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校园霸凌的中国路径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护未成年学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各相关部门与主体的共同参与,通力协作,标本兼治,才能有效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这一世界各国共同体面对的难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小学是百年教育工程的地基,在最短时间内根治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的“校园霸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家已经表明了态度: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一改之前对校园暴力避讳的态度,而是直面校园欺凌的治理问题。11月,教育部又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中央部门再次出手,以“豪华阵容”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校园暴力问题甚至惊动了总理,国家总理李克强多次关注校园欺凌,2016年6月份批示要求坚决遏制校园暴力,11月又在第六次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要求严厉打击校园欺凌等违法犯罪行为。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会长姚建龙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强调,学生欺凌问题的发生原因是综合性的,绝非学校一家之因,其防治也非学校一家之责,“保护未成年学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各相关部门与主体的共同参与,通力协作,标本兼治,才能有效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这一世界各国共同体面对的难题,而这也正是《指导意见》的‘良苦用心’与核心内容。”
  现行法律的尴尬
  “轮流扇耳光,强迫女生脱光上衣,拍摄裸体跳舞视频上传微信群”。近日,浙江温州鹿城法院宣判了一起未成年人霸凌案件,被告人是7名女孩,其中5个是高中生、未成年人,另两人作案时刚满18岁。7人分别因强制侮辱妇女罪、非法拘禁罪,最重的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半,最轻的也被判了9个月。
  在“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触及家长们内心的痛点,并引发舆论对“校园欺凌”的高度关注时,鹿城法院的这起判决,看似提供了一个可供复制的样本:对有刑事责任能力的“校园霸凌”者,祭出法律的武器,这或许是根治“校园霸凌”的一个关键点。
  最高法关于校园暴力刑事案件的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到2015年,我国审结的100件校园暴力案件中,针对人身伤害的暴力占到88%之上,实际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后果的高达67%。从涉案阶段看,小学生占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初高中成为“校园欺凌”的高发区。
  不过,在姚建龙看来,国内的校园欺凌并非舆论所认为的那样严重。
  根据全球儿童安全组织提供的数据,西方国家85%女孩和80%男孩在学校受到过至少一次欺凌,10%-15%的学生曾经欺凌过他人。而从国内各地法院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来看,属于校园暴力类型的通常不到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也曾针对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调查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
  “比较而言,我国的校园欺凌发生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高。”姚建龙受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委托承担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研究”项目课题组在2016年4月至6月就曾对全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校园欺凌发生率为33.36%,其中经常被欺凌的比例为4.7%,偶尔被欺凌的比例为28.66%。
  “当然,比较国内外调查数据并非为我国学生欺凌现状辩护,超过30%的学生欺凌发生率仍然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与反思。”姚建龙强调道。
  然而,一个尴尬的现状是,在公众广泛关注的校园欺凌事件中,一般都同时有施暴者拍摄施暴过程并肆意通过网络广泛传播的行为。
網曝江西永新县女初中生打架。

  姚建龙认为,学生欺凌被广泛关注具有较为明显的“孕妇效应”色彩。所谓“孕妇效应”是指因为关注度的集中而会夸大某种现象的心理反应,“在网络自媒体时代,校园欺凌视频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成人社会对校园欺凌的焦虑。”
  同时,这种“炫暴”行为,一方面是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特点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对法律的“蔑视”与公然“挑战”,而现行法律制度的确在治理校园欺凌现象中存在空白地带。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量校园欺凌事件,包括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恶性校园欺凌事件,法律并未能肩负起公众的期待。”对于校园欺凌行为,姚建龙表示,现行法律制度设计存在“要么一罚了之,要么一放了之”的两个极端性弊端。
  “‘一罚了之’是指对于那些符合刑法所规定入罪条件的恶性校园欺凌行为,只有刑罚这一最为严厉的刑事责任承担方式。这会直接导致两个后果:一是‘用药过猛’,尽管一些校园欺凌行为构成刑事犯罪,符合刑法的处罚条件,但是欺凌者仍然具有挽救的可能性,适用刑罚这一最为严厉的处罚措施,将贴上‘犯罪人’的标签,给其一生的成长造成无可挽回的影响;二是处罚完后没有后续的跟进措施。”姚建龙进一步解释道,“至于‘一放了之’是指对于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低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恶性校园欺凌行为或以及情节尚轻的校园欺凌行为,没有必要而有效的干预措施,因而只能陷入‘养大了再打’或‘养肥了再杀’的尴尬境地。”
  此外,姚建龙还坦言,我国对于违法犯罪行为,尤其是应受刑罚处罚的刑事犯罪行为除了有性质的要求,还有程度的要求,即既定性又定量,“对于性质上虽然属于故意伤害、强制侮辱、强制威胁等欺凌行为,如果未达到刑法所要求的‘量’的标准,即便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也无法按照刑法给予刑罚处罚。”
其他文献
2018年,中国音乐界乃至世界乐坛,痛失了多位重量级的音乐人。  1月15日,小红莓主唱桃乐丝;1月21日,作曲家姚明;8月5日,香港歌手卢凯彤;8月22日,作曲家苏越;9月7日,小提琴家盛中国;9月19日,“吉祥三宝”的布仁巴雅尔;9月28日,摇滚歌手臧天朔。7位音乐人,韶华易逝,岁月留声。  虽然无法再听到原作的演绎,但那些曾经打动过我们的金曲,却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再见,桃乐丝!  震惊!
很久没读到过这样的作品了。这是我在读过杨潇涵《昨日之歌》后的感慨。在展卷之前,我在想一个问题:这位生于1996年的女生,如此年轻,为何要选“昨日之歌”作为书名。她其实又有多少昨日可以追忆呢?  看书。《昨日之歌》以温哥华某高中华裔女生莫百萱的视角,讲述莫百萱与韩忆的青春爱情,讲述莫百萱与一群好友柳惜时、顾怀等的成长,无疑,这算是留学生文学的一脉了。  1990年代,诸如《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
从基础设施、教育到卫生,从政府、企业到社会组织,上海对口支援的广度日益扩展;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35亿多元,力度全国领先;小到农民安居房的设计,大到扶贫产业的选择,根据当地特色“一对一”定制,服务精度不断提升。  “为了调研扶贫,我们专程跑了两个地方,贵州遵义和湖南湘西。”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兆安曾给媒体记者展示过一张照片——那是一片绚烂迷人的紫色花海,“这是贵州遵义桐梓县杉坪村的一
和王凯喝酒,倍儿爽,左一杯右一杯,来者不拒。可是和他聊天,蛮困难,有一句没一句,几次试图挖出点料来,他总是嘿嘿一笑,不吐露半片云彩。  一个人,每天驾驶八九层楼高的远洋货轮,穿行在茫茫大海上,该有多少悬念,多少故事?王凯就一个字:没。  人从事某种职业久了,大概真的会有“职业病”。王凯大学毕业后,每年都有半年时间在船上在海上,最长的一次14个月。船上的日子,每天可以说话的人就是那些,可以说的话也就
曼哈顿下城有条约翰街,不长,像个大走廊。街上除几家政府机构外,几乎没什么住户。一过下班时间,这里立刻安静下来。黄昏暮色中,拖着长长的影子,如果你静静沿街走过,远处再隐约传来点儿教堂的钟声,真会有一种自己是小说家欧·亨利的错觉。  纽约市规划局就坐落在约翰街15号。  这两天局里电脑中心正讨论一件事,要不要对数据库做频繁的备份管理。提出问题的是奇奇,一位身高七尺的意大利裔小伙子。他高中毕业后先在舅舅
教育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孩子成长、人成长的规律,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受教育者,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政策和方法背离这一条规律,就是背离了根本。  2017年上海两会上,教育减负无疑是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之一,家家有孩子,人人都关注教育。  1月15日下午,上海市人代会浦东团审议现场,市委书记韩正在市人大代表、建平中学校长杨振锋发言后插话说:“杨校长,你的发言很好,但我建议应该加上第8条建议。”  
从处女作《小武》(1998)到新作《江湖儿女》,20年来,贾樟柯的镜头都在聚焦边缘人。来自小县城的大导演“贾科长”,有着浓郁的“江湖”情结。  《小武》通过一个社会最底层最被人鄙视的小偷来捕捉时代的脉搏,凤头、猪肚、豹尾让人目不暇接,代表了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平。  当年,导演的分寸感掌握得很好:乳臭未干的小弟都在泡妞,自己还没着落,小武酸水直冒,碍于身份又不好发作;儿时好友、暴发户小勇不想在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