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景更美

来源 :第二课堂(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n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的景物,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特点。比如水,有时汹涌澎湃,有时水平如镜,有时流水潺潺,有时水波粼粼……那么,怎样写出景物的特点呢?关键是要进行细致的观察。
  传说宋代画家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冒着似火的骄阳,全神贯注地看着一片竹子,脸晒得通红,衣服被汗水湿透,但他好像是毫无知觉一样。不知何时乌云盖住了山头,随后狂风大作,文与可撩起袍襟,迎着咆哮的狂风,攀登到山顶,继续观察狂风吹乱的竹林。突然一声雷鸣,顷刻间大雨如注,竹叶子上晶莹的水珠又吸引了他。他不顾雨急路滑,向竹林跑去,心神完全融入了竹的海洋。由于文与可彻底地了解了竹子,因而才能画出最出众、最富有特点的竹子。
  那么。我们在观察景物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观察景物变化的全过程
  
  从开始到最后,凡有变化的都要细致观察。比如植物,它的发芽、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果细致观察了全过程,就容易抓住它的特征进行描述。
  
  抓住景物的颜色和姿态
  
  自然界的颜色是七彩的,自然界的万物是各具形态的。我们在观察时,要善于抓住景物的颜色和姿态。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观察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一天,人的五官相互争吵起来。眼睛瞪得圆圆的,说:“没有我,你们什么也看不见!”耳朵不服气地说:“少了我,你们啥也听不见!”鼻子哼了一声:“要是没了我,你们能闻见花的芳香?”舌头伸得长长地说:“嘻!如果不是我,你们能尝到美味佳肴?”身体听后发起抖来。眼睛好奇地问:“你怎么啦?”身体说:“听你们这样争吵,我浑身冷飕飕的,不知你们想过没有,要是我们互不相让,各自离散,那我们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这个寓言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当人们观察景或物时,需要多种器官的配合。借助五官,往往能更好地描绘出景物的特点。
  世界上的景和物是丰富多彩的,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将它们都写进文章里,那样的文章肯定是繁杂冗长,不知所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这样笔力集中,便于写得细腻,写得丰满。围绕中心,写物写景,不是说和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就写,和中心思想关系间接的就不写。对于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景或物要重点写,和中心思想关系间接的也要写,只是笔墨轻一点罢了。当然,对于那些和中心思想毫无关系的景或物,应当一律舍弃。
  为了使描绘的景物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我们还可以采用多种表现手段来丰富描写,从而增添文章的情趣。常见的表现手段主要有:
  
  一、用比喻、拟人等状物绘景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过:“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确实是这样,只有通过比喻,才能把复杂的东西说具体,把抽象的东西写得形象。比如作者把稻穗的颜色比作“黄金般”,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丰收的景象。不过话要说回来,比喻也要创新。如果总把某种景物的比喻固定化,那是不会增添文章的情趣的。有个伟人说过:第一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才。
  拟人,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生物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往往能使语言更加富有魅力。例如“原野上的青草,换上青翠的衣服”,作者这样一比拟,就把春去夏来的意思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把春天人格化为“春天是个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春天是个慈祥的守护神”、“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等,这样状物写景,文章就更富有感染力。
  
  二、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状物绘景
  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
  “动”与“静”是一对冤家。一见面总爱吵个没完。一次,“静”对“动”说:“你怎么老跟着我?让我独自呆一会不行吗?”“动”回答:“那怎么行!没有我,人家怎么能认出你来?”“静”不服气地说:“你举例说说。”“古人笔下有这么两句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如果不写‘蝉噪’、‘鸟鸣’的动态,怎么能知道‘林静’、‘山更幽’呢?还有……”“得了,得了!这么说,我俩是形影不离呀!”“对,互相依存,共同体现。”
  这个故事说明: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这是状物绘景中的高招,能使文蕈情趣盎然。
  
  三、运用传说等状物绘景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插入一些趣事逸闻、神话传说、典故名言、文史资料、民俗谚语,使景和物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趣味横生。
  
  (编辑 白 鸟)
其他文献
运用教育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分析:企业职工教育经济效益计量的可行性和特殊性,企业职工教育投入与产出的计量指标,企业职工教育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音乐也愈来愈融入人们的生活,但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差,对音乐虽有兴趣,但层次偏低,对丰富多彩的音乐往往美丑难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高中音乐教师要摆脱升学压力的束缚,为学生营造鉴赏美的氛围,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鉴赏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数,如太阳的半径、光的速度等,这些较大的数读、写均不方便,为此,我们将这些较大的数以科学记数法表示,这样读、写起来就方便多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