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工程概况
建设单位:贵州省铜仁学院
方案设计: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师:李宏图
建设地点:铜仁川硐区
设计时间:2010年
用地面积:43.7公顷
总建筑面积:163400平方米
2规划篇
学院用地呈不规则梯形,四周均被城市道路围合,西邻河流,东抵青山,北高南低,高差约20米,局部沟槽深约35米,且地下水系丰富。
规划充分尊重自然山水特点,建筑布局依山就势,形成高低错落的台地景观,减少土方开挖量同时将校园融入山水绿林之中。
项目从总体规划到单体设计一直以景观为先,布局采用南北向景观轴统领全校,与校外城市绿轴相呼应,同时考虑到地形因素,南北轴向少布置建筑,留出景观视廊,建筑沿轴线两侧布置,强化学院内部的绿地景观轴。
以图书馆为核心,将会堂、水面围合集散广场,形成整个学院的核心景观区和公共空间。将规划区内蜿蜒曲折的景观水系为纽带,采用分级筑坝的原理,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水系,将学校各个功能区域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再以小桥、小瀑、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组成丰富多彩的滨水空间,使整个校园构成一幅绿意盎然的山水画卷。
采用顺应中轴和水系的两套方格网体系,通过对其交叉重叠,组合形成整体校园空间肌理。
学院功能分区明确,主要分为四个分区:教学实验区、体育运动区、预留发展区、生活服务区。教学、运动和生活呈三角状态,相互联系便捷,流线合理。
学院设有五个出入口,南向为主要礼仪出入口,与职院保持接口;北入口,与教师新村接近,同时设有主要车辆出入口;学生出入口设在西侧,靠近生活区。
考虑到校园内人流较大,校园内车行道路以环形结合枝状路网布局,内部中心区为人行道路交通系统,减少人车相互干扰。道路弯曲以减缓车速,保证校园安全。
学院半径400米,步行南北约10分针,距离适中,内环以步行组织为脉络,形成滨水步道、林荫道、广场、绿地游路等一体化和多层次的步行系统,强调安全性、易达性、舒适性和连续性。
景观设计主要思路为控制不同节点,结合山水大环境,通过建筑、场地、水体,构成南入口——行政广场——中心广场——教学组团——北入口,一个层层上升的纵深系列,以确定校园节点空间形态的基本格局。
核心节点位于校园的中心区,是校园的集散部位。作为校园的步行中心区和景观核心区,设置广场绿地和图书馆,以强化核心节点的景观地位。校园的入口部位为门户节点,也设有集中绿地、入口广场,配合地标构筑物。学院内水体较多,蜿蜒曲折,跨河的几处桥头绿地作为滨水节点,是反映山水风光的最佳视域,沿滨水节点设置广场绿地、休息亭和艺术长廊,营造浪漫、幽静、温馨的气氛。
3单体设计篇
3.1图书馆
作为校园内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集中体现了校园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
图书馆建筑设计从铜仁“梵净山蘑菇石”中得到启示,寓意“书山”。简洁的立面造型,简约纯净的形体体现了图书馆在这个特殊位置所应表现的特殊气质。建筑极具雕塑感,造型的力度与工艺的精巧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视觉的震撼。简洁的体块结合,虚实干净利落的衔接使建筑具有强烈的气势,精美的格棚结构,精巧的幕墙工艺以及大量现代高技派为基础的技术细部,使建筑更加精致,它们使建筑在继承了传统厚重敦实的基础上,同时给建筑带来全新的造型与空间感受。
图书馆中央是一个透明的玻璃中庭,线形排列的板状建筑体座落在一个坚实的基座上,在这个基座中设有多个公共及半公共共享功能空间,采光中庭创造了光线良好的休憩区域, 图书馆采用简洁明晰的设计手法,为学校树立起一个具有强有力外观形象感的标志性建筑。
利用场地高差,合理安排人流动线,以大台阶衔接中心广场,成为即可观景,也是景观的交流、休息空间。
图书馆建筑设计反映了图书馆的发展潮流,对原有的以纸本信息为基础的图书馆进行扩展和补充,为整个学校提供了信息、技术及语言资源方面的设施。
图书馆以开架阅览为主,采用一站式管理,平面方正,柱网规则,空间完整。
3.2教学楼群
位于校区北部,由文科楼、理科楼、公共教学楼及各系行政办公组成。建筑寓意连绵起伏的山峦,顺应地形平行布局,建筑屋面错落有致,形成独具一格的山地建筑特征。采用低技术的工艺,运用常规而简单的钢筋混凝土,以低碳,环保的理念建设绿色校园。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思想交流的场所,将各教学建筑组成院落,提供师生交流的空间,并利用水系,水与教学楼穿叉交织,形成人工与自然,建筑与山水相互共生,协调共存的景象,营造出一个舒适美好的校园环境,使治学的严谨性与轻松愉快地求学环境相得益彰。
建筑采用各系办公与教学相互连接的平面布局,系行政相对独立,又便于联系教学区。为统筹教室资源,集中一栋楼为公共教学楼,将合班教室,阶梯教室集中管理。
4思考篇
通过对环境、地形的深入分析,设计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以“自然为本”,虽多次形成踏勘,但每次均有不同的体会,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是山地建筑的切入点:如将大体量的教学楼顺等高线安排,而需要较大平整的运动场地,则选择在相对平缓的地块上,体量较小的建筑则自由灵活的随地形布置;以及设置架空、吊脚、台地来合理利用地形。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以艺术的原创,提升校园的文化层面,通过对“山”、“石”的提炼,赋予建筑内涵,引领山地建筑地域文化,营造富有特色和具有创新的校园。
山地建筑的设计必须尊重自然,以景观为先,让建筑成为配角,将校园放在山水大环境内,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在青山绿水环抱,呼吸者大自然清新空气的校园内工作学习,定会给每个莘莘学子带来人生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
总平面图
总体鸟瞰图
教学楼
图书馆
建设单位:贵州省铜仁学院
方案设计: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师:李宏图
建设地点:铜仁川硐区
设计时间:2010年
用地面积:43.7公顷
总建筑面积:163400平方米
2规划篇
学院用地呈不规则梯形,四周均被城市道路围合,西邻河流,东抵青山,北高南低,高差约20米,局部沟槽深约35米,且地下水系丰富。
规划充分尊重自然山水特点,建筑布局依山就势,形成高低错落的台地景观,减少土方开挖量同时将校园融入山水绿林之中。
项目从总体规划到单体设计一直以景观为先,布局采用南北向景观轴统领全校,与校外城市绿轴相呼应,同时考虑到地形因素,南北轴向少布置建筑,留出景观视廊,建筑沿轴线两侧布置,强化学院内部的绿地景观轴。
以图书馆为核心,将会堂、水面围合集散广场,形成整个学院的核心景观区和公共空间。将规划区内蜿蜒曲折的景观水系为纽带,采用分级筑坝的原理,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水系,将学校各个功能区域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再以小桥、小瀑、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组成丰富多彩的滨水空间,使整个校园构成一幅绿意盎然的山水画卷。
采用顺应中轴和水系的两套方格网体系,通过对其交叉重叠,组合形成整体校园空间肌理。
学院功能分区明确,主要分为四个分区:教学实验区、体育运动区、预留发展区、生活服务区。教学、运动和生活呈三角状态,相互联系便捷,流线合理。
学院设有五个出入口,南向为主要礼仪出入口,与职院保持接口;北入口,与教师新村接近,同时设有主要车辆出入口;学生出入口设在西侧,靠近生活区。
考虑到校园内人流较大,校园内车行道路以环形结合枝状路网布局,内部中心区为人行道路交通系统,减少人车相互干扰。道路弯曲以减缓车速,保证校园安全。
学院半径400米,步行南北约10分针,距离适中,内环以步行组织为脉络,形成滨水步道、林荫道、广场、绿地游路等一体化和多层次的步行系统,强调安全性、易达性、舒适性和连续性。
景观设计主要思路为控制不同节点,结合山水大环境,通过建筑、场地、水体,构成南入口——行政广场——中心广场——教学组团——北入口,一个层层上升的纵深系列,以确定校园节点空间形态的基本格局。
核心节点位于校园的中心区,是校园的集散部位。作为校园的步行中心区和景观核心区,设置广场绿地和图书馆,以强化核心节点的景观地位。校园的入口部位为门户节点,也设有集中绿地、入口广场,配合地标构筑物。学院内水体较多,蜿蜒曲折,跨河的几处桥头绿地作为滨水节点,是反映山水风光的最佳视域,沿滨水节点设置广场绿地、休息亭和艺术长廊,营造浪漫、幽静、温馨的气氛。
3单体设计篇
3.1图书馆
作为校园内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集中体现了校园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
图书馆建筑设计从铜仁“梵净山蘑菇石”中得到启示,寓意“书山”。简洁的立面造型,简约纯净的形体体现了图书馆在这个特殊位置所应表现的特殊气质。建筑极具雕塑感,造型的力度与工艺的精巧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视觉的震撼。简洁的体块结合,虚实干净利落的衔接使建筑具有强烈的气势,精美的格棚结构,精巧的幕墙工艺以及大量现代高技派为基础的技术细部,使建筑更加精致,它们使建筑在继承了传统厚重敦实的基础上,同时给建筑带来全新的造型与空间感受。
图书馆中央是一个透明的玻璃中庭,线形排列的板状建筑体座落在一个坚实的基座上,在这个基座中设有多个公共及半公共共享功能空间,采光中庭创造了光线良好的休憩区域, 图书馆采用简洁明晰的设计手法,为学校树立起一个具有强有力外观形象感的标志性建筑。
利用场地高差,合理安排人流动线,以大台阶衔接中心广场,成为即可观景,也是景观的交流、休息空间。
图书馆建筑设计反映了图书馆的发展潮流,对原有的以纸本信息为基础的图书馆进行扩展和补充,为整个学校提供了信息、技术及语言资源方面的设施。
图书馆以开架阅览为主,采用一站式管理,平面方正,柱网规则,空间完整。
3.2教学楼群
位于校区北部,由文科楼、理科楼、公共教学楼及各系行政办公组成。建筑寓意连绵起伏的山峦,顺应地形平行布局,建筑屋面错落有致,形成独具一格的山地建筑特征。采用低技术的工艺,运用常规而简单的钢筋混凝土,以低碳,环保的理念建设绿色校园。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思想交流的场所,将各教学建筑组成院落,提供师生交流的空间,并利用水系,水与教学楼穿叉交织,形成人工与自然,建筑与山水相互共生,协调共存的景象,营造出一个舒适美好的校园环境,使治学的严谨性与轻松愉快地求学环境相得益彰。
建筑采用各系办公与教学相互连接的平面布局,系行政相对独立,又便于联系教学区。为统筹教室资源,集中一栋楼为公共教学楼,将合班教室,阶梯教室集中管理。
4思考篇
通过对环境、地形的深入分析,设计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以“自然为本”,虽多次形成踏勘,但每次均有不同的体会,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是山地建筑的切入点:如将大体量的教学楼顺等高线安排,而需要较大平整的运动场地,则选择在相对平缓的地块上,体量较小的建筑则自由灵活的随地形布置;以及设置架空、吊脚、台地来合理利用地形。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以艺术的原创,提升校园的文化层面,通过对“山”、“石”的提炼,赋予建筑内涵,引领山地建筑地域文化,营造富有特色和具有创新的校园。
山地建筑的设计必须尊重自然,以景观为先,让建筑成为配角,将校园放在山水大环境内,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在青山绿水环抱,呼吸者大自然清新空气的校园内工作学习,定会给每个莘莘学子带来人生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
总平面图
总体鸟瞰图
教学楼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