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优化教材 促进有效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Waken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每个学校的学情不同,因此任何一套教材都不可能完全符合每个学校的学情要求。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本校的学情以及自己的教学智慧、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调整、重组和优化,使其更加符合学生学情,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以《程序设计初步》一章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论述如何整合优化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关键词:整合教材;优化教材;有效教学
  一、 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教学在基础教育中推广已久,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学科地位低,学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纪律散漫、厌学等。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再加上课时量不足,课时时间跨度大,学生遗忘率高,更是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尤其是程序设计类的教学。一是程序设计对学生的学科基础和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能力较弱的学生容易有畏难情绪;二是,程序设计的理论知识比较多而且比较枯燥,学生比较容易失去耐心倾听教师的理论教学,同时也急于求成,容易满足于模仿别人的代码完成操作练习,因此常常会出现“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这道题会,换一道变形题又不会”“学了忘,忘了学”的低教学效率局面。
  二、 如何整合优化教材
  笔者任教学校处于城乡接合部的地理位置,生源质量较差,学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小学阶段甚至没有学习过信息技术更别说接触过程序设计。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真专研教材,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多番探索实践,发现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整合优化教材(以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2013年审定通过)初中第二册第二章《程序设计初步》一章为例),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从知识点的横向、纵向联系出发,调整教材顺序,整合教材内容
  不同章节间的知识点之间或者本章节前后、新旧知识之间都有其内在的、紧密的联系。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重新建构整合,使其更加符合本校学情特点,帮助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以“赋值语句”知识点为例。按照教材原来的知识呈现顺序,学生已经在第一节《程序与程序设计》、第二节《程序中的对象》中涉及赋值语句的使用,但对赋值语句的作用、书写格式却没有深入了解,只是停留在模仿使用上,直到第三节《程序的基本要素》才开始详细学习赋值语句的使用方法、书写格式等。笔者的做法是将第三节的赋值语句的详细学习调整至第二节课上。如果说第一节课是初步体验的模仿运用,那么第二节课就应该是在前面的体验基础上理解赋值语句的意义和书写格式,放在第三节才开始学习就有点不利于学生掌握了。
  通过前面的赋值语句以及相应实操例子的学习,学生已经深刻地知道了赋值语句的其中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通过改变对象的属性值来实现程序运行结果的输出;而显示程序运行结果的途径不止一种,使用窗体的打印方法(print方法)也可以实现运行结果的输出,因此,为了方便学生对比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笔者等学生熟练掌握利用赋值语句输出程序运行结果后,才展开print方法的教学(按照教材原顺序是在第二节就要学习该知识点的,调整后是在第九节课开始才开始学习该内容)。
  实践证明,经调整后,学生对新旧知识间的前因后果、承上启下、相辅相成的脉络关系更为清晰,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規律,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结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就更为牢固。
  (二) 以知识为基点,以活动为主线,优化教材内容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实操能力。事实上,新教材改革后,课程对学生编写代码的实操能力、对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从生活角度来说,学生不仅要理解,更要会运用;从考试角度来说,学生不仅会做选择题,更要会做操作题。
  以“程序的基本要素”一节为例,由于该章节的内容相对来说理论性较强,很多同行,可能会按照教材上对知识点的陈述,纯理论的直接灌输式地向学生讲授,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是一则感觉枯燥,学习兴趣不大,不愿认真听;二则,学生听完后虽能听明白,但印象不深刻,下一节课再用时往往又不记得了;三则,灌输式的被动学习,应付选择题还可以,真正编写代码时却不知道怎么用了。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做中学”的理念就在于“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这种理念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验证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之前单纯按照教科书进行教学的做法,要贯彻“从做中学”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信息技术知识融入到实际有意义的活动中来,使学生先有体验而后才有知识的理解和规律的归纳总结,变被动学习知识为主动建构。
  为此笔者的做法是:以知识为基点,以各种“计算器”的程序设计活动为主线贯穿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先有体验,后有理解,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知识的本质和运用方法,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首先设计一个“简易加法计算器”(见图1)让学生分别测试几组不同的数据(如图2),观察程序运行效果,从而归纳出Integer的取值范围。
  然后,再让学生将代码中的integer修改为long,然后再重新测试前面测试时会提示“溢出”的第二和第四组数,从而得出long与integer的区别。通过抛出问题“如何正确计算小数的加法运算值呢?”从而引出singel和double的运用。然后让学生尝试在text1中输入“中”字,观察程序运行效果,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弹出‘类型不匹配’对话框”,“‘中’字属于什么类型的数据”,从而引出其他数据类型的学习。   最后,通过让学生分别修改“简易加法计算器”为“除法运算器”“整除运算器”“求余运算器”,输入不同的测试数据,观察比较程序的计算结果,从而思考归纳出“/、\\、mod”运算符的意义。紧接着,再让学生尝试将“简易加法计算器”修改为“圆的面积计算器”,学生通过思考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pi*r^2)的书写从而掌握算术表达式与数学表达式间的转换规律。
  实践证明,这种通过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观察、提问、假设、验证的探究式教学比起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更能让学生在“做”中明白“我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些知识”,“怎么运用这些知识”。
  (三) 以知识为基点,以趣味性和生活性为原则,优化教材案例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采用计算机领域的学科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原教材上的很多案例虽然也是以知识为基点,通过案例的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点,但笔者认为教材原有的案例比较枯燥,不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笔者学校八年级的学生学习基础一般,抽象思维能力也比较弱、大部分学生对VB虽有好奇心,想学但容易有畏难情绪,小部分学生极其被动学习,畏难情绪比较明显。为此,笔者的做法是,以趣味性和生活性为原则,优化教材案例,将知识点的学习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提升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开展赋值语句和print语句的教学时,我选取“简易QQ登录系统界面”(见图3)为例,让学生设计程序:在文本框中输入用户名,单击“登录”按钮,在标签或窗体上显示“欢迎XX登录系统”。学生对QQ的使用是再熟悉不过了,学生一听说要设计QQ登录界面就立马表现出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兴奋感,当他完成了程序设计并测试成功时也表现出了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另外,案例的优化还要根据课程的需要,尽可能做到循序渐进,前后呼应。例如,前面所学的“简易QQ登录界面”,学生只是知道了点击登录按钮后如何显示用户名信息,但并不知道如何匹配验证用户所输入的密码和用户名是否正确,因此,在学习IF条件语句时,我会让学生继续完善QQ的登录界面,使其实现用户输入正确密码和用户名时才显示“欢迎登录”信息,输入错误用户名或密码时则显示“用户名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信息。
  经此优化后的案例,既做到了贯穿知识、循序渐进,前后呼应,又做到了有趣、直观、贴近生活,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消除了他们对程序设计的陌生感,让他们感觉到程序设计离生活很近,从而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机领域的学科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三、 结束语
  教材的整合优化要以学情为前提,以课堂为主阵地,要重视学生的认知过程、注重情景创设、注重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调整、重组、优化、丰富等手段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我们要活用教材而不是死教教材!
  参考文献:
  [1]韦钰.《十年“做中学”为了说明什么》——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改革之路.中国科学技術出版社,2012.
  [2]钟毅.豆丁网学术论文.教材整合如何有效.
  作者简介:孔园花,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金华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错误,错误是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真实反映,能准确暴露学生知识的缺漏,也能从某种程度上暴露教师教学的“空隙”。教师若能及时加以诊断,反思教学,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就能让错误成为一种教学资源,牵动问题变“废”为“宝”,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关键词:寻错;对策;砂砾;珍珠     例如,人教版一下课程,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
摘要:“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是苏轼一生坎坷历程的真实写照。透入苏轼的字,苏轼的词,苏轼的情,我们仿佛能看见他那跌宕坎坷但乐观旷达的一生,更让人明明白白地体会到苏轼虽宦海沉浮,却初心不改的超凡脱俗之气;领悟到他那赤壁怀古的万丈豪情;感受到他那面对萧瑟风雨的淡定……  关键词:跌宕坎坷;旷达乐观;精神自由  “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
摘 要:前置作业设计目的是在数学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对新知识、新问题进行尝试性自主解决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前置性延伸,同时也是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收获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是前置性作业的主要目的。前置性作业既可以起到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提炼还可以起到对未知知识的渴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获取感和满足感,让学生对获取知识充满了信心。  关键词:前置作业;主动性;教
摘 要:“七步八问”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效教学模式,本文以《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一课为例,简述“七步八问”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并简要分析该模式在历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课改;“七步八问”;课堂教学模式;初中历史     “七步八问”课堂教学模式指的是课堂流程“七步骤”及课后反思“八自问”,是我校数学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本校的实际
摘要:小学美术課堂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吸引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学习兴趣,反而会造成厌学情绪。而游戏化教学理念是与小学生爱玩的天性相符合的,通过开展小学生所喜欢的内容、丰富的游戏活动,营造一个愉悦的美术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享受美术课学习的乐趣。本文以杭州培知学校四年级美术课为例,将游戏教学法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相融合,探讨小学美
摘 要:  语文是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语文教学中捕捉契机,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相关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内容的能力,既遵循了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又能真正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来。多媒体的运用,为母语教学“锦上添花”,走好情境创设之路,抓实点石成金之路,铺好创新发展之路,在细节中充实母语教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推行,课程评价也随之改革。研究课程评价,特别是中考卷分析,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以2019年长沙市中考历史试题为例,从题型特点和试题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新课改下,教师如何结合中考试卷的特点来推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中考;历史试题;学科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命题改革也成了新课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现在的历史中考,不仅考查学生基础历史知
摘 要: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已成为當前我国学生教育关注的重点,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在心健课中更好地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进行渗透,帮助中学生培养核心品质,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一套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身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回归,强调课堂环境的对构建学生整个认知系统的关键意义,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具身认知教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 
摘 要: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证明了我们所处的环境的重要性。学生一旦置身于积极向上的充满活力的班级集体的文化氛围之中,他们的思想及行为势必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班集体与学生必将获得共同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细节教育;尝试     最初,我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有教育理想的人。上师范时,学习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我觉得自己应该选择了一
摘要: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以构建学习、探究环境为诉求,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为前提,以情境探究为路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人文情怀。  关键词:问题驱动;深度学习;历史教学  教育本质上是一个人感染、激发、引导另外一个人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从而在对自己和世界的发现中遇到最好的自己。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文本挖掘,提出有创新性的激发性的问题从而触动学生久已干涸的心灵,让学习真实发生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