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在分析新时期中学物理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教育的几点原则、策略和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物理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表达性,而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人为物理教学内容深度浅,范围广,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静态为主,动态讨论为辅,无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少教师教学方法单纯,热衷于重复机械操练为主的题海战术,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物理教学的现状与时代所需求的创造型人才的差距是明显的。教育是为未来培养新型人才的,作为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必须改革,特别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思考研究
⒈概念界定 创造教育是一门培养创新精神,训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技能,奠定综合性素质,为造就创造、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一门创造学分支学科。站在教育岗位上来说,就是创设问题情景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的教育活动。
⒉培养创造教育能力的几点原则
⑴学生主体性原则。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即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则是角色定位在“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创新。
⑵首创性原则。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具有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之外,还有最突出的两点:新颖性和独创性。
⑶求异性原则。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聚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寻找出尽可能新的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
⑷多样性原则。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这就必然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坚持以上四条原则,否则研究的目标会出现偏差,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难以培养。
三、实践操作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突出强调:观察、实验、思维、运用,这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所以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突出培养三种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⒈培养观察能力。物理知识往往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所以要想使学生学会、学活物理知识,必须培养观察能力。无论在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操作实验,都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同时还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这样,使学生养成“见物思理”和“以物讲理”的习惯,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⒉培养注意能力。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利用“环境的创设”、“提问的设计”以及“课外知识的穿插”等手段,指导学生培养并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保持较长的兴奋状态,同时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⒊培养记忆能力。记忆力的强弱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在培养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还在记忆方法的指导方面下了功夫。比如,某一章节学完以后,指导学生采用“列表法”、“树状分支法”等,对所涉及的知识予以梳理归类,既一目了然,便于对照,又培养了记忆力。
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重视“实验操作”,因此凡是教学内容能用实验操作的都安排学生去做,不仅如此,而且还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让学生实验操作,如说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中小学开展创造教育应当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树立创造教育的教育观。开展创造教育,应当有正确的教育观作为指导。中小学开展创造教育,首先应当了解创造教育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创造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充分展示人类的创造力,并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创造力;二是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稳定和延续);三是创造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的个人认识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四是创造教育的基本途径在于实现个人认识的自然发展,这种个人认识自然发展过程的实质在于重演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过程。
2.开辟创造教育的主辅渠道。创造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又应当通过渗透和灌输两种方式实施创造教育。所谓渗透,就是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其中应当力求做到“六结合”,即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学习结构有机结合,学习知识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培养各种能力与开发创造力有机结合,习题教学与多角度思维有机结合,实验教学与创造技能训练有机结合,提高智力品质与提高非智力品质有机结合。
3.加速创造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要有创造型的教师。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师范院校可以设置创造教育专业或开设“创造学”课,为未来的教师和在职进修教师系统讲授创造教育课程,提高他们的创造教育理论水平和创造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小学的学科创造型教师和创造教育的学科带头人。二是广大在职教师要通过进修、短训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创造素质。
五、几点体会
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本“创新”,而这种“新”仅仅是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这种创造力就应是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积极思维,并自己总结出物理概念、规律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将以上一些策略运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知识面宽,思考问题周密,学习主动性强,后劲足。学生不仅在学科的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在一些科技活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可见“创新”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并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上,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人才辈出,巍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⒈王承绪等主编《比较教育》(新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⒉王谓中编著的《实用创造力开发教程》 同济大学出版社
⒊胡百良编著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与研究》 江苏教育出版社
⒋王元骧编著《探索综合创造之路》 陕西师大出版社
⒌张德锈编著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⒍燕国材编著的《非智力因素的理论实证与实践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物理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表达性,而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人为物理教学内容深度浅,范围广,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静态为主,动态讨论为辅,无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少教师教学方法单纯,热衷于重复机械操练为主的题海战术,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物理教学的现状与时代所需求的创造型人才的差距是明显的。教育是为未来培养新型人才的,作为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必须改革,特别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思考研究
⒈概念界定 创造教育是一门培养创新精神,训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技能,奠定综合性素质,为造就创造、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一门创造学分支学科。站在教育岗位上来说,就是创设问题情景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的教育活动。
⒉培养创造教育能力的几点原则
⑴学生主体性原则。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即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则是角色定位在“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创新。
⑵首创性原则。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具有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之外,还有最突出的两点:新颖性和独创性。
⑶求异性原则。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聚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寻找出尽可能新的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
⑷多样性原则。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这就必然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坚持以上四条原则,否则研究的目标会出现偏差,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难以培养。
三、实践操作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突出强调:观察、实验、思维、运用,这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所以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突出培养三种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⒈培养观察能力。物理知识往往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所以要想使学生学会、学活物理知识,必须培养观察能力。无论在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操作实验,都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同时还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这样,使学生养成“见物思理”和“以物讲理”的习惯,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⒉培养注意能力。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利用“环境的创设”、“提问的设计”以及“课外知识的穿插”等手段,指导学生培养并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保持较长的兴奋状态,同时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⒊培养记忆能力。记忆力的强弱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在培养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还在记忆方法的指导方面下了功夫。比如,某一章节学完以后,指导学生采用“列表法”、“树状分支法”等,对所涉及的知识予以梳理归类,既一目了然,便于对照,又培养了记忆力。
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重视“实验操作”,因此凡是教学内容能用实验操作的都安排学生去做,不仅如此,而且还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让学生实验操作,如说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中小学开展创造教育应当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树立创造教育的教育观。开展创造教育,应当有正确的教育观作为指导。中小学开展创造教育,首先应当了解创造教育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创造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充分展示人类的创造力,并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创造力;二是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稳定和延续);三是创造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的个人认识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四是创造教育的基本途径在于实现个人认识的自然发展,这种个人认识自然发展过程的实质在于重演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过程。
2.开辟创造教育的主辅渠道。创造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又应当通过渗透和灌输两种方式实施创造教育。所谓渗透,就是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其中应当力求做到“六结合”,即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学习结构有机结合,学习知识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培养各种能力与开发创造力有机结合,习题教学与多角度思维有机结合,实验教学与创造技能训练有机结合,提高智力品质与提高非智力品质有机结合。
3.加速创造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要有创造型的教师。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师范院校可以设置创造教育专业或开设“创造学”课,为未来的教师和在职进修教师系统讲授创造教育课程,提高他们的创造教育理论水平和创造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小学的学科创造型教师和创造教育的学科带头人。二是广大在职教师要通过进修、短训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创造素质。
五、几点体会
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本“创新”,而这种“新”仅仅是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这种创造力就应是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积极思维,并自己总结出物理概念、规律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将以上一些策略运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知识面宽,思考问题周密,学习主动性强,后劲足。学生不仅在学科的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在一些科技活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可见“创新”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并落实到各个学科教学上,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人才辈出,巍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⒈王承绪等主编《比较教育》(新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⒉王谓中编著的《实用创造力开发教程》 同济大学出版社
⒊胡百良编著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与研究》 江苏教育出版社
⒋王元骧编著《探索综合创造之路》 陕西师大出版社
⒌张德锈编著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⒍燕国材编著的《非智力因素的理论实证与实践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