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王悦阳(记者)
嘉 宾:赵化南(上海剧本创作中心 剧作家)
钱乃荣(上海大学教授)
王琪森(作家、上海电台主任编辑)
沈善增(作家)
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张 生(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
近年来,以上海方言为载体的各类原创文艺作品煞是热闹,比如沪语小说《繁花》在文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改编自白先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的方言话剧在上海文化广场连演8场,几乎场场满座。传媒界的沪语栏目也十分红火,像电台沪语节目“阿富根”、《新民晚报》“上海闲话”版、电视节目《新闻坊》等。沪语热说明了民间在保护地方语言方面的要求早已有之,而这次更多是从文艺作品中突显出来。
与此同时,近年来沪语研究也方兴未艾,出了不少沪语教科书、沪语研究资料、上海话大辞典等……文艺界内外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表示乐观,认为沪语文艺的崛起表示海派文化已渐渐复苏,沪语文艺将成为未来上海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有人表示不容乐观,认为这些沪语文艺作品只是对传统海派文化的模仿,缺乏更新的创造。还有一种折中的观点认为,对此现象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
《新民周刊》与上海市文联联合邀请了几位在沪语文艺及海派文化研究领域卓有成绩的专家,就“沪语文艺与海派文化”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当下“沪语文艺热”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未来展望。
消费海派还是弘扬海派?
主持人:讨论沪语文艺作品与海派文化的关系很有意义。我们之前虽然讨论过《永远的尹雪艳》,讨论过《繁花》以及方言小说现象,讨论过沪语保护问题,但这些都只是从一个侧面来谈的,并未从历史和时代背景、当下文化整体环境加以研讨。这阵沪语文艺热不是出现在十年前,也不是在十年后,而恰恰是在今天,我相信是有其特殊原因的。诸位都是沪语文化、海派文化的专家,请各位谈一下目前出现沪语文艺热的原因何在?
钱乃荣:今年是上海开埠170周年,对于这个城市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海开埠后产生了以商业为基础的海派文化,关于这种文化的性质,鲁迅曾经明确指出这是一种商业文化,这种商业文化与农业文化、官场文化有极大的不同。海派文化体现在文艺作品中,最突出的就是上海方言的运用,如茅盾的《上海大年夜》,才两千多字的散文中,就有二十几处上海话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上海话词语进入到普通话里,同时其他各地方言进入到上海话中,从中投射出上海海纳百川、多元交汇的移民城市的文化特点。文化多元多样,得以互相补充,容易产生创新,因此上海发展非常快,海派文化发展非常快。这种海派文化精神延续至今,成为目前沪语文艺作品热的一个启蒙性的因素。
主持人:除了海派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新,目前沪语文艺热的原因中,是否也存在着上海人的一种怀旧情结?
王琪森:目前这些沪语文艺作品的创作,确实源自对上海城市文化的怀旧之情,同时也是人们为了复兴和发展海派文化作出的种种尝试。无论是旧的怀念还是新的尝试,都是好的、正常的文化现象。我认为,当代海派文艺作品要取得真正的突破,必须考虑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上,如何从根本上体现出海派文化的精神及价值取向。在这方面,我认为《繁花》是比较成熟的。作者拥有丰富的上海生活经验和深沉的人生感悟,作品经过长时间打磨,无论是结构还是语言的掌控都比较好,是上海方言文学中的一部成功作品。而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和滑稽清口《上海爷叔》,虽然取得了市场的成功,但在弘扬海派文化的内核、也即价值取向方面不但不够突出,反而显得薄弱,这是令人遗憾的。我认为现在有些海派文艺作品更多的是在消费海派文化,而不是在诠释和发展海派文化的真正精神。白先勇创作《永远的尹雪艳》时,虽不否认自己是以小说来为已逝去的那个时代唱一曲挽歌,但同时传递给我们一种恒定的、共通的精神价值。而沪语话剧的改编舍弃了原作的底蕴,仅展示出旧上海的浮华生活,缺乏内在审美精神。
沪语文化等于海派文化?
主持人:确实,从众多沪语文艺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海派文化的外在和内质的表现。在推广普通话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如何保护上海话、保护以上海话为载体的海派地方文化?
张生:不能忽视“沪语热”。我认为这不仅是属于上海人的问题,更是属于新上海人的问题。新上海人来到上海,就会有身份认同的需要,而语言是最根本的。海德格尔说“语言就是存在的家”。我是新上海人,而我的女儿在向大家自我介绍时,说自己是上海人,我才意识到她的身份认同,就是会讲上海话。在此之前,我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她会说几句洋泾浜的上海话。我发现这股“沪语热”的源头,很大程度上来自年轻人,来自年轻的新上海人,他们迫切地希望从语言开始对上海认同、被上海认同。事实上,的确有一批年轻人正在费尽心思想要学会上海话,他们也是沪语文艺作品的忠实观众、听众和读者。
主持人:不可否认的是,沪语文艺的受众还是以四五十岁的上海观众居多。有人因此戏称应该把沪语文化划归到夕阳產业范畴中去。沪语文艺作品对保护上海方言、上海文化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
赵化南:其实“沪语热”现象早就存在,只不过一直比较平稳,声势规模不像如今这么浩大。十几年前上海就有“王小毛”、“阿富根”等沪语故事和沪语媒体节目,前几年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曾经大行其道,风头很健。但我觉得,这些作品或许都谈不上对海派文化的发展和创造,甚至这样的节目连沪语文艺作品都当不起。
其实我对于何谓海派,不甚了了。我认为仅仅拿出“海纳百川”、“平民化”、“商业性”之类词汇来诠释,并不能包涵海派文化的全部,不能说明海派文化的内涵。
我的创作体会是,我在写作时总是在用上海话思考,而不是用普通话来思维。也就是说,沪语的使用进入了我的思想,成了我的思维方式。要沪语真正进入思想,首先必须让其进入生活,成为生活。但现在我就是去楼下买一客生煎馒头,都要讲普通话了。一方文化的根本是一方语言,想要保护和弘扬海派文化,就要先保护和弘扬上海方言。
嘉 宾:赵化南(上海剧本创作中心 剧作家)
钱乃荣(上海大学教授)
王琪森(作家、上海电台主任编辑)
沈善增(作家)
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张 生(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
近年来,以上海方言为载体的各类原创文艺作品煞是热闹,比如沪语小说《繁花》在文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改编自白先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的方言话剧在上海文化广场连演8场,几乎场场满座。传媒界的沪语栏目也十分红火,像电台沪语节目“阿富根”、《新民晚报》“上海闲话”版、电视节目《新闻坊》等。沪语热说明了民间在保护地方语言方面的要求早已有之,而这次更多是从文艺作品中突显出来。
与此同时,近年来沪语研究也方兴未艾,出了不少沪语教科书、沪语研究资料、上海话大辞典等……文艺界内外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表示乐观,认为沪语文艺的崛起表示海派文化已渐渐复苏,沪语文艺将成为未来上海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有人表示不容乐观,认为这些沪语文艺作品只是对传统海派文化的模仿,缺乏更新的创造。还有一种折中的观点认为,对此现象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
《新民周刊》与上海市文联联合邀请了几位在沪语文艺及海派文化研究领域卓有成绩的专家,就“沪语文艺与海派文化”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当下“沪语文艺热”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未来展望。
消费海派还是弘扬海派?
主持人:讨论沪语文艺作品与海派文化的关系很有意义。我们之前虽然讨论过《永远的尹雪艳》,讨论过《繁花》以及方言小说现象,讨论过沪语保护问题,但这些都只是从一个侧面来谈的,并未从历史和时代背景、当下文化整体环境加以研讨。这阵沪语文艺热不是出现在十年前,也不是在十年后,而恰恰是在今天,我相信是有其特殊原因的。诸位都是沪语文化、海派文化的专家,请各位谈一下目前出现沪语文艺热的原因何在?
钱乃荣:今年是上海开埠170周年,对于这个城市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海开埠后产生了以商业为基础的海派文化,关于这种文化的性质,鲁迅曾经明确指出这是一种商业文化,这种商业文化与农业文化、官场文化有极大的不同。海派文化体现在文艺作品中,最突出的就是上海方言的运用,如茅盾的《上海大年夜》,才两千多字的散文中,就有二十几处上海话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上海话词语进入到普通话里,同时其他各地方言进入到上海话中,从中投射出上海海纳百川、多元交汇的移民城市的文化特点。文化多元多样,得以互相补充,容易产生创新,因此上海发展非常快,海派文化发展非常快。这种海派文化精神延续至今,成为目前沪语文艺作品热的一个启蒙性的因素。
主持人:除了海派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新,目前沪语文艺热的原因中,是否也存在着上海人的一种怀旧情结?
王琪森:目前这些沪语文艺作品的创作,确实源自对上海城市文化的怀旧之情,同时也是人们为了复兴和发展海派文化作出的种种尝试。无论是旧的怀念还是新的尝试,都是好的、正常的文化现象。我认为,当代海派文艺作品要取得真正的突破,必须考虑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上,如何从根本上体现出海派文化的精神及价值取向。在这方面,我认为《繁花》是比较成熟的。作者拥有丰富的上海生活经验和深沉的人生感悟,作品经过长时间打磨,无论是结构还是语言的掌控都比较好,是上海方言文学中的一部成功作品。而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和滑稽清口《上海爷叔》,虽然取得了市场的成功,但在弘扬海派文化的内核、也即价值取向方面不但不够突出,反而显得薄弱,这是令人遗憾的。我认为现在有些海派文艺作品更多的是在消费海派文化,而不是在诠释和发展海派文化的真正精神。白先勇创作《永远的尹雪艳》时,虽不否认自己是以小说来为已逝去的那个时代唱一曲挽歌,但同时传递给我们一种恒定的、共通的精神价值。而沪语话剧的改编舍弃了原作的底蕴,仅展示出旧上海的浮华生活,缺乏内在审美精神。
沪语文化等于海派文化?
主持人:确实,从众多沪语文艺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海派文化的外在和内质的表现。在推广普通话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如何保护上海话、保护以上海话为载体的海派地方文化?
张生:不能忽视“沪语热”。我认为这不仅是属于上海人的问题,更是属于新上海人的问题。新上海人来到上海,就会有身份认同的需要,而语言是最根本的。海德格尔说“语言就是存在的家”。我是新上海人,而我的女儿在向大家自我介绍时,说自己是上海人,我才意识到她的身份认同,就是会讲上海话。在此之前,我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她会说几句洋泾浜的上海话。我发现这股“沪语热”的源头,很大程度上来自年轻人,来自年轻的新上海人,他们迫切地希望从语言开始对上海认同、被上海认同。事实上,的确有一批年轻人正在费尽心思想要学会上海话,他们也是沪语文艺作品的忠实观众、听众和读者。
主持人:不可否认的是,沪语文艺的受众还是以四五十岁的上海观众居多。有人因此戏称应该把沪语文化划归到夕阳產业范畴中去。沪语文艺作品对保护上海方言、上海文化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
赵化南:其实“沪语热”现象早就存在,只不过一直比较平稳,声势规模不像如今这么浩大。十几年前上海就有“王小毛”、“阿富根”等沪语故事和沪语媒体节目,前几年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曾经大行其道,风头很健。但我觉得,这些作品或许都谈不上对海派文化的发展和创造,甚至这样的节目连沪语文艺作品都当不起。
其实我对于何谓海派,不甚了了。我认为仅仅拿出“海纳百川”、“平民化”、“商业性”之类词汇来诠释,并不能包涵海派文化的全部,不能说明海派文化的内涵。
我的创作体会是,我在写作时总是在用上海话思考,而不是用普通话来思维。也就是说,沪语的使用进入了我的思想,成了我的思维方式。要沪语真正进入思想,首先必须让其进入生活,成为生活。但现在我就是去楼下买一客生煎馒头,都要讲普通话了。一方文化的根本是一方语言,想要保护和弘扬海派文化,就要先保护和弘扬上海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