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

来源 :中国现代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273518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28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2~38个月,平均24.6个月。结果 28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手术平均时间17min(5~30min),无膀胱穿孔及术后继发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留置导尿管3~7d,术后定期使用丝裂霉素等药物膀胱内灌注化疗,术后随访平均24.6个月,4例复发(14.3%),肿瘤复发后再次行TURBT。结论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恢复快、可多次重复及安全性高等优点,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有效方法。 全文查看链接   在行TURBT手术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膀胱穿孔是TURBT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电切膀胱侧壁肿瘤时容易引起同侧的闭孔神经反射致膀胱穿孔,我们采取快速点式电切、电凝法,有效避免了闭孔神经反射致膀胱穿孔,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对闭孔神经反射较敏感的患者,应用局部阻滞麻醉,降低电切和电凝的功率,注意不要将电切环伸出电切镜鞘太多。膀胱内液体灌注量应保持在100~150mL,此时的膀胱处于低压状态,黏膜皱壁消失,而膀胱肌层尚未完全伸展,壁相对较厚,这样既可以彻底切除肿瘤,又能防止膀胱穿孔[3]。②对于多发肿瘤,应从小到大、从易到难逐个切除,防止先切大的肿瘤后出血影响视野而将小的肿瘤遗漏;较小的肿瘤一般基底部容易暴露,切割时应从基底部开始,可直接将电切襻置于肿瘤基底部切割;对于较大的肿瘤,因基底部不易暴露,应从肿瘤一侧开始作蚕食样逐刀切除,显露肿瘤基底部,从基底将肿瘤切除,避免过多在肿瘤表面切割而造成出血过多及视野不清而误切正常膀胱壁。③为减少膀胱肿瘤复发,一般认为肿瘤切除的深度达到浅肌层即可,达到深肌层比较彻底,肿瘤切除的范围,应包括肿瘤和距离肿瘤基底部周围1~2 cm内的正常膀胱黏膜及肌肉组织。④对于输尿管口周围的肿瘤,采用低电流电切、电凝,不能电灼输尿管口的正常黏膜,以免术后局部形成瘢痕,引起输尿管口狭窄,也不能切除太多,以免出现膀胱输尿管反流,一般认为输尿管口切除长度小于1.0cm不会引起膀胱输尿管反流。⑤为了保证视野始终清晰,每次切割时电极移动速度要放慢,确切止血后再行下一步电切操作;为防止术后出血,手术临近结束时降低膀胱灌注压力,使小的出血点、静脉出血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在不可忽视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一面旗帜,创,我认为有自创和改造两种。自创,就是自我独立创新;改造,就是推陈出新。至于阅读过程中的生疑、释疑等
海峡两岸的农业技术发展各有优势,具很强的互补性,且又极其相似.笔者认为这种农业技术的特性与晚清以前大陆特别是福建向台湾的移民有很大的关系.本文试图从传播的角度,论述
形的语义的传达过程是制作者-形-受传者,形的语义的形成有生理、心理多方面的原因。了解这些原因,就可以在设计实践中准确地传达设计的意图,避免产生歧义。
在环境纠纷的诸多解决方式中,行政调解以其独有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行的环境纠纷行政调解制度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立法不完善、程序不明确、缺乏专门的调解机
目的探讨动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在血液灌流(HP)中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05年3月~2008年3月经动脉置管行HP的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35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动脉置管组
乡镇一级政府处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最前线,它们的应急预案是否科学有效运行,对确保迅速、有效展开应急行动至关重要。调查发现,乡镇一级政府应急预案基本不"应急"。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