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搞开发,往往在划定生产生活空间后才思考生态保护问题,雄安新区则不一样,从一开始就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必然要求创新驱动和高端引领,从2017年开始,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企业捷足先登,众多央企抢先布局、自发集聚成“央企一条街”,为雄安的腾飞注入了强劲动能。在一片开发程度较低的土地上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制度改革创新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雄安,这样人类发展生活的和谐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
从深圳到雄安,从祖国的南边到北边,每天都有新的地方在上演新的“奇迹”,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运气好”的缘故,而是改革的步伐昼夜不停,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将无数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科技,国运兴盛的重武器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都影响着整个文明的进程,影响着大大小小的国家命运。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在南京生活的余小姐,一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早上从地铁站出来,骑着随取随用的共享单车去公司,路上停留一下,用手机支付在街边买早餐。中午休息的时候,快递小哥送来了网上购买的护肤补水面膜。下班之后,她打开“12306”APP,预定端午小长假去苏州游玩的高铁票……

这些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背后,可以看到一项一项科技成果革新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巨变:一項针对“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的青年所做的调查显示,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已成他们眼中“深刻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白西龙是一名西班牙青年,4年前,他来到北京留学,大学毕业后,他并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而是选择留在了中国。他谈到自己的决定缘于一件小事:第一次乘坐高铁时,他在以300公里时速运行的高铁车厢内,打开小桌板,立起了一枚硬币,这枚硬币居然稳稳立了5分多钟没有倒下。“我把这段视频发在社交网络上,很多朋友们惊叹,原来中国的高铁这么稳。要知道,在我的家乡,高铁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及中国。”白西龙说,“我觉得生活在中国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这里很热闹、方便、机会多。”
白西龙以为的“幸运”,其实是强大的科学技术进步作为支撑——
如果没有一列一列“和谐号”“复兴号”风驰电掣地畅行在四通八达的高铁网上,中国成不了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从何谈起?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天宫”“神舟”“嫦娥”遨游蓝天,“勇士号”“蛟龙号”潜入深海,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不再是存于诗词中的豪迈预言,如果没有它们划过天空、绽放深海的光芒,中国不可能从高精尖领域的求学者变为领跑者,又如何能在世界科技舞台上打下一个个属于“中国高度、中国深度”的烙印?
万吨级龙门吊、万吨级船坞、万吨级挖泥船、深海采矿船、七十吨级震动台、世界核电的“中国芯”……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大国重器”,我们又何以自豪谈起“中国广度”?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说,我们正在经历第四次科技革命,其主要特征是由诸多技术创新带来的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及生物空间的融合。
试想一下,如果我国在高科技领域没有突破创新、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主动权、没有实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能、没有能力生产出和国外比肩的品类齐全的商品,我们的国家命运,会被国际环境的变化深刻左右。在全球化已成为定局的情况下,一个没有能力主宰自身命运的国家,仿佛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风平浪静时,它能保持平稳,风高浪急时,它却变得颠簸……这样的命运和前途,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文化,国运兴盛的精气神
可以说,一个国家之所以区别于另一个国家,很大程度上不是看它的国民是什么人种、肤色,而是看人们的文化心理、集体意识、民族性格。在影响国运的几大因素里,如果说科技是“硬实力”的集中展现,那么文化则是“软实力”的生动象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文化比作民族和国家的灵魂,说明了文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决定性影响。毫不夸张地说,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正确的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不可能完全实现。
近代,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下子从主权完整的帝国跌入了任人宰割的境地,那时候的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制度都僵化落后,随时有沦为殖民地的可能。风雨飘摇中,我们看到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挺身而出,奔走呼号,为国家、民族之崛起做出了不懈努力。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正是因为有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为支撑,让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希望,没有放弃在独立自强复兴的道路中上下求索。
有了理想信念为底色,更需要正确的价值体系为指路明灯,才能带领一个国家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毛泽东在回顾中国近代的百年史时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70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只有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根本解决了中国社会政治问题的基础上,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唤起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伟大觉醒,最终突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亿万人民复兴之梦日渐清晰。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传播力和自觉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说的不就是只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才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危急时刻,文化可以为理想信念的燃烧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和平时期,文化又可以成为展示中国特色价值体系的闪亮名片。当下,我国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让世界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是一张最好的名片,我们可以用“文化”这一纽带和远亲近邻们拉近关系,展现出友善的国际形象,消除大家对中国的误解与敌意。
遥想大唐盛世,开放包容的环境让中国成为亚洲的中心,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主角,那恢宏的盛唐气魄,那昌隆的国运背后,不正是一个民族文化高度自信的写照?
进入新时代,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助力下,中国的文化传播显示出绵长悠远的力量。中国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让人民从内心深处感到自信和自豪。
民心,国运兴盛的试金石
大家知道,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团体组织,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人心不能拧成一股绳,缺乏凝聚力,终将是一盘散沙。
民心向背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民心得失与一个国家前程命运的关系,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为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并不是一个空壳或者冰冷的机器,它的建立,是无数人民选择和为之奋斗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命运不仅是无数普通民众的命运集合体,更包含着老百姓们的殷殷期盼。
欧洲历史上有一个国家,在亡国100多年后又重新复国,可能有人会想,一个灭亡一个多世纪的国家,怎么可能复国?所有史学家在研究波兰的历史时,都提到了这么一点原因:复国是每一个波兰人的梦想,上至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音乐家、文学家,下至普通民众,他们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祖国重新出现在世界地图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比如知名音乐家肖邦,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故国的眷恋和不舍,临终前,他还不忘告诉姐姐:“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华沙,我要长眠于祖国的地下。”正是因为民心所向,才保留了波兰整个民族的星星之火,最终让这个消失了100多年的国家重新屹立在欧洲大陆上。
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前不久,很多人的朋友圈中都被一句话“刷屏”: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是啊,我们能够在一个安定、和谐、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追求自身的“小确幸”,那是因为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很多人在默默付出。那是因为国运昌隆之下,我们才有可能和机会追求自己的“好运”。
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常说“国运则我运”,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崛起,往往伴随着一批优秀企业的崛起,而企业同样肩负实现民族复兴的重大使命。“在中国经济发展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期的背景下,企业家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正是因为有高度的使命感,李河君在中国财富的风口转向房地产时,带领汉能不去“买楼”而去“买技术”,2012年开始,汉能因为掌握了核心技术而一举跃升为全球薄膜太阳能顶尖企业。有竞争对手说,李河君只不过是运气比较好罢了,但他的体会是,与国家共命运的企业才有未来:“汉能有今天,就是因为祖国改革开放为汉能提供了报效祖国的机会;汉能的发展,就是因为把自身的发展与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兴旺紧密结合起来。”
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人民艰苦奋斗,国家才有力量。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但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这样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只有人民的真心拥护,国家发展之路才能畅通无阻。正如小时候听过的一首歌中所唱:“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铊是老百姓……”
改革是力、科技是器、文化是魂、民心是基,把握好前進道路上的这四只车轮,中国的国运,才能持续兴盛下去。我们相信,有四轮保驾护航的中国,将会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最自信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