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密有间,也许是师生相处的最合适状态。
教师的身份、作用,天然地与学生不在一个平面上。不论现在新的教学理念怎么讲平等、尊重,实际上都只着眼在情感、态度上,而不是在学科学习的整个互动过程之中。
情感上亲,才容易让人靠近。但靠得太近,不分彼此,不说威信,恐怕连起码的要求想要不打折扣地落实都会成为问题。和中学教师相处的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可以佩服、甚至倾心于某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或为人,但也可能因为关系太近而分不清场合,拎不懂轻重……这是人之本性,无可厚非。所以,也更需要我们成年人来有效地控制整个交往的节奏和深浅。
即便是亲如家人,也会有长幼、亲疏之别;即便是情同朋友,也要保持适度空隙。师与生在短短的几年相处中,可以从陌生走到熟识甚至忘年,但也一定不能忘记在这短短的几年中自己的职业意义。
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是引领、培养孩子学科学习的基本能力与素养,以及待人接物的一般常识与技巧。我们不能单纯地期望因为师生关系好,学生就能发生转变。能这样自然很好,可这当然也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的常态远不是这个样子。
亲密有间,不即不离,便可以在感情上不疏远,在交往中立威信。进而在尊重下树规范,宽严不误。■
教师的身份、作用,天然地与学生不在一个平面上。不论现在新的教学理念怎么讲平等、尊重,实际上都只着眼在情感、态度上,而不是在学科学习的整个互动过程之中。
情感上亲,才容易让人靠近。但靠得太近,不分彼此,不说威信,恐怕连起码的要求想要不打折扣地落实都会成为问题。和中学教师相处的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可以佩服、甚至倾心于某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或为人,但也可能因为关系太近而分不清场合,拎不懂轻重……这是人之本性,无可厚非。所以,也更需要我们成年人来有效地控制整个交往的节奏和深浅。
即便是亲如家人,也会有长幼、亲疏之别;即便是情同朋友,也要保持适度空隙。师与生在短短的几年相处中,可以从陌生走到熟识甚至忘年,但也一定不能忘记在这短短的几年中自己的职业意义。
基础教育阶段,重要的是引领、培养孩子学科学习的基本能力与素养,以及待人接物的一般常识与技巧。我们不能单纯地期望因为师生关系好,学生就能发生转变。能这样自然很好,可这当然也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的常态远不是这个样子。
亲密有间,不即不离,便可以在感情上不疏远,在交往中立威信。进而在尊重下树规范,宽严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