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乱反正的一缕暖风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game12093272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1977年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听了武汉大学代表查全性的发言,决定恢复高考。这不仅改变了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高校招生不考试的做法,更在实质上打破了出身的限制,使千万百姓切实感受到拨乱反正的力度和温度。
  刚刚过去的十年,冤案堆积如山,无数人因家庭出身不好而备受打击。“血统论”或明或暗地出现,以出身为标准划等级、定贵贱,造成公道失落、社会割裂、民族自残,公平竞争变得遥不可及,“知识改变命运”成了一句空话——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
  由于1977年的高校招生被推迟到年底才进行,因而1978年实际上先后有两级学生入学。3月是77级,被称为“春季班”;8月是78级,被称为“秋季班”。甘肃农业大学春季班新生入学不久,省委书记去学校视察。我妹妹同班有个三十几岁的农村同学激动得泣不成声,事后竟舍不得洗被书记握过的手。这个故事现在看起来非常荒诞,其实真正荒诞的是刚刚过去的时代。对于这位出身富农家庭的同学来说,如果不是恢复高考,此生肯定与大学无缘。他还说,在生产队当社员时,别说省委书记,就是县委书记来,都要把地、富子女赶到一边去……
  二
  我从小生活在中学校园,看高考比别人多了一个角度。1965年夏天,从7月底开始,酒泉中学传达室每天上午都围着一些不久前参加高考的学生,他们无比热切又忐忑不安地期待着邮递员的到来。自行车铃声一响,嘈嘈切切立刻消失,人们屏住呼吸,接过一份份信件,然后爆发出阵阵欢呼。被喊到名字的同学,从此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
  有个叫王天喜的农家学子,拿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直接从传达室跑到绿荫深处我们家,给时任校长的父亲报喜。由于跑得太急,他的眼眶都被树枝划破了。父亲踮起脚给他擦红药水的情景,我记忆犹新。父亲当时说,来年将有不止一个王天喜走出他的学校。他认为下一拨学生(66级,即以后的“老高三”)是他教过最优秀的一届。父亲亲自兼任66级一个班的班主任,以点带面,在全校推进抵制空头政治、强化智育的改革,使得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他所带的班出现了一批好苗子。
  1966年春天,父亲在甘肃省委党校学习时,仍心系学生的备考:谁是文科尖子可以报考哪个学校,谁擅长理科怎么选学校、专业把握更大,谁文理双全有更多选择,谁虽然落了些课但全力冲刺还有希望,谁被引入极左误区、功课欠账太多,今年的“高考列车”怕是难以挤上去……
  曾任吐哈油田哈密基地建设指挥部副指挥的范天敏回忆:“1966年初夏,我们读完高中课程,正埋头复习,准备迎接高考,教室墙上已经张贴了一些大学的招生简章,发出令人神往的召唤。与此同时,报纸电台却整天批这批那,发散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空气。终于,‘五一六通知’从天而降,‘文革’开始,陈校长被打倒,高考废止。我同大家一样,不得不又在校滞留两年,成为中国历史上人数最多的、被‘八年制’的中学生。到1978年再跨进大学门槛,时间整整划过去12年。12年哪!等于叫我们在社会上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又上了一遍……”
  人生有几个12年经得起如此这般“划过去”?更何况,这是一个人一辈子至关重要的12年!
  三
  废除高考五年后,1971年,中央决定部分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并确定了“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16字招生方针。这一方针中,除了“领导批准”是一条“硬杠杠”,其他几项形同虚设,这就给公权私用甚至胡作非为创造了活动空间。辽宁的“白卷英雄”一经录取,即担任所在学院的党委副书记,而后还当上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这种怪现象相当于在昭告天下:大学招生,学历和文化水平完全不计,考试毫无意义。
  我是1966年入校的初中生,我们这一级也创下过“中国教育之最”——最与智育无关。在校三年,我们没学过文、史、地,也没学过数、理、化。就像俗话说的,“麻袋片上绣不成花”,以我们的文化底子,怎么能走进高校?但是,16字招生方针出台后,我们班两个同学上了北大,成为肩负“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使命的工农兵学员,他俩都是高干子弟。
  当时有个政策叫“给出路”,即拿出极少名额招收家庭有问题,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我插队四年后,同来的知青大部分已招工招干返城工作,我虽经贫下中农多次推荐,总是跳不出“农门”,成了剩下的“知青渣渣”。直到地区师范开始招收“社来社去”(从农村招收,毕业后回到农村)定向生,政策才落实到我头上。于是,我也当了一回工农兵学员。有了这两年的学习,我才有了后来参加高考的知识储备。
  四
  1977年,我在甘肃省金塔县中东中学担任高中毕业班的语文教师,和自己的学生同时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我的班上共有40来个学生,当年有1/3的人考上了大学或中专(加上1978年、1979年两年,考上的同学有三十几个),他们多是靠语文拿分,我这个当老师的却败下阵来,而且考砸的科目恰恰是自己教的语文。由于结局出乎众人预料,我的落榜成了中东中学乃至全县教育系统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
  作文本应是我的强项,结果问题就出在作文上。那两年,全县能在省级报刊发表诗歌者寥寥,我算一个。20出头被称为“诗人”,我难免头脑发热,但凡动笔,首先想到的就是诗歌。第一次高考由各省自行命题,甘肃的作文题是“不到长城非好汉”。拿到考卷,我不加思索,提起笔来一挥而就,洋洋洒洒写了百余行高腔硬调的叙情诗。交卷后,自我感觉良好,以为稳操胜券。事后才知道,将作文写成诗歌,是不能计分的。
  时至今日,每每想象阅卷老师面对我的考卷哭笑不得的样子,我的脸还会发烧。真是以一时兴起,拿自己的前途开了个玩笑啊!当然,这次失败与其说是悲剧,还不如说是喜剧,人生舞台上的剧本,又岂是在前几幕就能读懂的?
  五
  1978年高考臨近了,我父亲从酒泉师范附小借了一间房子,要我和他的“老高三”学生包生有、杨利民一块复习备考。父亲给我们找来复习资料,让母亲给他俩辅导数学。经过一个月夜以继日的“恶补”,我们仨自信地进考场,更自信地走出考场。   学校正放暑假,我在酒泉家中,陆续听到熟人拿到入学通知的好消息:工业局“以工代干”(以工人身份从事干部工作)的杨利民以全地区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被兰州大学哲学系录取,第三名则是火车站学校教师包生有,他被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不过,应届毕业生却极少考取,酒泉中学门房没能响起12年前的欢呼声。
  最新消息令我沮丧:音、体、美三个专业招生条件有修改,年龄上限是23岁,已婚者一律不收。我报考的是美术,刚刚超龄,刚刚结婚。想到又要落榜,心中顿生无边惆怅。
  一天,中东公社邮电所的老郭通过酒泉火车站邮电所辗转找到我。电话里,老郭用河南味普通话说:“陈老师,有你一封公函,师大来的……”我说:“你快拆开看看!”一会儿,传来他高兴的声音:“你被师大录取了。”我难以置信:“再仔细看看,别搞错啊!”“不会错,就是给你的录取通知。师大美术系油画专业。”
  六
  杨利民接到兰大的录取通知书后不久,妻子突遭车祸,伤及腿骨,卧床不起,他们的孩子又正在襁褓之中。杨利民向我父亲说了面临的困难,流露出不想去上大学的心思。父亲勃然大怒:“这次你不去,永远不要来见我!”以后在甘肃、内蒙古、交通部担任过相关领导职务的杨利民,一直对老校长的震怒念念不忘。
  我很理解父亲的心情,在他心底蕴藏着割舍不下的“66级情结”,他深知这批已被耽误12年的学生都不容易,每看到他们中成长起一个人才,自己心里就多一分踏实,多一分安慰。
  父亲带过的“老高三”那班同学虽然历经坎坷,但无论和本校历届学生纵向比较,还是和同类学校横向比较,成才率都很引人注目——有两名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有多名省市县级优秀教师,有全国知名法律专家、文史专家,有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有地方领导,有央企领导,有省部级官员……
  曾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刘道玉在20世纪80年代曾说过一段话:“77级、78级、79级这三届学生,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人才,他们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来一定能担当大任。”果然如此。
  记得那几年,每逢开学前夕,父亲总要设家宴,为升学的弟子送行。一次,后来在中国冶金建筑总公司任纪委书记的周立堂,以激昂的男高音唱出了大家的心情:“太阳出来嘞,喜洋洋啷……”
  七
  我在火车上仍然将信将疑:既然已经明确限制了年龄和婚姻状况,谁能对我网开一面?经过24小时颠簸,301次慢车到达兰州站,两三个同学举着师大美术系牌子在站外广场等待,其中一位——现任《青年文摘》美术总监的海军笑着对我说:“猜猜我们几个为啥等你?想先见到全省美术状元。”海军是师大教工子弟,知道的情况多,也乐得说道:“你是美术系本届录取的唯一已婚又超龄的新生,因你的素描、创作两项专业课和文化课成绩都是本年度考生里最高的,所以,系里老先生们都力主破格取你……”
  我非常感谢美术系的老先生们,尤其感谢当年决定破格录取我的系主任陈兴华和系总支书记党伯民。陈先生是晋察冀的老八路,抗战初期曾任贺龙的警卫员,后来在部队专事绘画宣传,黄继光烈士生前唯一一张炭笔素描像就是他的手笔。先生的大名我早就听过,但进校前从没见过面。
  20年后,我任中共甘肃省漳县县委书记,一天早晨,在省城广场偶遇陈兴华老师。他拍拍我肩膀说:“你呀你,为什么偏要改行?画油画很好嘛。”想想先生从延安、晋察冀、朝鲜的战火中一路走来,执着地走向艺术高地,我无言以对。
  不过,尽管没有从事绘画专业,没想到,读书时的一幅油画作品,时隔23年,神奇地与我重逢了。1981年春天,我们全班同学去甘南藏区写生,我给尕海乡武装部的藏族部长画了一幅油画肖像。2004年,我带领省人口计生委的工作组检查甘南州的工作,已任碌曲县人大副主任的藏族兄弟竟然认出我来,还高兴地拿出保存得很好的我给他画的肖像。
  几十年来,我一直怀着对恢复高考的感恩而努力工作,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尽可能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我在定西行政公署分管教育两年,争取到教育部和省政府的支持,我和同事们竭尽全力,终于办起了当地有史以来第一所全日制高校……
  八
  回顾拨乱反正的破冰之旅,恢复高考是直抵人心的一缕暖风。
  恢复高考,就是恢复知识的价值,就是恢复青年通过平等竞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就是恢复对知识的重视、对教师的尊重。国家民族的命运,就是无数个人命运的集合。知识在改变人生的同时,也开始改变中国。40年来,各类高校涌出了浩浩荡荡的人才大潮,源头正是恢复高考。那一缕暖风,吹动了万千考生和身后家长的心弦,也吹动了改革开放起点上的中国。
  春季班、秋季班新生不再年轻,“老高三”同学正步入老境,“40后”“50后”“60后”學子同窗学习的场面,已经渐行渐远,变成了模糊的背景。然而,青春的记忆历久弥新,拨乱反正的暖风永驻心间。(编辑 王兵)
  作者:国土资源部离退休干部局
  原副局长
其他文献
袁宝华同志长期担任我国工业主管部门和国民经济综合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对我国工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熟悉中国经济情况,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系统成熟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袁宝华同志是我国职工教育的开拓者,对高等学校特别是人民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宝华同志始终把党的事业和人民
经俄国朋友纪务立的介绍,瞿秋白结识了俄罗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孙女苏菲亚·托尔斯泰。  苏菲亚是一位热情活泼的俄罗斯少女,她已从纪务立那里知道,面前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新闻记者能诗能画,所以一见面,她就向瞿秋白求诗。瞿秋白答应得也很爽快,他对苏菲亚说,请给几天时间,他将画一幅画,上边题上诗。苏菲亚高兴得跳了起来。  聊天中,瞿秋白得知,原来在俄罗斯托尔斯泰主义者的活动是相当活跃的。苏菲亚
1993年后,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而来的机构设置的变动,我的工作岗位从商业部政策法规司变动到国内贸易部政策法规司。我在配合部内有关司局和挂靠单位工作时,经常要遇到与其他部门因业务交叉而造成的磨擦。为了搞好本职工作,往往要向上级请示报告或写信反映,以求得问题的妥善解决。我曾就恢复和加强酒类专卖管理制度、制定生猪屠宰法规、修改典当行管理暂行办法三个问题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写信反映、请示报告。朱镕基
作者 齐白石  《百花与和平鸽》是齐白石专门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创作的一幅作品。为了创作这一幅作品,齐白石亲自养鸽,观察其动态。在这幅作品中,齐白石用鸽子和百花营造了一个和平、宁静、安详的画境,表达了一个中国老人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动乱生活之后,对于人类和平的呼唤。作品构图饱满,色彩丰富,笔墨老辣,尤其画面中几只鸽子各具神态,成为整幅画面的点睛之笔。同时,画面中鲜艳的百花和茂盛的树
陈云酷爱学习的家风在他和于若木结婚时就已显端倪。他们的定情之物,就是于若木在给陈云做看护工作时常在窑洞门口读的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一书,他俩在这本见证了他们爱情的书上各自签上自己的名字,把它珍藏起来。  陈云很重视子女的学习问题。他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从他那里学到了正确的思想方法。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下放到江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除了定期参加工厂劳动外,主要是读书。他的几个孩子都去看过他
编者按:1887年清政府曾经通过考试选拔,派遣12名游历使分赴世界四大洲20多个国家进行为期两年的游历考察。然而,100余年后的今天,回首望处,尘烟深锁,岁月掩华光。沧桑风雨早已湮没远行者的身影,时光的激流也冲淡了他们的印记,独留困惑迷惘:为什么长期闭关锁国的清政府要在19世纪80年代派出海外游历使?他们是如何选拔的?他们的足迹留在了哪些国家?他们的成果如何?结局如何?为此,本刊特邀北京大学历史系
1949年7月10—14日,在陕西大地上爆发的扶眉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场上国共双方投入兵力最多、规模最大,解放军歼敌最多、取得战果最辉煌的重要战役。在这次战役中,解放军共伤亡4600余人,3000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长眠于西府大地,他们以血肉之躯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华彩乐章,铸就了历史的辉煌。  在扶眉战役金渠镇围歼战中,第二军第六师第十八团第一营营长栗政通和第四师第十一团政治委员赵存仁等营团主官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其参与领导革命事业的历史功绩早已载入史册。在刘少奇诞辰120周年之际,重温他的革命生涯,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刘少奇是南塘刘氏最小的孩子,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九,乳名“九满”,谱名“绍选”。初入朱家祠堂私塾时,启蒙老师朱赞庭借用“姜太公钓璜于渭水,巧遇文王”的典故,为刘少奇取名“刘渭
长期以来,一些朋友鼓励我将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前我在北平广播电台时参与我党领导的地下活动,为北平解放搜集情报,组织群众运动,引领解放军接收北平广播电台等革命活动,以及负责维护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的现场广播等事写成文字,留与后人。为撰写此文,在李维諟同志的帮助下,我查阅了大量资料,70多年前的一些人和物,串联成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像过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眼前,勾起了我许许多多的回忆。谨以此文献给
1955年,毛主席在杭州写了一首诗《五律·看山》,诗云: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这首诗80年代公开发表后,大家都说这首诗是对杭州湖光山色的赞美。如果光从字面上看,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其实,毛主席是通过这首诗对我们的警卫工作进行批评。毛主席对我们在警卫工作中脱离群众的做法十分不满,用写诗词的方式提出了严肃批评。  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