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念的变化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e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先导,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本文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将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对我国教育价值观念变化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教育价值 高等教育价值观念 比较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143-02
  20世纪70年代末, 出于改革开放事业特别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从学位制度的恢复、建立到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从高等教育的专业调整到扩大高校自主管理权;从高校学生贷款制度的引入到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等等,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在提供决策咨询中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
  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先导,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本文重点对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对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念变革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一 、概念的界定
  受哲学价值论的影响,教育价值问题也受到教育理论界的关注,对什么是价值、价值观、价值观念、教育价值观念持不同哲学观点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
  (一)价值
  哲学上,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认为:“价值是一种‘有效’的观念,价值是主观假定、主观满意、主观兴趣或占有情感的表现。”[2]中国哲学界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认为:“价值,是反映价值关系实质的哲学概念,就是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或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2]
  (二)教育价值观念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揭示了价值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得出教育价值观念就是教育——这一客体社会现象与人的主体需要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对于教育与自身需要关系的基本看法。它反映的不是教育本身的属性,而是这种属性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是教育的社会意义——教育对人的需要意味着什么?因此,高等教育价值观念就是教育价值观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受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一定社会对高等教育行为的取向标准不尽相同,对价值关系的不同认识和评价自然会形成多种多样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二、我国高等教育历程概述
  高等教育价值观念作为高等教育的评价尺度,从未离开过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过程,高等教育改革和实践的历程可大致折射出高等教育价值观念的嬗变过程,因此要探讨高等教育价值观念的变化,必须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历程。纵观我国高等教育60年来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1949年至70年代,曲折发展时期
  1949年到60年代中,中国的高等教育处于恢复和发展阶段,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全面学习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完全废弃了欧美的办学模式。主要表现在:教材采用苏联教材;高等学校类型、专业设置和教育管理体制仿效苏联高等学校。
  但这之后中国进入了“十年浩劫”时期,造成高等教育处于停滞甚至倒退阶段,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灾难性后果。
  (二)改革开放至80年代末,大发展、大改革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段时期高等教育的特点是: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从1978年至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由598所增加到1071所,本专科人数由85.63万增加到408.5万;二,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和办学观念上发生了转变。在办学体制上,由中央集权制转向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社会各界和公民依法积极参与办学的新局面,在办学观念上,积极借鉴国外各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经验,逐渐加大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
  (三)90年代以来,繁荣发展时期
  90年代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与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互动更为密切,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想不断涌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产生影响。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呈现的特点是:一,民主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教师和学生有权参与教育过程和教育管理。也体现在教师可以自由从事科学研究。二,科学性。科学精神日益成为现代教育观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教育管理科学化。三,人文性。人文精神日益成为现代教育观的价值方向。现代高等教育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其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价值。四,开放性。高校的产业和科研、文化等,要向社会开放,实现校园资源与社会共享,要向全球开放,吸收先进文化。
  三、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對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念转变的影响
  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主要是介绍、描述、分析国外的高等教育,因此通过比较高等教育研究,西方的一些教育思想、价值观念逐渐渗透到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将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对我国教育价值观念变化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
  (一)1949年至70年代,逐渐形成高等教育社会政治功能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念
  1949年至70年代,我国比较高等教育的研究处于萌芽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呈现出了极不协调的状况。为数极少的外国高等教育方面的文章,也都是简单的介绍或留学时的见闻,比如“谈谈苏联的高等教育”和“我所知道的苏联师范学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些做法”。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以为国家培养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建设的急需人才为目标。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以“苏联办学模式”为主的高等教育体制,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国家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这段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价值基本定位于为政治服务,高等教育的政治价值观也是当时人们的基本教育价值观念。   (二)改革开放至80年代,逐渐形成高等教育社会经济功能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念
  改革开放至80年代末,比较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先是翻译介绍外国高等教育资料,然后轉向有针对性地、比较系统性地编写外国高等教育方面的论文和著作,继而开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比较研究工作。[1]这一时期通过比较教育研究,美、英、法、西德、日、苏6 个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观不断涌入。如高等教育的生存价值观、工具价值观、实用价值观等,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中,功利主义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其代表人物:范·海斯、克拉克·科尔,主张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际工作者或专业人才,主张培养社会的公民或社会成员,即大学应该为社会发展服务,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这段时期由于受到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冲击,我国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念转变为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念,并且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了经济学、化学等应用性课程。强调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应用性,强调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培养,并确立了大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9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社会综合功能的教育价值观念
  90年代中后期,比较高等教育研究日趋成熟,国外高等教育受教育者的本体价值、生命发展开始受到重视。如:人文主义,其代表人物是纽曼、赫钦斯 ,认为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培养作为人的人而不是作为某种工具性存在的人。美国教育家罗伯特·梅纳德·赫钦斯在他的《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重新提倡对人的理性的重视、对普通教育的回归,他认为,人是理性的、道德的、精神的存在,大学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理性、道德、精神力量的最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良知,因此,展现学生的心灵的教育才是大学理念的精髓。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雅斯贝尔斯同样认为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存在价值及真实性,鼓励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强调学生的选择自由以及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一时期受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念由过去片面强调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回归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念逐渐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英国教育家E·阿什比(Erie Ashby)有一句名言:“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中国90年代以来要面临的挑战:一方面,高科技信息化、知识经济、西方教育价值观等的挑战要求大学参与经济社会的竞争,从而要求大学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在人性道德丧失、信仰危机等负面影响下,呼吁大学培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性教育,从而要求大学坚持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因此,这一时代特征决定我们选择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相统一的价值观是可行的。
  以上可见, 在经济竞争国际化、科技发展加速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价值观也将沿着以人本主义价值观统摄社会本位价值观、知识本位价值观多元并存的价值观方向发展。以价值观的多元化促进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增强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系统的适应性。
  四、结语
  以上可见,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逐步摆脱苏联模式和传统思想观念束缚,并吸收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经验的过程。从中国高等教育价值观念变化的历程不难看出: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对其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对其的影响是中国高等教育价值观念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为中国高等教育价值变化的发展提供了参照,而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价值观念提出的要求才是其变化的决定力量。
  参考文献:
  [1]洪成文,曲恒昌.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五十年回顾[J].比较教育研究,1999(5):1-6.
  [2] 胡建华,周川.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孙 瑶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情况进行分析,给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如何立足区域特色、顺应“强监管”趋势、发展信贷业务提出建议,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支持扶贫攻坚,守住风险底线,实现自身稳健发展。  关键词:贫困 国有 银行 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063-02  一、白城市地域简要情况  (一)区域概况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
摘要:单片机原理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创新要求高、专业性强的特点,对培养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工科的发展需要,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课程中引入了SPOC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SPOC使优质的教学资源与传统课程结合,对分课堂将讨论引入内化环节,两者的相互结合充分利用了线上、线下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单片机课程 SPO
摘要:高校的进一步扩招使大学生就业成为难题,90后大学生正是扩招队伍的一员,为了促进就业,他们开始进行自主创业。但是学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等使90后大学生在创业时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90后大学生创业特点、现状,并提出一定策略,以提高90后大学生创业成功几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创业教育 现状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
摘要: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成人高等教育越来越常见,但随着对我国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发现,每个区域,不论其大小,经济及社会的发展都有其特殊的经济规律,也有其特色。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也应该结合区域,做到更有针对性的发展。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区域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
摘要:法国著名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在诗歌美学观上,受到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影响,不但继承了爱伦·坡“以忧郁为美”的美学观点,还将其进一步深化为“恶之美”。通过介绍和对比这两位不同国家的诗人的作品及其美学观,发掘夏尔·波德莱尔作品中所体现的关于诗歌的“恶之美”。  关键词:爱伦·坡 波德莱尔 诗歌美学观  中图分类号:I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0—0
摘要: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动能既是对传统教师能力的继承,更是对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的超越。“校本研修”项目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学校师资力量不均衡和专业素养滞后于教育现代化整体推进等问题,探索学校内部的教师培训方案,对于培育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动能而言是较为合适的选择。在新的形势下,建立项目化的“校本研修”新模式,可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 新动能 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
摘要:白灵作为白鹿原上的奇女子,白嘉轩最疼爱的女儿,不论出生还是离去都充满着传奇色彩。她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女子,在白鹿原上她是族长白嘉轩无可奈何的女儿,是村里唯一进过学堂的女子。她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寄了一封“休书”给家里为她定好的婆家。白灵对革命的忠贞更是不容置疑,她能够在乱世中看到哪里才是真正的曙光,能够勇敢地迈向属于胜利的道路。  关键词:白灵 生死 爱情 革命  中图分类号:I207 文
摘要:教师处理教材的方式对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产生显著影响。为了贯彻中学语文课程标注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获得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理解,中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将教材选文看成教学文本与鉴赏文本、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教师文本与学生文本的有机统一体,妥善处理好各种文本之间的关系,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增强阅读教学的丰富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境界。鲁迅作品的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中学语文阅读
摘要:随着电视相亲节目的热播,大学生群体在观看的同时,他们的恋爱观也被节目中的某些思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正面引导,以减少相应节目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对构建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视相亲节目 恋爱观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151-02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组织
摘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出版专业在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人才培养上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维度:牢固树立“出版人”的“双创”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出版“双创”平台建设;注重“双创”培养与出版教育的有机融合;结合新媒体发展路径,培养当代创新出版人。  关键词:“双创” 出版 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