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l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了解相关物理名词的含义,认识光的反射规律.
  (3)理解反射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测量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结探究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和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实际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难点:利用反射规律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讲述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教师演示实验:激光笔,白木板,平面镜,烟雾箱,香烟,手电筒,白纸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 激光笔,白纸板,平面镜,直尺,铅笔,量角器,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创设情境
  1.战争史上的奇迹——阿基米德镜子退敌.课件展示一.
  2.板书课题:光的反射.课件展示二.
  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光的反射现象
  3.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激光笔发出的光在墙壁上形成了明亮的光斑,如何显示出其路径呢?(实验一器材:激光笔,透明罩,打火机,香烟)(烟比蚊香效果好).若要将其路径显示在纸板上呢?(实验二器材:激光笔,白纸板)
  4.若用平面镜挡住激光笔发出的光,则光斑的位置发生变化,也就是光的传播路径改变了.课件展示三.我们也用实验将其路径显现出来观察一下.(实验三器材:激光笔,透明罩,平面镜,打火机,香烟)
  像这样,光在传播的过程中,被物体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即光的反射.课件展示四.
  5.我们能看见太阳、烛焰、电灯等光源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书是光源吗?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它呢?
  我们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课件展示五.
  6.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请同学们列举,并将其分成两类如:课件展示六.
  ①镜面,光亮的金属表面,油漆的家具表面,水面,蜡光纸……
  ②砖瓦,树木,墙壁,课桌,书本,木块,石头,衣服,黑板,粉笔字……
  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为了更好的利用它,下面我们来探究光在反射时有什么规律?
  光的反射定律
  7.结合同学们画的图介绍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入射点O,镜面MM’及画法.课件展示七.
  8.演示实验(实验四器材:激光笔,透明罩,平面镜,打火机,香烟) :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观察反射光线的变化,课件展示八.介绍法线ON(虚线),入射角i,反射角r.课件展示九.
  9.提出问题: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课件展示十.今天我们来探究这些问题.
  10. 猜想与假设:
  ①反、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
  ②反、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③反、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④反、入射角相等.
  ⑤入射角变大时,反射角也变大.
  11.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介绍器材(激光笔,白纸板,平面镜,直尺,铅笔,量角器),讨论实验方法,注意法线,入射点,光线路径的显现及画法,实验的次数,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课件展示十一.
  12.进行实验与记录现象:
  小组边讨论边实验(五),并将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里.
  13.分析与论证:
  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课件展示十二.
  14.评估与交流.
  强调:①反射光线随入射光线变化;②反射角大小决定于入射角大小;结论中如何体现这一因果关系?
  15. 刚才的实验现象可以用如图(课件展示十三)的光路图表示,即物理模型法.刚才的探究经历了哪些实验环节? 课件展示十四.
  光路可逆
  16.入射光线从法线右侧入射时,反射光线在法线左侧;反过来让入射光线沿原反射光线入射呢?学生猜想并用实验验证(实验六器材:激光笔,白纸板,平面镜),看有什么新发现?课件展示十五.
  17.思考:两个相邻的明亮的房间里分别有甲乙两人,甲能通过中间的一块平面镜看见乙的眼睛,那么乙能通过这块平面镜看见甲的眼睛吗?课件展示十六.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8.我们已经列举过光在以下物体上的反射,大致可分两类:课件展示十七.
  ①镜面,光亮的金属表面,油漆的家具表面,水面,蜡光纸……
  ②砖瓦,树木,墙壁,课桌,书本,木块,石头,衣服,黑板,粉笔字……
  这两类反射现象有什么不同?
  19.学生实验(实验七器材:手电筒,平面镜,白纸):将手电筒的光分别照在平面镜和白纸上,从不同角度观察时眼睛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会不同?
  20.课件展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光路.思考:漫反射是否遵循反射定律?生活中需要漫反射吗?课件展示十八.
  三、归纳小结,过程评估
  21.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课件展示十九.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22. 你认为下面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分析有道理吗?课件展示二十.
  ①为了使电影更清晰,电影银幕用的丝绸制成.
  ②汽车司机不用回头就可以通过后视镜观察乘客上下车,乘客也能通过它观察司机.
  ③光是人类活动的基本需求之一,但用光不当会造成光污染,如城市的建筑物上大量的安装镀膜玻璃.
  ④电视遥控器不对准其控制窗口有时也能控制电视,是利用光的反射传递信息,现代VCD机也是利用激光照射在光碟上,利用光的反射读取碟上的信息.
  ⑤最近,《海口日报》刊登了一则气象资料:“由于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地球上的阳光越来越少,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相比,如今到达地球的太阳光平均减少了百分之十”.
  23. 思考:你见过一些根据阿基米德镜子退敌的道理设计的装置吗?(可留在课后)课件展示二十一.
其他文献
1 “理趣”  理是物理的理,趣是趣味的趣,理趣是理中蕴藏的趣,理趣是学理、探理、用理时积极的心理感悟、心理体味,是理与情的结合.  2 问题的产生——现实意义  蔡元培说过:教育事业,从积极的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日常各科教师均会通过各种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注重激发兴趣,但在实际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演、看、事、景、动感趣的学生很多很多,但对物理之 “理”本身感趣的学生却聊聊无几,课堂有味有趣,但
一轮复习是中考复习的中考前的第一场演习,它的复习效率直接决定着后续复习工作的开展,还决定着中考质量的提升,更决定着学生的后续发展.笔者结合《物态变化》的一轮复习,谈谈复习行为的几点策略.  1分层在任何时刻,润物细无声  分层教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分层教学又是一个不得不谈的话题,因为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是任何一个班级都存在的,而且到了初三阶段,这种差异会越来越明显,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还会在中考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与认知特点,对物理知识呈现的顺序进行调整,是有效的教学选择.进行知识顺序的重构,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已有经验,这样的调整才能有的放矢.调整之后的反思与评价,可以让知识顺序的重构更加合理.  初中物理教学中,知识呈现的顺序一般来说决定于教材,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那就是在教材改革中所调整的知识呈现顺序,体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意图.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调整都是基于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写者的
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这一节课的知识点多而杂,缺乏明晰的逻辑联系,如果不能抓住一条清晰的主线,那么整个课堂就会给学生一个凌乱的感觉,影响学习效果;此外,本节课涉及的电压为220 V,对实验教学构成安全隐患.如何设计既形象而又安全清晰的实验成为许多教师研究的课题.据此,笔者以用电安全为主线,创新实验设计,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1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安全用电意识  本节内容针对家庭电路,虽说紧贴学生的
又到一年麻烦时,又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了,无奈、无力、挫败感又不由的升起,进入光学以后,我就对此心有余悸了,各种教学失败场景又萦绕在心头,怎么办,怎么办呢?该从何谈起呢?  新名词新规律突然大量涌现,学生无法一下接受,怎么办?  实验过程又要调又要看又要记,学生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怎么办?  教室环境要黑暗,点燃蜡烛太浪漫,学生哄闹,无心实验,怎么办?  实验现象太新奇,学生只知猎奇,不去探究,得
[摘 要] 针对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研究并创建了“专题精讲—兴趣牵引—课程思政—课堂开放”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模式,并在该模式下进行了课程内容的优化设计、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运用,给出了该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实现了教学模式创新的核心目标: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大學生的综合国防素质。为各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军事理论;多维度;立体化;
2013年圣诞前夜,一艘載有74名人员的俄罗斯船只“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因天气状况骤然恶化,在南极洲沿岸被厚冰困住动弹不得.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澳大利亚“南极光号”和法国的“星盘号”先后抵达遇险地准备救援,但因为冰层太厚和天气原因,救援船一时无法靠近.2014年1月2日,中国“雪龙号”科考船出动“雪鹰”直升机,将被困乘客分批次从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撤离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救援船附近的冰
摘要:南宁市第二十四中学以“创文明学校,树科技特色,建文化校园”为导向,在科技教育理念下助推德育一体化体系,引导学生在知识真理的追求中发展和健全人格,培养孩子具有“君子、淑女”气质。文章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结合我校“人人都是有用之才、人人都能获得发展”的办学理念,阐述了如何打造我校德育品牌,如何构建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如何通过构建科技教育和德育一体化体系工作,在实践中探索科技教育课程与德育教育的
2013年4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在江苏淮安清江中学召开的江苏省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培训活动.有感于专家的引领,现场的示范和平时的学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基于思维导图组织《压强》的教学探索,以期和同行交流.  这是借用MindMapper制作的思维导图,把脑袋里面混乱的、琐碎的想法贯穿起来,帮助整理思路,最终形成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成熟思维模式.  现摘取课堂中的教学片断来具体分析.  1 反差情境,闪
1 教学分析  探究精神是科学的灵魂,探究能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研究思考问题的程度.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活动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 “物理悟理,悟物穷理,理在物中,理在悟中”,“学物之理,悟人之理”,这是物理学之道和为人之道.物理就是万物之理,物理最终就是“悟理”.  对于浮力,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比较多的,但一些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