想的。教育必须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基础。就是学生真的有错了,我们也不能用“扣帽子”、训斥的粗暴方式来处理。老师教育行为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提升,而不是为自己解气或赢得领导的好感。 (泰兴市襟江小学 杨金林)
  
  看法二:校长,你为何发火?
  
  假如真是因为“我可是堂堂一校之长,竟然用不动一个学生”,那这位校长也太看重校长的“堂堂”之威了。其潜意识中似乎暗藏着这样的逻辑:“堂堂一校之长”应该随时随地用得动任何一个学生。若校长骨髓里有这种“我之堂堂,我言必听”的官本位思想,无论是与学生还是与老师都不可能建立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关系。所有管理行为若建立在这一观念之上,那将不可避免地显示命令、压服、颐指气使的特征,这样的管理是不可能收到“心悦诚服”之效的。如果上面的分析言重了。那这位校长至少也是太小家子气了。“堂堂”一校之长,何必跟二年级(七八岁吧)的小孩子较这个劲呢?小孩的不敬之举上帝都原谅,我们有什么可计较的?况且这些小孩或许还不知道你是校长呢。这点事都生气了,那校长每天要生气的事太多太多了。都这样生气,身心还能健康得了吗?
  假如纯是因为这张废纸没有人拾而生气,那是可以理解的。几千个学生、几百个老师还有专职保洁工如果真的都见纸不拾。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说明师生员工还没有养成爱校如家、见纸就拾的习惯。但这个问题不是叫某个人(总务主任、保沽工、老师或者学生)把那张纸捡掉就可以解决的。甚至校长自己把那张纸捡掉了,也不是有效的管理或教育方式。那得组织分 管的同志到现场共同商量如何系统地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了。如:拍下现场,对全校师生员工播放——感受体验;发动大家讨论:见而不拾,对吗?我们应该怎么做?——提高认识;开展“见纸就捡、见脏就扫、见圬就擦”的实践活动——引导践行;开展相关的评比和表彰活动——情感激励。正面强化……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抓反复,反复抓。惟有如此,全体员工的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确认大家确实是“熟视无睹”“见而不拾”的。但从案例看似乎没有这么严重:巡视偌大的校园,校长仅在天桥发现了一张废纸,这纸没被捡掉的原因或许是可以原谅的(如纸是才被风吹飞来的;大家匆匆走过,确实没有注意地面;纸是在校长看到前某学生刚掉下的……)。如果是这样,校长就无须小题大做了——因为这还算不上学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相信比这重要的问题一定还有。校长在千头万绪的事务中必须分清主次,区别对待。案例中说这位校长有每天巡视校园的好习惯,是位管理严格的校长,我坚信他的学校里不会出现废纸满地无人问的现象。解决问题首先得弄清问题的实质。明确处理问题的目标指向。处理的方式必须有利于解决实质问题。
  假如是对老师没有让学生做到“听校长的话”而生气,那就没有道理了:哪个老师会专门教育学生“校长的话一定要听”或“一定不要听”呢?如果是为老师没有教育好学生养成见纸就拾的习惯而发火,那得参照上面分析来评判和处理了。如果是因为老师教育的学生没有礼貌,对校长不敬,那得和老师沟通,共同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尊师敬长的教育。但不管怎样,对老师发火肯定不是好办法。尤其是将自己不悦之情的消失建立在那位老师的“脸红”、“紧张”、“命令学生捡纸”上,这不仅是管理境界低下的问题,而且是心理或者人格都不太阳光的问题。
  (泰兴市襟江小学 杨金林)
  
  看法三:童言无忌 管理有忌
  
  一张废纸,本应该弯腰就可以捡起的,却牵发了一系列的事件,着实地反衬出一个不科学的管理链条。
  班主任训课时,学生的反问让教师哑然。试想如果学生问道:“老师您看到了,为什么不捡?”那么您将如何回答?是呀,我们作为学生的榜样,为什么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呢!难道那谆谆的校训只是给孩子们看的吗?笔者实在为那位校长感到汗颜,为那位教师感到无知!童言虽无忌。管理却有忌呀!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可是我们又是如何做的呢?笔者认为那位校长和教师很有必要对自己的管理方法进行反思:
  
  一、以人为本。追求科学和谐管理
  校长命令学生,学生未服从。最后恼羞成怒,命令教师;教师再命令学生,整个过程不存在任何人文关怀。校长为老师的紧张而感到高兴,他却没有想到这样管理的后果。案例中的教师只是以校长为圆心,一切围着校长转,为了校长的批评。片面地批评学生,从而在孩子心中造成很坏的影响。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中处处流露着人文关怀。作为校长,要树立科学的管理观。校长要处处从教师、学生的角度着想,不囿于传统的管理经验,应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地推进学校的管理工作。作为教师,要坚持自己的管理原则,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不能为图名利而失去自我,失去了自己的教育准则。作为学校,要树立细节观。开展管理课程的校本研究,反思管理过程,关注管理细节,提高管理水平。
  
  二、以身作则,渗透情感管理理念
  看到废纸后,如果当时校长主动地捡起来,也许这一举动要比直接命令周围学生的管理效果要好;如果当时教师主动弯下腰来捡起来,这要比对学生的训课效果好的多,可他们都没有这样去做!弯下腰难道就是在学生面前失去了权威了么?很显然,校长与教师的身上,传统的师道尊严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教育管理所面对的教育对象都是鲜活的,孩子们均处在习惯养成、个性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都是敏感的、有思想的。我们管理者应怀着“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教育细节理念,从领导、教师及每一个工作人员做起,不仅要为孩子的成长塑造洁净的校园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而且要做好榜样作用。校园里,老师见到纸屑,弯弯腰主动捡起;遇到学生,微笑着点头示意;看到滴水的水龙头,走上前去拧紧;看见歪了的红领巾,帮助孩子整理好;掉在地上的粉笔头,伸手捡起来……这些看似简单不起眼的小事,但却处处都感染着学生。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落实到校园中,作为管理者的我们,面对着这些孩子,管理的细节请先从我们做起!(泗洪县实验小学 魏 田)
  
  看法四:如果我是那位校长
  
  如果我是那位校长,当我把这张废纸捡起来后,我要研究它究竟来自何方。如果是学生随手乱扔的话,说明学生的习惯还有待于培养。如果是从垃圾房等地飘出来的话,就要通知总务主任,让他研究如何改进,如何善后,如何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如果是从教室里“走”出来的话,那就要去班级看看,是由于班内的环境不好还是没有废纸篓,如果在这方面存在问题的话,就要会同班主任共同研究对策及教育方法,而不应该像案例中的校长那样,随便逮住一个班主任,就不问青红皂白乱批一通。因为这位班主任除了心里喊冤及直呼倒霉外,还可能将怨气转移到学生头上,更严重的是会使干群关系恶化,造成教师与校长有抵触情绪。
  如果我是那位校长,我将会以“纸”说事。学校的卫生肯定是常抓不懈的,但出现反复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因为学生毕竟还小,有些观念还不会转瞬即成为习惯,所以必须反复讲、讲反复。可以利用教师集会,把此事摆出来,以引起所有老师的重视,并在平常不时进行教育。还要以此事为契机,对值日等制度查漏补缺,以求完善。也可利用国旗下讲话等机会,对学生进行提醒,让大家一起来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与美丽,甚至可以草拟一篇《废纸的自述》,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教育,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将习惯真正养成。
  作为一校之长,不可能诸事面面俱到,但有时却要学会小题大做。“地上有废纸”是件小事,但领导就应把这类小事、小现象放大与提升,从中发现更好的管理方式,以更好地引领学校工作的开展。
  (无锡市新区硕放南星小学 许海峰)
其他文献
《江苏教育》2008年教育管理版要目
[摘 要] 文章通过折纸活动引导学生发现A4纸中的长、宽之比,通过“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等活动让学生感悟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折纸;深度学习;等腰三角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教育家办学”的思想,指出要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造就教育家,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又是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趋势。在今天,教育现代化进程比任何时候更迫切需要一批出类拔萃的教育家。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教师,需要一批杰出的教育家;有高质量的教师,有一批杰出的教育家,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形成的共识,所发出的共同声音。造就一批教育家,造就成千上万
在传统阅读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并非其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众所周知,传统阅读教学一般遵循这么一个流程:老师先来阅读文本——即钻研教材,然后将自己阅读所得写成教案。上课时再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接受的是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而不是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由此观之,学生哪里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
[摘 要] 文章基于一道中考数学试题多种解题方法的比较研究,阐明了参考答案的价值和作用,结合中考复习解题教学改进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在教学评价中编制和使用参考答案的具体策略与要求.  [关键词] 参考答案;导向作用;中考数学试题;一题多解;比较研究  教学评价既是整体教学理念的引导,又是教学理念变化的反映,而评价的标准是整个评价的核心 [1]. 因此, 从标准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理念的变化. 在
[摘 要]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形成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以切实有效地评价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情况,评价自身教学是否符合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 如果将量化评价与非量化评价结合起来,就能实现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同时掌控,又不会冲淡传统评价的需要,还能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评价.  [关键词]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有效考评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包括初中数学在内的学科教学,都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的
叶圣陶先生曾就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作过相当精辟的论述:“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义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由此可见、儿童文学是孩子最具亲和力的精神食粮,它以其独有的美学特质对儿童进行着语言教育、人性教育、审美情感教育乃至文化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用能力一直是较为薄弱的环节,面对这一难题,很多教师感到非常头痛. 新课改提出要提升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作为初中数学应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只是进行机械训练,并不能适应变化的情况,更不要说灵活应用. 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明白原理,形成正确的数学技能[1].  [关键词] 初中生
[摘 要] 数学阅读能力不仅服务于学生的应试和解题,更服务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地生根. 文章结合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初中生已有的数学阅读能力,针对性地践行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数学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 阅读;初中数学;培养;能力  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的两大方式,通俗来说就是“听、说、读、写”,其中“
[摘 要] 好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章以四个教师评优课的课堂导入情境为例,分析存在的问题,探析解决之道,指出课堂导入情境要注重过程体验,内容整合,重点突出,形成主线.  [关键词] 情境;体验;整合;重点;主线  近期接连听了四个区的青年教师评优课,这些教师来自各区不同的学校,平均年龄在35周岁以下,课堂上他们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