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下高职药学类专业跨学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研究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对支撑医药健康产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高高职药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重中之重。本文阐述了“健康中国”战略下高职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及高职药学类专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跨学科协同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运行机制设计,以期为药学类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职;药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0-0083-0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导文件,造就了我国医药健康产业后续发展的重大机遇,在这一背景下,人才是首要资源,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主力军之一就是高职药学类专业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对于我国药学类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涉及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配备等方面的调整,需要高校在理念和模式方面积极应变,才能适应高职药学类专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本文针对以上情形与需求,阐述了“健康中国”战略下高职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及高职药学类专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基于就业导向的跨学科协同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视角,为解决药学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困境探寻出路。
  一、“健康中国”战略下高职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发展速度加快,专业布局明朗
  鉴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高职药学类专业目录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自上而下的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寻求创新,从而有机地将教育链、人才链同产业链、创新链衔接[2],为建设“健康中国”积累人才支撑和技术技能,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培优提供保障。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样化、全方位发展
  随着市场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培养跨学科复合型药学人才成为当今医药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为适应就业市场需求,高职药学类专业在不断探索与医药行业协同创新的新模式。调研发现,国内高职药学类专业探索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共性是需要对学生展开跨学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以现代学徒制为例,该模式是产与教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双主体育人,来开展共同培养、共同管理评价、共同搭建平台等教学活动,以期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的良性局面,推动创新创业链和产业链有效融合。
  二、机遇与挑战
  (一)“健康中国”战略下药学人才的缺口,是高职药学类跨学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切入点
  鉴于“健康中国”战略的人才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等文件;而医药卫生主管部门,通过出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4+7”带量集中采购等新政策,持续规范和促进医药产业发展[3]。
  在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行业企业的巨大需求下,跨学科复合型药学人才的缺口是高职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契机。实际上,高职药学类专业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这与企业“招工难”甚至“用工荒”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排除极少数主观因素后发现,高职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不适应企业的需求是最大的原因之一。在国家政策变动、行业企业需求细化的状况下,院校按照原来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导致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工作推进困难、课程建设滞后、师资队伍匮乏等教育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与创新创业链和产业链不能有效融合。
  (二)部分院校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僵化是目前人才培养的痛点
  在面临机遇时,各高职药学类专业加速教育改革,在开展人才培养运行机制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整合校、企和社会的综合资源,根据人才的需求建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以期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复合型药学人才。但部分院校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僵化、行业企业积极性较差等原因,导致人才培养推进相对困难。大多数人才培养机制由学校积极主导但企业并不热络,这也是我国相当多高职药学类专业面临的困境,同时也影响了高职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打破这一困境,还需借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有效构建。
  三、“健康中国”战略下高职药学类专业跨学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运行机制设计
  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药学类跨学科协同创新现代学徒制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运行机制(见图1),在一定程度上能打破僵局,為中国特色高职院校的建设提供参考。“四位一体”是指政府、企业和学校、行业协会四方积极发挥其影响力,协同创新、实时联动。“四位一体”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内容包括政府对企业的引导机制;政府对学校的调控机制;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激励保障机制、学生约束机制、协同育人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行业协会第三方的指导评价机制。只有从政策、平台、供需各方面积极联动,才能真正为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和发展空间。
  (一)政府建立引导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
  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必定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整体规划、统筹部署,才能有序开展。近年来,我国通过出台不同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尝试选择不同类型的主体参与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面对企业,政府部门要引入引导、激励机制,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特别是鼓励产教融合型企业将参与现代学徒制作为员工招聘和岗位配置的重要依据,并与薪酬待遇和职务晋升挂钩。从省级政府层面来看,应积极统筹、协调资源、搭建平台,逐步推进该项工作。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4]。政府明确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切实保障绩效成果,才能激发企业同高职院校持续合作的动力。   (二)政府实施调控机制,推动学校行动力
  政府部门应对高职院校运用调控机制,如在高职院校申报项目中要求达到产教研融合等指标,或根据参与专业数量等给予资金和政策倾斜等;推动高职院校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企业合作开发标准有机融合,拟定高水平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标准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在进行充分岗位调研的基础上,开发模块化课程、打造结构化团队、实施项目化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以现代学徒制为例,可以试点专业建设为导向,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校内外实训条件。除满足正常教学外,还应面向校内学生和企业职工开展培训。
  (三)校企协商制订风险机制,促进校企共担当
  以现代学徒制为例,高职院校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施主体。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大量业务,对内包括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站点建设、考核等,对外包括与用人单位、政府机关的对接,高职院校应成立专门二级部门落实改革举措,避免挂靠多个部门,造成权责不分。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对现代学徒制试点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企业积极参与,将学徒制和员工招聘与配置、继续教育、薪酬福利、劳动关系管理挂钩,才能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直接而有效的影响,学生选择现代学徒制模式时才有积极性。
  因此,职业院校要积极对接企业,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课程标准开发、员工培训、信息反馈、标准更新全过程。企业通过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可以提高选人用人效率,招聘到合格人才,提升员工技术水平。
  1. 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为改善“校热企冷”的现象,需要校企共建激励保障机制,为学校和企业长期合作、稳定发展、共同获益搭建有利桥梁。对外,在激励保障机制中可以对学校和企业所需的环境、人员、资金和法律政策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在维护企业核心利益的同时,共同协商校企双方的激励保障机制,包含短期和长期的有效激励保障机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对内,可通过新型激励保障机制来促进高职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情感激励机制是实现德育的最佳途径;榜样激励机制是积极思想衍生的最大摇篮;兴趣激励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强动力。
  2. 形成学生约束机制
  在激励保障机制运行的同时,还需要匹配相应的约束机制对学生进行约束。学生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跨学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5],在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学校和企业,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形成约束机制,让學生能够很好地适应机制,让学生从原来的“敬畏”学习转变成“快乐”学习,达到产教融合的目的。
  3. 重构协同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让企业作为重要的育人主体,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必须要让学校和企业通过协同共商、协同共育、协同共享、协同共赢,实现共同享受利益、共同承担风险。协同育人机制主要包含两大方面,利益协同育人机制与风险共担协同育人机制。为了促进职业学校和企业的深入结合,双方必须将资源放在一起,进行深度的整合和利用,以实现资源共享。该模式必须应用利益共享机制,才能保证二者作为一个共同体,一起为学生服务。合作的风险共担机制是为了避免出现只有一方受损的情况,以保证和促进产教融合的发展。
  4. 开展评价监督机制
  高职药学类专业跨学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若想长期发展下去,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监督机制。在评价监督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的常见问题有评价目标是否明确、评价主体是否单一、评价对象是否片面、评价方式是否简单、评价指标是否模糊、评价反馈是否缺失等问题,结合多元化评价、多主体评价、全方位评价内容,构建评价机构、评价标准、开展评价、反馈评价等,形成切实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
  (四)行业协会搭建指导评价机制
  行业协会是推进高职药学类专业跨学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助力,在产教融合中起到了重要指导和评价作用。政府作为第一方,校企作为第二方,加入行业协会这一第三方评价机构,不仅能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从行业标准角度得到有力指导,而且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更为客观的评价。
  四、结语
  在健康中国战略下,需要不断创新高职药学类专业跨学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满足医药行业需求的复合型药学人才。本文以现代学徒制为例,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高职药学类跨学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可以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供参考,为发挥高职药学类院校的优势及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提供借鉴,为医药卫生行业输送稳定、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叶梓. 价值区段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分工体系探讨[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 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 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9.
  [2] 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N]. 中国人口报,2018-12-12(03).
  [3] 胡巍. 新工科引领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国药科大学教学实践的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3):89-91.
  [4] 顾志祥.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改革的成效、反思与展望[J]. 教育与职业,2020(01):40-44.
  [5] 周红菊.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研究[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4(18):215-216.
  (责任编辑:胡甜甜)
其他文献
烟草工业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青年技能人才队伍的驱动.在此情形下,探索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从技能人才理论概念及其培养的重要性出发,讨论了烟草工业企业青年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现状与困境,提出具体的实践思路,从而为烟草工业企业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摘 要: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后备军,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社会实践能力,唯有这样才能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外界环境影响,实践机会较少。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当尽量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创造更多顶岗实习的机会,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近年来,我国高素质人才的数量飞速增长,造成了就业岗位竞争压力过大的局面。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发挥自身就业
社会发展迈入新时期,医院作为面向公众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机构,在人事实际管理工作中,应结合单位运作的内部改革需求与社会公众差异化的医疗保障诉求,优化人力资源整体配置体系,在创新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人力资源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转变人事管理理念、完善绩效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管理工作制度等方式,为医院在复杂竞争环境中的长效、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文章主要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在城市发展规划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科学的措施办法,希望为我国城市发展建设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摘 要:在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下,尤其是疫情发生后,在线授课等新授课形式的出现,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多模态培训模式和可持续跟踪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并付诸实践。同时,加强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和育人能力,实现大学英語教师自身的育人、学科、教学、科研、信息五方面能
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建筑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既提高了建筑工程成本,也大大增加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难度.目前,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成本,那么就无法保证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导致建筑工程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下降,竞争压力逐渐上升.为了避免这些不利因素对建筑工程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就必须要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工作.动态成本管理和成本优化控制是建筑工程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动态成本管理模式能在工程期内优化成本控制,实现企业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摘 要: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利用AHP-GRAM评价模型,结合专家调查法,确定了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管理风险的五个维度,并获得相应的权重。制定三个不同侧重点的高层次人才管理方案,形成判断矩阵,利用模型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各方案与风险项的关联度并进行排序。经过模拟评价提出了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管理建议,在制定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管理方案时,应注意规避人才引进风险和人才的流动风险,控制好人才的培训提升
摘 要:部分高职院校现有德育资源建设缺乏系统性,德育工作组织运行的有效性也缺乏长效机制。随着我国对职业素养培养理念及教育技术手段的迭代发展,深度挖掘校本德育资源、系统化进行校本德育体系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德育特色、推动学生自主德育、提升德育工作实效的路径。本文从高职院校德育育人角度出发,提出了高职院校校本德育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从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提出了挖掘校本德育资源的基本内容,对高职院校校本德育资
改变管理低效问题的重要手段就是引入精细化的管理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彻底打破传统粗放性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认识细节的价值,对管理过程进行恰当分工与全面统筹,消除主观思想对管理活动的影响,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考虑班级的特征,之后再脚踏实地在落实细节的过程中获得理想的管理效果.小学班主任要认清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与实施要点,利用细腻处理的方法,对各个管理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寻求精益求精的方法,引领班级和学生内涵式发展.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下,“汉语热”“留学中国”“中文+职业教育”快速升温,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与日俱增。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鲜明高职特点的留学生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新时代国际化教育的紧迫任务和重要使命。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留学生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困境,并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梳理总结了该院五位一体书证融通的留学生“汉语+”培养模式在探索性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以期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高质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