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舞剧发展历程刍议 □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中国第一部民族舞剧《宝莲灯》开始,将中国民族舞剧的发展历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了历时性的描述,对中国民族舞剧的“洋为中用”到“自主创新发展”“百花齐放”的发展经历进行了实证性的论述。本文基本厘清了中国民族舞剧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对每个时期的舞剧作品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客观评价。
  关键词:中国民族舞剧;发展历程;《宝莲灯》;《永不消逝的电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舞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民族舞剧的探索发展
  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舞剧民族化之路的初步探索时期,是中國民族舞剧探索、形成的开端。《宝莲灯》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第一部舞剧,作品借鉴了西方芭蕾舞剧的编创经验,将西方芭蕾与中国的传统舞蹈相融合,创作出了芭蕾民族化道路上的实验性的作品。舞剧《宝莲灯》也创造了中国舞剧的多个第一:新中国的第一部民族舞剧,第一个登上人民大会堂舞台演出的舞剧,第一个拍成了彩色电影故事片的舞剧作品……这在中国舞蹈事业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我国舞剧事业的良好开始。
  20世纪60年代,是中国民族舞剧继续探索发展的时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诞生,是芭蕾舞剧艺术在中国开出的最灿烂的花朵。舞剧《红色娘子军》于1964年由中央芭蕾舞团创作演出,是一部以中国革命为背景题材的作品。作品以芭蕾舞这种舞蹈形式表现中国革命精神,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在创作思路上进行了新的探索,用艺术化的舞蹈动作塑造了“娘子军”英姿飒爽的艺术形象。舞剧中的歌、舞表演形式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贯穿舞剧的全过程。
  红色娘子军》的创作有编导的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创作风格,同时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符合中国人自己的审美特点,是中国民族舞剧创作、探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经典之作。《红色娘子军》演出4000多场,是舞剧演出场次最多的作品。舞剧《红色娘子军》同时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作。毛主席曾这样评价《红色娘子军》:“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
  20世纪70年代,舞剧《丝路花雨》于1979年由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并演出。舞剧《丝路花雨》作为将敦煌壁画艺术再现的经典作品,标志着中国古典舞流派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民族舞剧的转折。《丝路花雨》是在“文化大革命”后,解放思想、推陈出新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作品,以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英娘和父亲对波斯人的大义大爱,体现了中外的深厚友谊。作品题材的选择体现了民族性、本土性特点,作品表现内容深刻,具有时代印记与意义。这部舞剧的演出,轰动北京,震撼全国。《丝路花雨》在舞蹈音乐、舞台背景、服装道具、化妆等诸方面都有所创新,在中国民族舞剧发展的历史上,其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大胆创新的精神具有时代价值。
  二、中国民族舞剧的改革创新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中国民族舞剧获得了新的发展。当时全国舞蹈比赛出现了一大批引人注目的舞蹈作品:刀美兰的《水》,通过水来表现家乡的美丽,跳出了少女的真切之情;杨丽萍的《雀之灵》,用人的肢体语言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孔雀的形象,展现了舞者飘逸优美的舞姿;马跃的《奔腾》,表现草原牧民策马奔腾的情形,同时寓意着我们的祖国像奔腾的骏马一样腾飞,激励着很多人。如果说80年代的这些舞蹈作品,是压抑很久的舞蹈家的创作激情的喷发,那么舞蹈作品《再见吧妈妈》就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将党性、军性、人性进行融合的经典当代题材作品。这是中国舞蹈界最充满激情的时代,作品从人性的角度去挖掘母亲与孩子的感情,表现了母子之间生死离别的生动场景。作品用舞蹈的表达方式把人物英雄的人性深刻地表现出来,在1980年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中,在编导、表演、音乐方面均获得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民族舞剧发展的又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一时期的舞蹈创作特点是,舞蹈作品内涵的深度挖掘、思想深度的提高、舞蹈编舞手段的多种手法的运用。以经典民族舞剧作品《阿诗玛》为例,该作品由云南省歌舞团于1992年创作演出。作品以阿诗玛、阿黑、阿支三人之间的爱情为主线,运用传统的写意手法,通过意象来表达感情。《阿诗玛》将舞蹈语言与作品内涵融于一体,探索出中国民族舞剧民族化的新道路。作品体现现实性、时代性,追求舞蹈语言的多义性。“舞剧《阿诗玛》充满云南少数民族的歌舞特色,打破了我国舞剧创作长期受西方芭蕾影响而形成的模式,用诗化的舞蹈语言和舞剧结构来挖掘深刻的思想意义,探索民族舞剧的创新之路,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点。”
  三、中国民族舞剧的百花齐放
  21世纪至今,是中国舞蹈史上具有包容性、多元探索的新时代。一是民族舞剧继续繁荣;二是很多经典的作品被复排,例如《丝路花雨》《铜雀伎》等等;三是地方专业文艺团体相继推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例如《大梦敦煌》等作品;四是作品进行了审美艺术特征的探索,例如王玫的《雷和雨》独具形式美和抽象特点;五是出现了实景演出的作品,例如《丽江印象》《千古情》系列作品等,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六是出现了跨界舞蹈创作,例如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七是产生了很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例如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八是影视改编为舞蹈,例如《霸王别姬》《红河谷》等等;九是电视选秀类的舞蹈节目出现,如《舞林大会》。
  当前的新时代正是中国民族舞剧绽放的时期,为中国舞蹈发展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为艺术创作、表演、作品呈现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2018年由上海歌舞团创作演出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作品由韩真、周莉亚编导,朱洁净、王佳俊为男女主演,内容以解放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发报员李白与共产党员兰芬假扮夫妻,开展工作,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顽强斗争并产生爱情的故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舞剧题材已更趋多样,很多编者、观众对红色题材舞剧抱有一定的刻板印象,此类作品往往也比较难以跳出这个模式。而《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上海新推出的一部力作,呼应了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文化品格,做到了与时俱进,让观众耳目一新。这是传统红色题材作品的脱胎换骨,是中国红色题材舞剧的一次蜕变,更是中国舞剧的一次飞跃。
  中国舞蹈70多年的岁月,伴随着新中国70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们的民族舞剧虽然经历了各种坎坷,但是依然一路高歌、一路阳光地向前奔跑。
  四、结 语
  中国舞蹈事业经历了70多年的风雨历程,有自己的印记与历史沉淀,在坎坷的经历里有很多历史性的瞬间。从中国民族舞剧在探索发展时期的“洋为中用”,到改革开放时期的锐意创新,再到21世纪中国舞蹈事业的百花齐放,中国民族舞剧在继承与现代性转型中不断重构,在波澜壮阔的世界格局和中西方文化的冲锋、交流、融合互动中走出了一条中国舞蹈之路。
  (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立项编号:135309404)、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JSKYB202012)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谢晨彤.论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创作特征及艺术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 韩璐.浅析中国民族舞剧典范《丝路花雨》的诞生、发展及创新[J].散文百家,2019(09):100.
  [3] 沈培艺,朱运祯.那些向经典舞剧致敬的日子[J].舞蹈,2019(05):50-58.
  [4] 欧建平.西方芭蕾在中国——洋为中用70年[J].艺术评论,2019(11):7-21.
  [5] 冯双白.走创新发展道路,攀舞剧艺术高峰——40年来中国舞剧创作一瞥[J].舞蹈,2020(06):5-7.
  [6] 秦萍.大型民族舞剧《阿诗玛》[J].舞蹈,2008(07):38-39.
  [7] 李娜.《永不消逝的电波》:新时代中国红色题材舞剧的当代活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04):26-31.
  [8] 周丹.云南民族舞剧《阿诗玛》创作探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6.
  [9] 邓小娟,关樱丽.舞剧《丝路花雨》的剧本构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01):102-106.
其他文献
患者男,24岁,因反复呕吐咖啡色液体1d就诊。患者于1d前暴饮暴食并饮酒后出现上腹部不适,伴恶心,
随着ERCP操作技巧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配件的成功开发和应用,在ERCP基础上开展的介入治疗已成为胆胰疾病内镜下微创治疗的主要手段,而选择性胆管插管成功与否是ERCP介入治疗的先决条件伸。常规方法(导管或切开刀载导丝)对那些插管困难的乳头进行选择性胆管插管常
摘 要:歌仔戏发源于闽南,形成于台湾,流行于整个闽南文化圈。歌仔戏的形成,离不开两条重要的线索,一是歌仔戏诞生的历史环境,二是歌仔戏的核心即戏曲音乐的准备。本文紧紧围绕这两条线索,探究奠定歌仔戏悲情性剧种风格的戏曲环境的形成,以及悲情性戏曲音乐的形成。  关键词:歌仔戏;悲情性;剧种风格;戏曲音乐  一、歌仔戏诞生的历史环境  (一)动荡的社会形势  据史料记载,歌仔戏诞生于20世纪之初的日据时期
期刊
对无症状人群进行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以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被认为是发现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最佳方法。现就近年来在我院进行体检者的结肠镜检查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早期胃癌(earlygastriccancer,EGC)定义为垂直方向的浸润不超过黏膜下层而无论有无转移的胃癌…。在日本,早期胃癌占所有胃癌患者的比例高达40%一60%,然而在我国及欧美还不足15%”0。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无论部位、大小及基因类型,EGC是可以治愈的疾病,早期切除病变部位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然而,进展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10%一20%”’。
患者男,44岁,因上消化道出血收治入院。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腹胀,当时未了诊治,1d前解黑便1次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胆胰疾病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3年7月间完成ERCP诊治的患者10955例,其中男6186例,女4769例,平均年龄(65.57±14.44)岁。总结并分析ERCP诊治病种、发病年龄、年度数量、麻醉方式及插管成功率等指标。结果10955例患者中,诊断性ERCP167例,治疗性ERCP10788例。2002年至2012年ERCP手
结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7%~29%的结直肠肿瘤患者在明确诊断时已并发肠梗阻而需急诊手术。为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增加一期手术切除的可行性,术中灌洗、术中减压、结肠支架置入等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外关于左半结肠梗阻治疗的研究已不少,预行结肠支架置入,后行一期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已逐渐成为医者共识,然而右半结肠梗阻行支架治疗者尚不多。现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来因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EVL)及组织胶栓塞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2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EVL和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栓塞术治疗及随访情况,对治疗效果及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急诊止血成功率为100.0%(145/145),早期再出血率为1.8%(8/452),早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226/452),并发症发生率为12.4%(5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伴体质量减轻患者的临床特征、生活质量及其精神心理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调查设计,选取2012年6月至9月广东地区3家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1341例FD患者,将资料齐全的1057例患者按体质量下降百分比分成A组(≥5%)和B组(〈5%),比较2组消化不良指数症状评分(NDI.症状评分)、食欲情况、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