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文艺:消费海派?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xj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王悦阳(记者)
  嘉 宾:赵化南(上海剧本创作中心 剧作家)
  钱乃荣(上海大学教授)
  王琪森(作家、上海电台主任编辑)
  沈善增(作家)
  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张 生(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
  近年来,以上海方言为载体的各类原创文艺作品煞是热闹,比如沪语小说《繁花》在文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改编自白先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的方言话剧在上海文化广场连演8场,几乎场场满座。传媒界的沪语栏目也十分红火,像电台沪语节目“阿富根”、《新民晚报》“上海闲话”版、电视节目《新闻坊》等。沪语热说明了民间在保护地方语言方面的要求早已有之,而这次更多是从文艺作品中突显出来。
  与此同时,近年来沪语研究也方兴未艾,出了不少沪语教科书、沪语研究资料、上海话大辞典等……文艺界内外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表示乐观,认为沪语文艺的崛起表示海派文化已渐渐复苏,沪语文艺将成为未来上海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有人表示不容乐观,认为这些沪语文艺作品只是对传统海派文化的模仿,缺乏更新的创造。还有一种折中的观点认为,对此现象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
  《新民周刊》与上海市文联联合邀请了几位在沪语文艺及海派文化研究领域卓有成绩的专家,就“沪语文艺与海派文化”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当下“沪语文艺热”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未来展望。
  消费海派还是弘扬海派?
  主持人:讨论沪语文艺作品与海派文化的关系很有意义。我们之前虽然讨论过《永远的尹雪艳》,讨论过《繁花》以及方言小说现象,讨论过沪语保护问题,但这些都只是从一个侧面来谈的,并未从历史和时代背景、当下文化整体环境加以研讨。这阵沪语文艺热不是出现在十年前,也不是在十年后,而恰恰是在今天,我相信是有其特殊原因的。诸位都是沪语文化、海派文化的专家,请各位谈一下目前出现沪语文艺热的原因何在?
  钱乃荣:今年是上海开埠170周年,对于这个城市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海开埠后产生了以商业为基础的海派文化,关于这种文化的性质,鲁迅曾经明确指出这是一种商业文化,这种商业文化与农业文化、官场文化有极大的不同。海派文化体现在文艺作品中,最突出的就是上海方言的运用,如茅盾的《上海大年夜》,才两千多字的散文中,就有二十几处上海话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上海话词语进入到普通话里,同时其他各地方言进入到上海话中,从中投射出上海海纳百川、多元交汇的移民城市的文化特点。文化多元多样,得以互相补充,容易产生创新,因此上海发展非常快,海派文化发展非常快。这种海派文化精神延续至今,成为目前沪语文艺作品热的一个启蒙性的因素。
  主持人:除了海派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新,目前沪语文艺热的原因中,是否也存在着上海人的一种怀旧情结?
  王琪森:目前这些沪语文艺作品的创作,确实源自对上海城市文化的怀旧之情,同时也是人们为了复兴和发展海派文化作出的种种尝试。无论是旧的怀念还是新的尝试,都是好的、正常的文化现象。我认为,当代海派文艺作品要取得真正的突破,必须考虑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上,如何从根本上体现出海派文化的精神及价值取向。在这方面,我认为《繁花》是比较成熟的。作者拥有丰富的上海生活经验和深沉的人生感悟,作品经过长时间打磨,无论是结构还是语言的掌控都比较好,是上海方言文学中的一部成功作品。而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和滑稽清口《上海爷叔》,虽然取得了市场的成功,但在弘扬海派文化的内核、也即价值取向方面不但不够突出,反而显得薄弱,这是令人遗憾的。我认为现在有些海派文艺作品更多的是在消费海派文化,而不是在诠释和发展海派文化的真正精神。白先勇创作《永远的尹雪艳》时,虽不否认自己是以小说来为已逝去的那个时代唱一曲挽歌,但同时传递给我们一种恒定的、共通的精神价值。而沪语话剧的改编舍弃了原作的底蕴,仅展示出旧上海的浮华生活,缺乏内在审美精神。
  沪语文化等于海派文化?
  主持人:确实,从众多沪语文艺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海派文化的外在和内质的表现。在推广普通话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如何保护上海话、保护以上海话为载体的海派地方文化?
  张生:不能忽视“沪语热”。我认为这不仅是属于上海人的问题,更是属于新上海人的问题。新上海人来到上海,就会有身份认同的需要,而语言是最根本的。海德格尔说“语言就是存在的家”。我是新上海人,而我的女儿在向大家自我介绍时,说自己是上海人,我才意识到她的身份认同,就是会讲上海话。在此之前,我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她会说几句洋泾浜的上海话。我发现这股“沪语热”的源头,很大程度上来自年轻人,来自年轻的新上海人,他们迫切地希望从语言开始对上海认同、被上海认同。事实上,的确有一批年轻人正在费尽心思想要学会上海话,他们也是沪语文艺作品的忠实观众、听众和读者。
  主持人:不可否认的是,沪语文艺的受众还是以四五十岁的上海观众居多。有人因此戏称应该把沪语文化划归到夕阳產业范畴中去。沪语文艺作品对保护上海方言、上海文化有没有作用,有多大作用?
  赵化南:其实“沪语热”现象早就存在,只不过一直比较平稳,声势规模不像如今这么浩大。十几年前上海就有“王小毛”、“阿富根”等沪语故事和沪语媒体节目,前几年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曾经大行其道,风头很健。但我觉得,这些作品或许都谈不上对海派文化的发展和创造,甚至这样的节目连沪语文艺作品都当不起。
  其实我对于何谓海派,不甚了了。我认为仅仅拿出“海纳百川”、“平民化”、“商业性”之类词汇来诠释,并不能包涵海派文化的全部,不能说明海派文化的内涵。
  我的创作体会是,我在写作时总是在用上海话思考,而不是用普通话来思维。也就是说,沪语的使用进入了我的思想,成了我的思维方式。要沪语真正进入思想,首先必须让其进入生活,成为生活。但现在我就是去楼下买一客生煎馒头,都要讲普通话了。一方文化的根本是一方语言,想要保护和弘扬海派文化,就要先保护和弘扬上海方言。
其他文献
2008年的時尚潮流受到了奥运的影响,更多的都市人已将马术装视为2008年最为流行的潮流服饰。    现代奥林匹克已不仅是一个展示体育运动魅力的舞台,更是一个流行时尚的秀场。历届奥运会成了世界时尚的风向标和各大品牌商家追逐的名利场,悉数近几年的奥运,我们不难发现,由“奥”而生的时尚产物不胜枚举,奥运也随着时尚的包装推广走进千家万户。    街头篮球从奥运走向世界    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梦
“高考移民”是个永远的痛:年年有人为此铤而走险,岁岁有人因此命运多舛。据媒体报道,由于青海省文科高考状元被当地考試管理中心查明是“高考移民”,今年被取消了其在青海的高考录取资格,没被清华大学录取。目前,青海省已查处、取消了38名“高考移民”考生今年的录取资格,报道说,“他们将永远被取消在青海参加高考的资格。”同时,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部门传来消息:今年内蒙古共有3700多名考生因“高考移民”或涉
无论是恐怖襲击还是个人报复社会,将无辜的老百姓当作袭击目标,都是要受到强烈谴责的。在北京奥运会即将举行的时候,发生昆明的公交车爆炸案,令民众很担心,这是否一次恐怖袭击,也会联想到奥运会的安保工作。这种担忧可以理解。我们更应该相信,经过警方侦查,可以得到破案,在破案之前,无须作过多猜想,保持正常生活就可以了。  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存在是个现实,各级政府都将维持社会稳定作为自己的主
英國执政工党于苏格兰补选中新尝败绩,英国首相戈登·布朗面临的党内压力又进一步增加。英国《独立报》援引工党反布朗派人士的话说,布朗有4周时间拯救自己的政治生涯。如果布朗不能提出清晰战略,挽回颓势,他们将在月底发难。工党眼下公众支持率低迷,自5月初以来,在地方选举中接连失利,党内矛盾加剧。“他(布朗)如今没什么其他招数了。”一名没有公开姓名的工党前内阁成员说,“他需要实行内阁改组……需要按既定计划成功
法国左翼历来比右翼更具“侵略性”,无论是实质性的还是思想上的。    以激进反华而著称的法国左翼《解放报》“中国专刊”的社论中有这样一句话:“民主是否正在变成一种相对的、有争议的——总之一句话——地区性的理念?”“眼下的第二大超级大国的中国向西方扔下了这一挑战。中国期望从长远的角度将西方从世界版图上边缘化。”“其力量不仅仅在于人口、经济和军事。而且也在于意识形态……”这份已被右翼实力财团罗斯切尔德
韩国传媒不时用“又一个马其诺心理防线被冲破”来形容韩国经济所处的险境。    李明博上台以后,韩国号经济航船并没按这位青瓦台新主人指引的航向行驶。当下韩国经济全面亮起了红灯,各项经济指标陆续跌至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韩国政府和学者多称外汇危机)以后甚至是韩国经济有统计以来最糟糕的水平。韩国传媒不时用“又一个马其诺心理防线被冲破”来形容韩国经济所处的险境——  其一,消费价格(CPI)高企。韩国政
韩国传媒不时用“又一个马其诺心理防线被冲破”来形容韩国经济所处的险境。    李明博上台以后,韩国号经济航船并没按这位青瓦台新主人指引的航向行驶。当下韩国经济全面亮起了红灯,各项经济指标陆续跌至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韩国政府和学者多称外汇危机)以后甚至是韩国经济有统计以来最糟糕的水平。韩国传媒不时用“又一个马其诺心理防线被冲破”来形容韩国经济所处的险境——  其一,消费价格(CPI)高企。韩国政
在美国经济风雨飘摇之际,小布什政府的救市措施能否救楼市于水火呢?    上周,美国政府终于出台了一揽子楼市救援方案这对处于泡沫破裂中的美国楼市和众多“房奴”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但在美国经济风雨飘摇之际,此举能否救楼市于水火呢?    房市泡沫破裂根源    在历时一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中,美国楼市一直是重灾区  一个最新的悲剧是:上周在马塞诸萨州,一位老妇人开枪自杀因为欠债,她的房子即将被房贷公司收
他知道,自己早晚都会回去,就算自己回不去,他的书也会把他的思想带回去。    莫斯科时间2008年8月3日,以《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等著作著称于世的俄罗斯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这位一生充满坎坷的作家,走得平静,安详,正如他希望的那样——在家里,在夏天。    在苏联    索尔仁尼琴生于1918年12月11日,在索尔仁尼琴出生前,他的父亲在一次打猎
侧翼突破 立体合围 问鼎“中原”    青蛙王子(中国)日化有限公司坐落于福建著名的“花果之乡”——漳州,任谁也想象不到,16年前,创业之初,它只是一家拥有十余名雇员的小厂,并且在拟定“专注儿童护理用品”核心定位时,还得刻意绕开国际一线品牌,选择先从二三四线市场突破。十余年的运筹帷幄,“青蛙王子”打了一场漂亮的“农村包围城市”大战役, 同时进军国际市场、整合国际行业资源,助力国内市场发展,对一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