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爱昆曲并且立志于昆剧改革的年轻的创作者,不但在继承传统、发展传统上下了不少功夫,而且还借鉴吸收了很多非传统音乐元素的表现手段,就连戏曲里最凝固的打击乐锣鼓经也在这里受到冲击,定音鼓、定因锣、铝琴、铃鼓等等补充了传统打击乐的不足。
一、第四角色——“大提琴”
从20世纪70年代末昆剧《琼花》重新上演中所用的小提琴(4把)、中提琴(3把)、大提琴(2把)、倍大提琴(1把)、定音鼓、军鼓、吊钗、大海螺等西洋乐器算起,西洋乐器用于昆剧演出的历史已有30多年之久。虽然《伤逝》中所用的大提琴不算是独有的创新,但和以往不同的是,《伤逝》中的大提不是作为乐队整体的一员,而是以大提浑厚圆实的音色,以倾诉性的音乐的独奏时隐时现,成为一个独特的剧中角色。它有时在人物内心情绪发展到极致,却又无法抒发的情况下,以黯淡中稍带有点忧郁的小调性旋律飘然若现,以级进式的上行音阶来带出每次出现的小高潮,似角色内心独白;有时又作为背景烘托,暗示某种情感内容,甚至成为虚拟的舞台形象。
如:序2中当绢生向子君大胆表白自己的爱情、两人相依偎时,一束红光打在他们身上,整个戏剧氛围是温馨的,但大提此刻的音乐倾诉却并非是柔美的、温暖的,而是郁闷的、纷乱的。
上行级进或跳进的模仿进行、多次出现的2度模进、不协和的7度音程频频出现,这一切都仿佛暗示这悲剧式的爱情。
序6里,舞台上出现了房东太太站在绢生与子君曾经相爱、如今却已人去楼空的小屋里,一个人诉说前房客(即:绢生与子君)凄惨悲情的爱情故事。此刻出现的大提以持续小2度进行的背弓拉出具有强烈震颤力的泛音旋律,在琴声中,幻化出一个绢生的形象,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回忆着与子君曾拥有的温馨甜蜜的时光。因此,在大提的参与下,此刻舞台上出现的一个是真实的房东太太,一个是虚拟的绢生,此种创意,颇为大胆。
二、板式节奏的去陈革新
昆曲讲究“曼声徐度”,带有赠板(8/4拍)的南曲大都是一出戏里的主曲,其旋律优美、曲情缠绵,配以优美的舞蹈、身段,具有古典美。所以其音乐节奏缓慢,板式往往向慢速发展,只有散板、2/4拍(一眼板)、4/4拍(三眼板),流水板(1/4)很少使用,《九宫大成》宋词部分还有2/2拍。但具有音乐张力的、戏剧性功能的板式却始终没有。也正因此,致使曲中一腔拖数板的“右三眼”太多,音乐显得冗长、拖沓,缺少起伏徐疾对比。关于这点昆曲界都有共识,也进行了不少成功的改革。《伤逝》的曲作者也在板式节奏上作了大胆尝试,如:此曲中的曲三[滚绣球]原是北套曲中[正宫·端正好]最主要的曲牌,在传统折子戏中,它有散板、4/4节拍两种不同的板式,以徐缓的节奏、深沉的旋律为特点,节奏形式比较凝固。但是在《伤逝》中,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为了烘托绢生和子君敢于自由恋爱,不畏封建礼教束缚的高昂的气氛,[滚绣球]中4/4拍的一部分被改为2/4拍,节奏转为密集的中板,音乐进展迅速而具有推进性,整段唱腔形成散——慢——中——慢的节拍节奏变化,增加音乐的戏剧性,有层次性的表现主人公的情感激荡,将二人誓死要在一起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打击乐表演的推陈出新
传统武场有着严谨的程式,独特的表现力,如:表现角色心情慌乱、手足无措时,就可用传统的[乱锤]的渐快反复来处理,这种利用不规则节奏的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可以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它的表现内涵。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特别是年青人的趣味转移,昆剧能否在武场伴奏有所创新呢?
1.扩大武场编制。《伤逝》的打击乐编配采用了两个大鼓、一个定音鼓、三个排鼓、一个木鱼、一个中锣和一个罄,使其音色更丰富,表现空间更大。同时,打破了以往传统打击乐必须按套表演的固定模式,加入了即兴表演成分,让鼓手们可在与演员的默契配合中,更自由随心的变化发挥。例:在全剧最后绢生独自彷徨、忏悔的时候,两个大鼓形成各自的节奏声部,交织在一起,并运用不同的敲击方式:敲击鼓边、抽打鼓皮、刮鼓边登,形成扎、答、啪、咚等不同的声响效果,这种相互交叉的鼓点犹似人物纷乱不安的心跳节奏,生动地刻画出绢生矛盾的内心斗争:既想推卸责任,又深受良心自责的矛盾心理。
2.借鉴传统民族打击乐曲的表现手法。《鸭子拌嘴》是大家众所周知的民乐打击乐曲目,其编配是一个小钹、一个大钹、一个木鱼、两个月锣和一个大锣,特色在于采用了一大一小两只钹来模仿鸭子争斗喧闹的场面。《伤逝》就选用了其最具特色的两钹来表现序4中子君和房东太太吵架的场面,用大家熟悉的鸭子拌嘴声来代指两个女人间庸俗的吵架声,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夸张的表现手法。
3.西洋定音鼓的加盟和现代打击乐的妙用。定音鼓——西洋管弦乐队中不可缺的角色,在《伤逝》一剧中以其特有的音色质感,惟妙惟肖地模仿出剧中角色的心跳,尤其是序6中揭示人物心绪变化:甜蜜、失落、惊恐……以音响语言模拟。同时现代打击乐摇滚、嬉皮式的元素也在这段各显身手。
4.拟音效果的充分发挥。“拟音”是传统戏曲常见的一种以虚代实的表现手法,这也是中国戏曲区别于西方写实艺术的特征之一。《伤逝》中即运用了传统的拟音手法,如用鼓边加闷音来表现开、关门的声音,用木鱼声来表现铜钱滚落声;但在用小堂鼓加闷音表现脚步声时,一改往常用鼓棒敲打的方式,而是借鉴手鼓的演奏方式,用手指弹打鼓面而成,赋予传统的拟音手法更新颖的音质效果。
四、结语
昆剧艺术古典式的严谨,曾使许多昆剧界人士在现代戏创作上望而却步,以致建国以来,昆剧现代戏剧目不足20台,成为经典剧目的更是凤毛麟角。《伤逝》年轻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在尊重传统、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勇敢探索并付诸实践,不仅在音乐上创造了很多新的手法,在其他方面,如以长围巾替代传统水袖的表演,让灯光具有戏剧情彩色彩等等,也颇费心思。尽管初次尝试会有艺术上的稚嫩,艺术上的不成熟:少了一点古典昆剧歌舞并重的诗化,多了一点话剧的写实风格,似乎更接近于话剧的音乐版。但是他们毕竟迈出了第一步,而且创造了昆剧史上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与鲁迅小说结缘;第一次采用西方戏剧工作坊的模式运作;第一次全由年轻人走进昆剧现代戏创作表演的实践舞台……正是这么多的第一次,我们看到了昆剧在革新创作中所迈出的每一坚实的脚步,看到了在努力寻求传统底蕴之后的昆剧创新,在青年大学生中所获得的强烈反响……新的创作思路,新的戏剧理念,正在年轻的昆剧人中间逐渐成熟,令人振奋。当然振兴昆剧不仅仅是关注场上—个表演带来的新创造,而是让全民,特别是文化精英层认识到昆剧作为文化经典的地位和价值,这才是昆剧振兴的希望所在。
(作者单位: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一、第四角色——“大提琴”
从20世纪70年代末昆剧《琼花》重新上演中所用的小提琴(4把)、中提琴(3把)、大提琴(2把)、倍大提琴(1把)、定音鼓、军鼓、吊钗、大海螺等西洋乐器算起,西洋乐器用于昆剧演出的历史已有30多年之久。虽然《伤逝》中所用的大提琴不算是独有的创新,但和以往不同的是,《伤逝》中的大提不是作为乐队整体的一员,而是以大提浑厚圆实的音色,以倾诉性的音乐的独奏时隐时现,成为一个独特的剧中角色。它有时在人物内心情绪发展到极致,却又无法抒发的情况下,以黯淡中稍带有点忧郁的小调性旋律飘然若现,以级进式的上行音阶来带出每次出现的小高潮,似角色内心独白;有时又作为背景烘托,暗示某种情感内容,甚至成为虚拟的舞台形象。
如:序2中当绢生向子君大胆表白自己的爱情、两人相依偎时,一束红光打在他们身上,整个戏剧氛围是温馨的,但大提此刻的音乐倾诉却并非是柔美的、温暖的,而是郁闷的、纷乱的。
上行级进或跳进的模仿进行、多次出现的2度模进、不协和的7度音程频频出现,这一切都仿佛暗示这悲剧式的爱情。
序6里,舞台上出现了房东太太站在绢生与子君曾经相爱、如今却已人去楼空的小屋里,一个人诉说前房客(即:绢生与子君)凄惨悲情的爱情故事。此刻出现的大提以持续小2度进行的背弓拉出具有强烈震颤力的泛音旋律,在琴声中,幻化出一个绢生的形象,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回忆着与子君曾拥有的温馨甜蜜的时光。因此,在大提的参与下,此刻舞台上出现的一个是真实的房东太太,一个是虚拟的绢生,此种创意,颇为大胆。
二、板式节奏的去陈革新
昆曲讲究“曼声徐度”,带有赠板(8/4拍)的南曲大都是一出戏里的主曲,其旋律优美、曲情缠绵,配以优美的舞蹈、身段,具有古典美。所以其音乐节奏缓慢,板式往往向慢速发展,只有散板、2/4拍(一眼板)、4/4拍(三眼板),流水板(1/4)很少使用,《九宫大成》宋词部分还有2/2拍。但具有音乐张力的、戏剧性功能的板式却始终没有。也正因此,致使曲中一腔拖数板的“右三眼”太多,音乐显得冗长、拖沓,缺少起伏徐疾对比。关于这点昆曲界都有共识,也进行了不少成功的改革。《伤逝》的曲作者也在板式节奏上作了大胆尝试,如:此曲中的曲三[滚绣球]原是北套曲中[正宫·端正好]最主要的曲牌,在传统折子戏中,它有散板、4/4节拍两种不同的板式,以徐缓的节奏、深沉的旋律为特点,节奏形式比较凝固。但是在《伤逝》中,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为了烘托绢生和子君敢于自由恋爱,不畏封建礼教束缚的高昂的气氛,[滚绣球]中4/4拍的一部分被改为2/4拍,节奏转为密集的中板,音乐进展迅速而具有推进性,整段唱腔形成散——慢——中——慢的节拍节奏变化,增加音乐的戏剧性,有层次性的表现主人公的情感激荡,将二人誓死要在一起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打击乐表演的推陈出新
传统武场有着严谨的程式,独特的表现力,如:表现角色心情慌乱、手足无措时,就可用传统的[乱锤]的渐快反复来处理,这种利用不规则节奏的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可以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它的表现内涵。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特别是年青人的趣味转移,昆剧能否在武场伴奏有所创新呢?
1.扩大武场编制。《伤逝》的打击乐编配采用了两个大鼓、一个定音鼓、三个排鼓、一个木鱼、一个中锣和一个罄,使其音色更丰富,表现空间更大。同时,打破了以往传统打击乐必须按套表演的固定模式,加入了即兴表演成分,让鼓手们可在与演员的默契配合中,更自由随心的变化发挥。例:在全剧最后绢生独自彷徨、忏悔的时候,两个大鼓形成各自的节奏声部,交织在一起,并运用不同的敲击方式:敲击鼓边、抽打鼓皮、刮鼓边登,形成扎、答、啪、咚等不同的声响效果,这种相互交叉的鼓点犹似人物纷乱不安的心跳节奏,生动地刻画出绢生矛盾的内心斗争:既想推卸责任,又深受良心自责的矛盾心理。
2.借鉴传统民族打击乐曲的表现手法。《鸭子拌嘴》是大家众所周知的民乐打击乐曲目,其编配是一个小钹、一个大钹、一个木鱼、两个月锣和一个大锣,特色在于采用了一大一小两只钹来模仿鸭子争斗喧闹的场面。《伤逝》就选用了其最具特色的两钹来表现序4中子君和房东太太吵架的场面,用大家熟悉的鸭子拌嘴声来代指两个女人间庸俗的吵架声,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夸张的表现手法。
3.西洋定音鼓的加盟和现代打击乐的妙用。定音鼓——西洋管弦乐队中不可缺的角色,在《伤逝》一剧中以其特有的音色质感,惟妙惟肖地模仿出剧中角色的心跳,尤其是序6中揭示人物心绪变化:甜蜜、失落、惊恐……以音响语言模拟。同时现代打击乐摇滚、嬉皮式的元素也在这段各显身手。
4.拟音效果的充分发挥。“拟音”是传统戏曲常见的一种以虚代实的表现手法,这也是中国戏曲区别于西方写实艺术的特征之一。《伤逝》中即运用了传统的拟音手法,如用鼓边加闷音来表现开、关门的声音,用木鱼声来表现铜钱滚落声;但在用小堂鼓加闷音表现脚步声时,一改往常用鼓棒敲打的方式,而是借鉴手鼓的演奏方式,用手指弹打鼓面而成,赋予传统的拟音手法更新颖的音质效果。
四、结语
昆剧艺术古典式的严谨,曾使许多昆剧界人士在现代戏创作上望而却步,以致建国以来,昆剧现代戏剧目不足20台,成为经典剧目的更是凤毛麟角。《伤逝》年轻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在尊重传统、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勇敢探索并付诸实践,不仅在音乐上创造了很多新的手法,在其他方面,如以长围巾替代传统水袖的表演,让灯光具有戏剧情彩色彩等等,也颇费心思。尽管初次尝试会有艺术上的稚嫩,艺术上的不成熟:少了一点古典昆剧歌舞并重的诗化,多了一点话剧的写实风格,似乎更接近于话剧的音乐版。但是他们毕竟迈出了第一步,而且创造了昆剧史上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与鲁迅小说结缘;第一次采用西方戏剧工作坊的模式运作;第一次全由年轻人走进昆剧现代戏创作表演的实践舞台……正是这么多的第一次,我们看到了昆剧在革新创作中所迈出的每一坚实的脚步,看到了在努力寻求传统底蕴之后的昆剧创新,在青年大学生中所获得的强烈反响……新的创作思路,新的戏剧理念,正在年轻的昆剧人中间逐渐成熟,令人振奋。当然振兴昆剧不仅仅是关注场上—个表演带来的新创造,而是让全民,特别是文化精英层认识到昆剧作为文化经典的地位和价值,这才是昆剧振兴的希望所在。
(作者单位: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