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多样化、学生党员政治观念淡化带来的新挑战,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前提,宗旨教育为根本,先进性教育为抓手,并通过组织体系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教育载体创新、考核机制创新等途径,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员队伍,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教育重点;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潘陆益(1964-),男,浙江舟山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部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浙江 杭州 310053)
大学生党员是当代青年群体中的排头兵,是我们党的重要贮备力量。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员队伍,是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近几年,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张,大学生党员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截至2008年底,我党党员总数为7593.1萬名,其中学生党员约占2.7%,全国大学生党员约占大学生总人数的8%,新发展党员中,学生党员数增速第一。在大学生党员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提高学生党员的素质,是高校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一、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大学生党员的政治信仰、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观念等带来了巨大冲击,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各种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碰撞与冲突,加速了西文强势文化、个人主义价值观人生观、腐朽的生活方式等对我国的侵蚀和渗透,也为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创造了环境,各种文化垃圾和腐朽思想以“非政治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观念,使一部份学生党员对资本主义产生了好感,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了动摇。
2.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新挑战
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全球交互性,为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便捷,也为各种有害信息的制作与扩散以及其他各种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平台,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加剧了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传播和扩散,一些迷信、色情、暴力,各种思想文化糟粕和自由化言论在网上泛滥,境内外敌对分子和各种反动势力借助网络,大肆进行反动宣传,混淆视听,攻击中国共产党,诋毁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逆流、暗流、潜流的涌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仰、政治立场。
3.社会多样化带来的新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由此带来了人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在经济体制转型、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不公正、不公平现象日益凸显,社会上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日益膨胀,少数党员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严重脱离了群众,有的党员甚至堕落为人民的公敌。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思想道德滑坡,就业困难,腐败和丑恶现象滋生蔓延,种种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少数大学生党员由此对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了怀疑。
4.学生党员自身政治观念淡化带来的新挑战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生的新生代,他们从小生长在一个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交融的时代,他们从小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就有一定的认同,对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认为是一种空洞的说教,他们个性鲜明、思想独立、崇尚自由,他们人生经历简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即便是学生党员,他们对党、对社会主义、对历史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缺乏理性的认识,对资本主义的本质不清楚,对西方敌对势力的“颜色革命”、文化渗透的企图认识不足,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史实不了解,他们政治理论知识缺乏、政治敏感性差、政治鉴别力弱。从中学到大学,他们受到的教育与现实的距离又很远,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现象和良莠不齐的泊来文化的冲击下,相当一部份大学生党员理想信仰缺失、政治观念淡化、价值取向迷糊,因而在入党问题上也只有一些急功近利的动机而已。
二、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重点
针对当前一些学生党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其目标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学生党员的头脑,成为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品德优良、专业能力扎实的优秀大学生,成为党的未来事业的可靠继承者。
1.理想信念教育是前提
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共产党人孜孜不倦地追求和精神支柱,是党的事业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确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树立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学生党员真正从思想认识上、从政治立场上入党的前提。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党章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党的基本理论教育,使学生党员进一步明确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宗旨、党的纲领、党的基本路线和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党员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培养过硬的政治素质,牢固确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人生目标。
2.宗旨教育是根本
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是“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丢弃这个根本宗旨,党的性质就会变色,就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会失去群众基础,被广大群众所抛弃。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够端正,宗旨意识淡薄,入党不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自己有一个政治资本,或者是为了谋求好的职业。因此,必须强化对学生党员的宗旨教育,使他们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
3.先进性教育是抓手
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党员在政治、思想、言行、工作、学习等各方面,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良好的党员形象影响、带动全体同学共同进步。当前有一部份学生党员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学习动力不足,组织观念不强,纪律松懈,奉献意识淡薄,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对政治“不感兴趣”,对社会问题、国内外大事不闻不问。因此,要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作为学生党员教育的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任务,着重解决党员在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先进性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努力使学生党员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言行上以党员标准规范自己,刻苦学习、踏实工作、乐于奉献,真正成为普通同学的表率。
三、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机制创新
1.组织体系创新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住宿采取了社会化管理模式,学生公寓也大多远离校园,除了上课之外,学生的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公寓区,这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基层党组织体系可采取条块结合的方式,以强化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如图1所示。即设立学生公寓党委(总支),负责全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全校性活动,公寓内学生党员按专业(或相关专业)建立支部,学生支部在组织关系上仍隶属于各院系党委(总支),公寓党委(总支)和各院系党委(总支)不是隶属关系,而是分工协作、职责互补的关系,公寓党委(总支)侧重于对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包括学生党员的理论培训、形势教育、党员活动以及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制定。各院系党委(总支)侧重于对学生党员的组织建设,包括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学生支部建设和党员考核管理。各院系学生支部按专业划分,有利于高低年级和新老党员之间工作经验和优良作风的传承,也有利于支部工作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学风建设相结合。
2.教育制度创新
教育制度创新的目标是通过各种工作制度和保障机制,规范学生党员的教育,促进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提升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要进一步规范“三会一课”(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党课)制度,同时要制定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制度、思想汇报制度等,使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在党员理论学习的形式上,要采取集中辅导、分散自学和互相交流相结合,集中辅导可以通过形势报告会、党建理论专题讲座等党课形式,针对学生思想中的的疑虑、困惑和认识上的模糊、迷茫,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疏导,增强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观察力,使学生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党组织要引导学生党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帮助学生党员制订自我学习计划,还可规定一些必读书目,让学生党员做好读书笔记,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撰写学习体会和思想汇报,并通过思想交流会、专题研讨会,开展思想认识上的交流讨论,从而把学生党员的教育方式由原来的单向灌输变为多向的互动渗透,提高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
3.教育载体创新
教育载体创新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拓宽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空间。通过生动丰富的教育载体,寓教于理,寓教于情,寓教于行,以增强学生党员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要组织学生党员大力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考察调研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让学生党员在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念。通过组织“红色之旅”、观看红色经典影片、祭扫革命烈士墓、拜访革命老前辈等活动,让学生党员不忘历史,珍惜几代人流血牺牲赢得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当前,还要大力开发和利用网络优势,努力建设网上的“红色阵地”,通过学生党员网站,建立“网上党校”,开辟“学生党员论坛”,召开网上党内民主生活会,增强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以学生“党员之家”为平台,建立党员责任区,设立党员接待日,为同学排忧解难,开展党的基本知识咨询,开展党员与同学的“一帮一”结对活动等。安排高年级学生党员负责指导学生社团工作,选派学生党员担任辅导员助理、班主任助理,在低年级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总之,通过创新各种教育载体,增加党员意识,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4.考核机制创新
加强对学生党员的考核评比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通过考核机制,促进学生党员养成“自律”习惯,成就“慎独”品格,确保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对学生党员的考核既要注意內容,强调方式,更要注重考核过程的影响面和考核结果的导向性、示范性。考核内容应该从政治思想、学习成绩、工作实绩、平时表现和群众基础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考核方法包括学生自评、党员互评、支部评议、群众测评等环节,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投票评议。考核结果要反馈给学生党员本人,并作为预备党员转正和优秀党员评选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吴家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唐亚阳,等.大学生园区党建工作模式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3]中共中央组织部.2008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Z].2009-07
-01.
(责任编辑:赵赟)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教育重点;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潘陆益(1964-),男,浙江舟山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部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浙江 杭州 310053)
大学生党员是当代青年群体中的排头兵,是我们党的重要贮备力量。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员队伍,是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近几年,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张,大学生党员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截至2008年底,我党党员总数为7593.1萬名,其中学生党员约占2.7%,全国大学生党员约占大学生总人数的8%,新发展党员中,学生党员数增速第一。在大学生党员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提高学生党员的素质,是高校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一、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大学生党员的政治信仰、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观念等带来了巨大冲击,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各种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碰撞与冲突,加速了西文强势文化、个人主义价值观人生观、腐朽的生活方式等对我国的侵蚀和渗透,也为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创造了环境,各种文化垃圾和腐朽思想以“非政治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观念,使一部份学生党员对资本主义产生了好感,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了动摇。
2.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新挑战
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全球交互性,为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便捷,也为各种有害信息的制作与扩散以及其他各种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平台,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加剧了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传播和扩散,一些迷信、色情、暴力,各种思想文化糟粕和自由化言论在网上泛滥,境内外敌对分子和各种反动势力借助网络,大肆进行反动宣传,混淆视听,攻击中国共产党,诋毁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逆流、暗流、潜流的涌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仰、政治立场。
3.社会多样化带来的新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由此带来了人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在经济体制转型、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不公正、不公平现象日益凸显,社会上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日益膨胀,少数党员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严重脱离了群众,有的党员甚至堕落为人民的公敌。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思想道德滑坡,就业困难,腐败和丑恶现象滋生蔓延,种种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少数大学生党员由此对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了怀疑。
4.学生党员自身政治观念淡化带来的新挑战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生的新生代,他们从小生长在一个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交融的时代,他们从小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就有一定的认同,对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认为是一种空洞的说教,他们个性鲜明、思想独立、崇尚自由,他们人生经历简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成熟,即便是学生党员,他们对党、对社会主义、对历史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缺乏理性的认识,对资本主义的本质不清楚,对西方敌对势力的“颜色革命”、文化渗透的企图认识不足,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史实不了解,他们政治理论知识缺乏、政治敏感性差、政治鉴别力弱。从中学到大学,他们受到的教育与现实的距离又很远,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现象和良莠不齐的泊来文化的冲击下,相当一部份大学生党员理想信仰缺失、政治观念淡化、价值取向迷糊,因而在入党问题上也只有一些急功近利的动机而已。
二、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重点
针对当前一些学生党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其目标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学生党员的头脑,成为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品德优良、专业能力扎实的优秀大学生,成为党的未来事业的可靠继承者。
1.理想信念教育是前提
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共产党人孜孜不倦地追求和精神支柱,是党的事业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确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树立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学生党员真正从思想认识上、从政治立场上入党的前提。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党章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党的基本理论教育,使学生党员进一步明确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宗旨、党的纲领、党的基本路线和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党员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培养过硬的政治素质,牢固确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人生目标。
2.宗旨教育是根本
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是“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丢弃这个根本宗旨,党的性质就会变色,就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会失去群众基础,被广大群众所抛弃。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够端正,宗旨意识淡薄,入党不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自己有一个政治资本,或者是为了谋求好的职业。因此,必须强化对学生党员的宗旨教育,使他们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
3.先进性教育是抓手
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党员在政治、思想、言行、工作、学习等各方面,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良好的党员形象影响、带动全体同学共同进步。当前有一部份学生党员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学习动力不足,组织观念不强,纪律松懈,奉献意识淡薄,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对政治“不感兴趣”,对社会问题、国内外大事不闻不问。因此,要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作为学生党员教育的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任务,着重解决党员在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先进性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努力使学生党员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言行上以党员标准规范自己,刻苦学习、踏实工作、乐于奉献,真正成为普通同学的表率。
三、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机制创新
1.组织体系创新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住宿采取了社会化管理模式,学生公寓也大多远离校园,除了上课之外,学生的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公寓区,这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基层党组织体系可采取条块结合的方式,以强化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如图1所示。即设立学生公寓党委(总支),负责全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全校性活动,公寓内学生党员按专业(或相关专业)建立支部,学生支部在组织关系上仍隶属于各院系党委(总支),公寓党委(总支)和各院系党委(总支)不是隶属关系,而是分工协作、职责互补的关系,公寓党委(总支)侧重于对学生党员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包括学生党员的理论培训、形势教育、党员活动以及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制定。各院系党委(总支)侧重于对学生党员的组织建设,包括学生的党员发展工作、学生支部建设和党员考核管理。各院系学生支部按专业划分,有利于高低年级和新老党员之间工作经验和优良作风的传承,也有利于支部工作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学风建设相结合。
2.教育制度创新
教育制度创新的目标是通过各种工作制度和保障机制,规范学生党员的教育,促进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提升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要进一步规范“三会一课”(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党课)制度,同时要制定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制度、思想汇报制度等,使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在党员理论学习的形式上,要采取集中辅导、分散自学和互相交流相结合,集中辅导可以通过形势报告会、党建理论专题讲座等党课形式,针对学生思想中的的疑虑、困惑和认识上的模糊、迷茫,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疏导,增强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观察力,使学生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党组织要引导学生党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帮助学生党员制订自我学习计划,还可规定一些必读书目,让学生党员做好读书笔记,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撰写学习体会和思想汇报,并通过思想交流会、专题研讨会,开展思想认识上的交流讨论,从而把学生党员的教育方式由原来的单向灌输变为多向的互动渗透,提高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
3.教育载体创新
教育载体创新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拓宽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空间。通过生动丰富的教育载体,寓教于理,寓教于情,寓教于行,以增强学生党员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要组织学生党员大力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考察调研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让学生党员在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进一步坚定对党的信念。通过组织“红色之旅”、观看红色经典影片、祭扫革命烈士墓、拜访革命老前辈等活动,让学生党员不忘历史,珍惜几代人流血牺牲赢得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当前,还要大力开发和利用网络优势,努力建设网上的“红色阵地”,通过学生党员网站,建立“网上党校”,开辟“学生党员论坛”,召开网上党内民主生活会,增强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以学生“党员之家”为平台,建立党员责任区,设立党员接待日,为同学排忧解难,开展党的基本知识咨询,开展党员与同学的“一帮一”结对活动等。安排高年级学生党员负责指导学生社团工作,选派学生党员担任辅导员助理、班主任助理,在低年级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总之,通过创新各种教育载体,增加党员意识,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4.考核机制创新
加强对学生党员的考核评比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通过考核机制,促进学生党员养成“自律”习惯,成就“慎独”品格,确保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对学生党员的考核既要注意內容,强调方式,更要注重考核过程的影响面和考核结果的导向性、示范性。考核内容应该从政治思想、学习成绩、工作实绩、平时表现和群众基础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考核方法包括学生自评、党员互评、支部评议、群众测评等环节,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投票评议。考核结果要反馈给学生党员本人,并作为预备党员转正和优秀党员评选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吴家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唐亚阳,等.大学生园区党建工作模式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3]中共中央组织部.2008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Z].2009-07
-01.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