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时,习近平主席倡议,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
“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强调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气候行动高级别倡导者尼格尔·托平这样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就好像用诗歌般的语言描述经济和科学,这是一份“独特的中国礼物”。
提出新理念 作出新实践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首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五位一体”。
从那年开始,中国经济主动放缓,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留出了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
2014年,中国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
2015年,中国提出新发展理念及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绿色”则是新发展理念的五大构成之一。
2017年1月,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呼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同年10月,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召开,推动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被写入大会报告。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再次强化“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在2018年的中国全国两会上,“生态文明建设”载入了国家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2020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较之3年多前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倡议的“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又增加了“繁荣”,这更反映了中国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者关系的深刻理解。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述、部署不断拓展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激荡越来越广的理念共鸣。
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会议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6年,联合国環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老挝自然资源与环境部的座右铭……
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的埃里克·索尔海姆说,中国环境治理经验可以帮助其他国家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而“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中国高层领导对环境治理的坚定决心和整体规划。”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在当今全球现实中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否能协调统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否能实现双赢。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不断用新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是掠夺自然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困守青山的“缘木求鱼”。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将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等新的理念转化为一系列政策实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2015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中国正式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提出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17年,“污染防治”被确定为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新的生态环境部组建运转……中国全面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受益于空前的生态保护和执法力度,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妥善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也在逐步恢复。
祖国的山山水水见证了习近平心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情怀。
看山,习近平来到秦岭深处,察看自然生态,叮嘱当地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赴祁连山考察生态环境修复成果,要求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眺望巍巍贺兰山,提出要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生态……
看水,习近平多次赴长江流域考察,5年时间内3次主持召开座谈会,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心系黄河,曾一年时间内4次考察黄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
“塞罕坝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2021年8月,习近平在塞罕坝考察时说,“我国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这是非常伟大的成绩。”
在将绿水青山“还”给当地群众的同时,也将它“还”给了这里的“祖居生灵”。
在内蒙古阿尔山林区、云南洱海湖畔、黑龙江黑瞎子岛、广西漓江……习近平身体力行持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宣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


大国担当为世界作出的新贡献
针对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亟待解决的难题,2020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就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作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一年后,习近平又在联合国宣布,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中国的菌草既能固碳,也可以绿化地面、改善水土流失,还可以代替树木栽培菌类,解决以往发展菌业的“菌林矛盾”难题。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亲自推动菌草技术援助项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落地,为菌草技术的国际合作掀开序幕。而今,菌草在斐济被誉为“岛国农业的新希望”;在莱索托、卢旺达……这种“神草”正给世界更多地方带去绿意和生机。
从津巴布韦、肯尼亚、赞比亚等国的野生动物保护物资,到蒙古国“国熊”的相关保护设备,从缅甸的太阳能户用发电系统和清洁炉灶到埃塞俄比亚的微小卫星……习近平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引领中国为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2014年,中美两国元首共同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各自2020年后的行动目标,加强清洁能源、环保领域合作。
2018年,中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
2019年,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宣布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这是中国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力量的又一行动证明。在2015年9月,中国已经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
同時,中国正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
“中国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作出庄严承诺。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从未停止。
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