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铜仁学院川硐新校区规划设计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ep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工程概况
  建设单位:贵州省铜仁学院
  方案设计: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师:李宏图
  建设地点:铜仁川硐区
  设计时间:2010年
  用地面积:43.7公顷
  总建筑面积:163400平方米
  2规划篇
  学院用地呈不规则梯形,四周均被城市道路围合,西邻河流,东抵青山,北高南低,高差约20米,局部沟槽深约35米,且地下水系丰富。
  规划充分尊重自然山水特点,建筑布局依山就势,形成高低错落的台地景观,减少土方开挖量同时将校园融入山水绿林之中。
  项目从总体规划到单体设计一直以景观为先,布局采用南北向景观轴统领全校,与校外城市绿轴相呼应,同时考虑到地形因素,南北轴向少布置建筑,留出景观视廊,建筑沿轴线两侧布置,强化学院内部的绿地景观轴。
  以图书馆为核心,将会堂、水面围合集散广场,形成整个学院的核心景观区和公共空间。将规划区内蜿蜒曲折的景观水系为纽带,采用分级筑坝的原理,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水系,将学校各个功能区域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再以小桥、小瀑、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组成丰富多彩的滨水空间,使整个校园构成一幅绿意盎然的山水画卷。
  采用顺应中轴和水系的两套方格网体系,通过对其交叉重叠,组合形成整体校园空间肌理。
  学院功能分区明确,主要分为四个分区:教学实验区、体育运动区、预留发展区、生活服务区。教学、运动和生活呈三角状态,相互联系便捷,流线合理。
  学院设有五个出入口,南向为主要礼仪出入口,与职院保持接口;北入口,与教师新村接近,同时设有主要车辆出入口;学生出入口设在西侧,靠近生活区。
  考虑到校园内人流较大,校园内车行道路以环形结合枝状路网布局,内部中心区为人行道路交通系统,减少人车相互干扰。道路弯曲以减缓车速,保证校园安全。
  学院半径400米,步行南北约10分针,距离适中,内环以步行组织为脉络,形成滨水步道、林荫道、广场、绿地游路等一体化和多层次的步行系统,强调安全性、易达性、舒适性和连续性。
  景观设计主要思路为控制不同节点,结合山水大环境,通过建筑、场地、水体,构成南入口——行政广场——中心广场——教学组团——北入口,一个层层上升的纵深系列,以确定校园节点空间形态的基本格局。
  核心节点位于校园的中心区,是校园的集散部位。作为校园的步行中心区和景观核心区,设置广场绿地和图书馆,以强化核心节点的景观地位。校园的入口部位为门户节点,也设有集中绿地、入口广场,配合地标构筑物。学院内水体较多,蜿蜒曲折,跨河的几处桥头绿地作为滨水节点,是反映山水风光的最佳视域,沿滨水节点设置广场绿地、休息亭和艺术长廊,营造浪漫、幽静、温馨的气氛。
  3单体设计篇
  3.1图书馆
  作为校园内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集中体现了校园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
  图书馆建筑设计从铜仁“梵净山蘑菇石”中得到启示,寓意“书山”。简洁的立面造型,简约纯净的形体体现了图书馆在这个特殊位置所应表现的特殊气质。建筑极具雕塑感,造型的力度与工艺的精巧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视觉的震撼。简洁的体块结合,虚实干净利落的衔接使建筑具有强烈的气势,精美的格棚结构,精巧的幕墙工艺以及大量现代高技派为基础的技术细部,使建筑更加精致,它们使建筑在继承了传统厚重敦实的基础上,同时给建筑带来全新的造型与空间感受。
  图书馆中央是一个透明的玻璃中庭,线形排列的板状建筑体座落在一个坚实的基座上,在这个基座中设有多个公共及半公共共享功能空间,采光中庭创造了光线良好的休憩区域, 图书馆采用简洁明晰的设计手法,为学校树立起一个具有强有力外观形象感的标志性建筑。
  利用场地高差,合理安排人流动线,以大台阶衔接中心广场,成为即可观景,也是景观的交流、休息空间。
  图书馆建筑设计反映了图书馆的发展潮流,对原有的以纸本信息为基础的图书馆进行扩展和补充,为整个学校提供了信息、技术及语言资源方面的设施。
  图书馆以开架阅览为主,采用一站式管理,平面方正,柱网规则,空间完整。
  3.2教学楼群
  位于校区北部,由文科楼、理科楼、公共教学楼及各系行政办公组成。建筑寓意连绵起伏的山峦,顺应地形平行布局,建筑屋面错落有致,形成独具一格的山地建筑特征。采用低技术的工艺,运用常规而简单的钢筋混凝土,以低碳,环保的理念建设绿色校园。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思想交流的场所,将各教学建筑组成院落,提供师生交流的空间,并利用水系,水与教学楼穿叉交织,形成人工与自然,建筑与山水相互共生,协调共存的景象,营造出一个舒适美好的校园环境,使治学的严谨性与轻松愉快地求学环境相得益彰。
  建筑采用各系办公与教学相互连接的平面布局,系行政相对独立,又便于联系教学区。为统筹教室资源,集中一栋楼为公共教学楼,将合班教室,阶梯教室集中管理。
  4思考篇
  通过对环境、地形的深入分析,设计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以“自然为本”,虽多次形成踏勘,但每次均有不同的体会,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是山地建筑的切入点:如将大体量的教学楼顺等高线安排,而需要较大平整的运动场地,则选择在相对平缓的地块上,体量较小的建筑则自由灵活的随地形布置;以及设置架空、吊脚、台地来合理利用地形。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以艺术的原创,提升校园的文化层面,通过对“山”、“石”的提炼,赋予建筑内涵,引领山地建筑地域文化,营造富有特色和具有创新的校园。
  山地建筑的设计必须尊重自然,以景观为先,让建筑成为配角,将校园放在山水大环境内,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在青山绿水环抱,呼吸者大自然清新空气的校园内工作学习,定会给每个莘莘学子带来人生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
  
  总平面图
  
  总体鸟瞰图
  
  教学楼
  
  图书馆
  
  
其他文献
通过对全球纸和纸板需求量和产量的预测,阐述了浆纸纤维原料的供应来源和需求消耗,其中产于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阔叶杂木作为造纸纤维来源的供应正在下降,在浆纸生产中所起的作
2017年1季度企业经营运行质量特点rn1.8项主要指标同比增长,环比下滑rn同比主要指标的特点(如表1):rn①产品销售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4.06%.上海爱凯思的合作产品销路好,
期刊
裂缝问题是市政公路桥梁建设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对桥梁结构的完整性、坚固性、稳定性等造成了很大危害.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有效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市政工程中的桥梁建设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在桥梁建设中,每个参与者都应将桥梁的施工质量放在最高的位置.施工应遵循相关技
布局约束因素rn现今的可调速驱动电路都采用变频器来调整输出电流,以满足三相马达的要求.变频器的形状大小通常会受到应用的限制.在许多情况下,电路板与马达靠得很近,而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