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有时需“不讲”理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th5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网上曾看到过这样一幅漫画,左边甲拿着《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惊诧地说:“我们有权批评学生了?!”右边乙闭着眼,别过脸,一个劲地摆着手说:“得罪人的权力我不要。”批评成了得罪人的权力,揭示的是如今教育面临的尴尬;一方面,在独生子女多、特别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因批评学生出事教师倒霉的事屡见不鲜;但另一方而,不批评,又不行!因为批评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觉得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批评的时机,综合运用批评的各种方式,无需声嘶力竭,无需疾言厉色,让批评有如春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批评中认识错误,积累经验,却不受到伤害。要牢记:批评有时需“不讲”理。
  
  一、“不”讲理
  
  拔苗助长的故事,人人都知道,挥汗如雨埋头苦干的农夫最后只能看着蔫死的禾苗干瞪眼。我们不能一看到学生暂时落后、偶尔犯规就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地讲一番道理。如果对每一个学生的错误都要寻根究底,那么我们最终就要落到农夫的下场,而学生也会每天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以批评要选择时机,时机不对须“不”讲理。
  1,情绪激动时“不”讲理。批评时要有冷静的头脑,当学生或者教师有一方情绪激动时都不宜讲理。教师在一群孩子面前气得面红耳赤、张牙舞爪实在是件很丢脸的事,只会让人想到“黔驴技穷”,而且冲动会使你缺乏清醒的分析判断,言辞过激,批评失当。此时的批评自然是让老师生无用的气,让学生成了出气筒,有害而无一利。
  班上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也有着小小的傲气,爱在课堂上随意插嘴,与老师争论,多次提醒,但见效不大。有一节自然课,任课老师在讲解一道练习题,老师说道:“在太空飞行的宇宙飞船上有一株幼苗,培养一段时间后,根和茎的生长方向是水平生长。”但这位同学就在下面叫:“不是水平的,不是水平的。”这时老师沉下脸,批评道:“又乱喊乱叫,怎么就屡教不改呢?怎么不是水平的?”这位同学不做声了。下课后,我听说这件事,很生气地把他叫来:“你是班级学习委员,怎么就改不了胡乱捣乱的习惯呢?你很了不起么?比老师还要高明是不是?不要总是这么爱显摆。”他很委屈,眼圈都红了:“要把幼苗水平放置,根和茎才会水平生长。”我一惊,这个学生虽有不对的地方,但他勤于思考,而我却没有问清缘由便全盘否定了他,我后悔地意识到是冲动让自己先入为主,虽然过后我向学生道了歉,不过我的乱发脾气在学生的心中造成了怎样的伤害呢?
  情绪激动时“不”讲理,沉默,或倾听,或暂时走开都比乱讲理要好。
  2,无凭无据时“不”讲理。没有事实根据的批评不仅会严重伤害学生,也会让自己事后悔之不及。清楚地记得一个现在已经工作的学生在回来看我的时候说起当年我错误地批评他的事情:一次数学测试,时间仓促,他来不及做最后一道难题,便匆忙地写上自己苦思冥想后得到的一个猜想答案,但过程却没能写出,结果这个猜想答案与标准答案一致。考完后,我怀疑他抄袭,就问他能否说出过程,看他沉默着,立即断定他是抄袭了同桌的答案,便狠狠地批评了他一番。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愿意对我敞开心扉。直到七年后,在我根本不记得这事的时候,他却说得如此清晰,如此沉重,让我惭愧不已,却永无改正的机会了。
  在没有事实根据时,切不可妄加猜测,更不能仅根据猜测肆意进行批评。
  3,当着众人的面“不”讲理。批评时要维护学生的面子,学生被批评得体无完肤失去了自尊,也就失去了改正的动力。所以当众批评不如在人少的地方批评,用大嗓门喊不如轻声细语,你在批评学生时维护了他的自尊,他怎会不知晓呢?一个感激你的学生,你温声细语的批评甚至是无声的批评也会在他的心里响起惊雷。
  六年前,班上一个文静的女生在我当众责问她时,又气又急地大叫:“老师,你干嘛冤枉我?”我一惊,还真以为自己弄错了,但证据确凿啊。我冷静下来,把她叫到办公室,细细地开导,刚才还剑拔弩张的她在办公室却流着泪承认自己错了。其实错的又何尝不是我呢?即使是正确的批评,在错误的场合、错误的时间听来也会是刺耳的。
  总之,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要用眼睛死死地盯着他们,不要对他们的任何一个小错误都去批评一番,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叛逆的学生、过于自卑和自尊的学生更要注意少讲理或“不”讲理。
  
  二、不“讲”理
  
  批评的方式并不是只有讲理,而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有时候道理也可以做出来、读出来、辩出来
  1,“做”出来。广州市第89中学的一位老师针对现在的学生不尊重父母的现象,让班上的学生带生鸡蛋到学校并妥善保管,但是一天下来,能完好无损地保管好生鸡蛋的同学寥寥无几。老师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一个鸡蛋保护一天都这么难,可想而知,父母将我们养育成人要付出多少心血啊!”言传不如身教,把批评学生没有整理好试卷改成抽出时间让学生分类整理好试卷并宣布一个月进行一次评比;把批评学生乱扔垃圾改成示意他捡起或是教师自己捡起他远投而没有投中的垃圾;把批评学生衣冠不整改成亲切地帮他拉好衣角翻好衣领,这样的“做”或许比“讲”理更有效,因为“做”中既有榜样的作用,又有无声的关怀。
  上学期,我班被评为文明班级。在本学期,班上的住校生在就寝之后玩扑克,严重违反了校纪班规。怎样处理呢?把他们叫来狠狠批评一番么?后来我想到一个“把奖状翻过来”的案例,决定用“做”代替“批”。我在班会课上让班长总结上周情况以后,走出教室,把挂在教室门口的奖牌取下,并告诉同学们什么时候我们班无愧于这个称号再将它挂上。等着我批评的学生震撼于我的举动,有同学在周记中这样写道:教室外面的墙壁一片空白,每一次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都似乎听到心里有一个声音:我要弥补自己的过错。
  2,“读”出来。教师、学生读一些哲理美文、知识短文、名人传记,或在班中开展主题朗诵、演讲比赛,让学生在“读”中明白事理,从而自觉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不失为一种批评的高招。
  针对青春期的孩子容易与父母起冲突的现象,老师可以给孩子读读《爱的教育》中那段父亲与恩利科谈心的话,可以让孩子读读朱自清的《背影》;针对中学生乱花零用钱买零食的现象,给孩子读读有关各种零食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各类零食中对身体有害的成分、对身体的害处以及可能引发的疾病,也可以搜集吃零食是造成肥胖的一大主因等文章图片让学生浏览;学生眼高手低害怕困难,可以让他们高声齐读“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想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当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挫折而低沉萎靡,可以让他们高声齐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3,“辩”出来。学生走了弯路,班级出现了不良现象,组织一场辩论,让学生自己在辩论中分析思考,最后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做法。“初中生该不该带手机到校”“网络是否有利于我们的成长”“班级建设靠自(他)律”“顺(逆)境更有利于成长”“赶时髦是否更能体现中学生的现代意识”“勤俭节约是否已经过时了”“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还是在子女”“网络语言会不会使汉语失范”等都是可以选择的论题。
  有一次,几个家长在家校联系卡上反映孩子在家看电视没有节制。我就在班上开展了一次“中学生看电视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在辩论赛上正方举出了许多典型事例和杂志上的调查结论来证实:电视使人不会支配自己的时间、变得懒惰、不爱思考、造成近视、影响成绩甚至引发各种疾病。反方也列举了电视无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时事、认识世界、增长知识、调节心情。通过精心准备和激烈的辩论,最后,同学们对看电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看电视,有一定的好处,但无选择无节制地看电视无疑是有害的。最后学生们发出号召:“看电视,有选择,视野开阔知识广博;看电视,有节制,身心健康生活多彩”。
  批评有时需“不讲”理,情绪激动时、无凭无据时、当着众人的面时,都不要急着讲理,把握更好的讲理时机,会让你的批评事半功倍:同时批评的方式也有很多,要选择更巧妙的方式,不生气发怒,不费唇舌却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做一个快乐的智慧的班主任,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妈妈总是教育我:冲动是魔鬼,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可有的时候,退一步不一定能海阔天空。  前几天课间,张笑从教室外面走过来,一本正经地对我说:“黄译嘉,我刚刚在操场上遇到周老师,他让你去办公室拿他的教案,然后到操场上找他。”我疑惑地问:“为什么是我呀?”他瞪大眼睛,说:“你是语文课代表,不是你是谁啊?”我想:今天又不是愚人节,张笑应该不会和我开国际玩笑。于是,我捧着教案去操场上找周老师,
泉水清亮,没有小依香的眼睛亮;芒果甜蜜,没有小依香笑起来甜蜜。这个傣家小姑娘的心里,像有一群花翅膀喜鹊做了窝,关不住的笑啊,飞上眉梢,溢出嘴角。  可是最近几天,不知她碰上什么事情,眼睛蒙上了薄薄的雾,笑声也失落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了。  是作业不认真,被老师批评了?才不呢。  是跟同学闹意见,心里结了疙瘩?也不是。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依香给自己的嘴巴上了锁,旁人就是挖空心思也别想猜着。  这天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