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帕累托改进理论视阙下的校企融合思考

来源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ul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在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容易产生合作深度、合作边界难以把握的问题。双方在利益着眼点上的差异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为妥善处理这一困难,校企业合作的双方都有必要采用帕累托改进理论来达到交换、生产(教学)和产品混合最优,从而提高校企作的水平与质量。
  关键词:学校;企业;帕累托改进理论;最优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2-0060-03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随着校企合作的普遍开展,校企双方普遍感觉合作深度和边界难以把握的问题日益凸显,虽然两者寻求共赢的愿望普遍一致,但合作事宜在实际操作当中,不是校方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以至于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就是企方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受到影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真正促进校企共融、共荣、共进,进而使校企双方更乐于持续深化合作?笔者认为,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思路。帕累托改进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命名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其基本要义是在某种经济境况下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或资源配置或交换,至少提高一部分参与者的福利或满足程度而不会降低所有其他部分的福利或满足程度。通俗地讲,各方都有利、都同意的改进或制度安排,就是帕累托改进,如果某种改进或制度安排剥夺了某一方的既得利益,不管是否能带来更大的整体利益或者是否有助于实现崇高的目标,都不是帕累托改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校企双方在合作中能借鉴帕累托改进理论,将帕累托最优作为终极追求,相信校企双方的融合一定能够走得更深、更远、更持久。
  一、 校企双方应在共同理念基础上
  维护校利与企利统一
  校企双方的合作首先应是理念的合作。校企双
  方至少得有这样一个共同理念——市场需要。这是
  双方合作的基础点,毋庸赘述。校企双方的合作都应放在市场需要的平台上去考量。另外,对其他一些理念的认同也至关重要,比如,对人才价值观的认同。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企业输送合格技能劳动者,技能劳动者是否合格需要企业来检验,职业院校和企业都有让技能劳动者合格这个共同理念。再如,对校企共赢的认同,共赢是校企双方合作的目的,也是帕累托改进理论的要义。如何寻求并利用好共赢,这是一种思考模式,更是一种智慧。没有智慧找到恰当的共赢思考模式,校企合作只能是或学校或企业“单相思”,即使彼此“热恋”了也是暂时的利益诉求,难以持久、深化。又如,对跨界理念的认同,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应做换位思考,将站在界外审视界内当成一种能力,要视对方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上游或下游部分。跨界是逆思维,更是异思维,需要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更需要一定的胆气和襟怀。校利与企利的统一基于理念的统一。有了如上可统一的理念,校企双方就能寻求到彼此利益的动力、原则、途径和平台。
  二、科学界定学校与企业的
  分工边界和渗透边界
  按照帕累托改进理论,校企合作中不能有输家,必须有赢家,追求的是共赢,争取的是所有方均为最赢。但在现实合作中,校企双方因分工边界模糊而影响了对共赢的追求。比如,对学生顶岗实
  习参与度的边界把握校企双方就不一致,若学生技能娴熟,能够对岗位创造理想价值,企方就会希望学生多参与、长期参与,但校方却希望学生不断扩大岗位熟悉范围,增强边缘技能,这是一组矛盾。相反,若学生技能不够娴熟,校方很想让学生进行岗位实操,但企方为了追求效益或保证产品质量,只想让学生开展认知性实习,不希望学生直接参与岗位生产,这也是一组矛盾。师资及技术人员的合作、科研合作、资产合作等诸多方面也都需要校企双方在合作的基础上厘清彼此分工边界,提升合作效率。同时,为了实现帕累托改进,科学界定校企之间的渗透边界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厘清分工边界是为了在合作中保持彼此属性,不致于失去自我而出现输家,导致帕累托改进失效,而界定渗透边界则是为了鼓励校企双方在融合中寻求共赢、多赢,达到帕累托最优。渗透范围包括企业技术、学校师资,企业生产线、学校实训,企业产品、学校学生,校企双方资产配置等等各个方面。校企双方既应主动相互渗透又要厘清渗透边界。对边界的把握须以信任合作基础上的行业保密或行业生存守则下限为原则。
  三、运用博弈论不断改进校企合作
  的政策设计水平
  在帕累托改进理论中,合作双方既讲究合作,也讲究博弈,没有博弈的合作必定是没有公平和活力的合作。合作和博弈辩证统一。所谓博弈,是指“在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具有相互作用时,各主体根据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行为”。[1]因此,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应正确看待并利用博弈,将博弈当成实现双方合作获益的正能量。校企双方要随着合作事态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地改善合作管理,改进合作政策设计,在合作动态中不断改善合作环境,提升合作水平,改进合作技巧。校企双方回避博弈,或者任一方忍让或压制博弈都是不正常的校企合作,彼此深度融合将无法进行。可以说,校企双方只有承认博弈,恰当运用博弈,积极将博弈的成效通过合作政策和制度加以巩固,才能够促进校企进一步融合。
  四、通过变革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Pareto Efficiency)“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2]校企合作过程中,帕累托最优理论可在校企任一方资源闲置或失效的情况下实现,其中某一方可以在不损害另外一方利益的同时“生产”更多,并在“生产”获益的基础上反馈或促进合作方利益满溢,直至相互之间的合作再没有改进的余地。校企双方均可通过企业生产与学校实训相融、教学科研成果与生产转化相通、校企多余或淘汰资产或设备相互转赠利用、“教师与技师同台、学生与学徒一体、学习与工作结合”[3]、课堂与车间嵌入、学生考试与产品质量映照、产品销售与学生实践挂钩等形式达到校企融合的帕累托最优。一般情况下,校企融合要达到帕累托最优,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交换最优;即通过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等要素的交换,校企双方达到利益最大化,彼此的边际替代率基本相同,诸方在融合中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生产(教学)最优;校企双方需要投入的生产或教学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企业的生产产量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一说学生人数)同时得到最大化。
  产品混合最优:校企融合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最好。也就是说,企业产品更加适合消费者喜欢,学校学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此时,融合后的企业产品或学校毕业学生与任一个没有开展校企帕累托优化融合的同类相比,其边际替代率与边际产品转换率不可比拟。
  当然,这种校企合作的帕累托最优安排是在理想环境和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是校企合作中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但也是校企合作的现实路径和手段。对此,笔者在所工作的漯河职业技术学院选定了3个校企合作样本进行实证,结果显示,其中一个样本中校企双方因历史感情深厚的原因,帕累托改进理念高度统一,校企融合最为理想,另一样本中因企业方前期参与学校工作较深入,双方贯彻帕累托改进理论也较好,校企融合效益明显,而第三个样本中因企业方部分利益(急需大量技术要求不高的一线劳动力)需求突出,而校方合作专业则要求对口性强而导致双方边际替代率的提升动力不足,彼此帕累托改进不够明显,校企合作也仅处于若即若离状态。目前,河南省内大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基本不外乎如上三种类型。浙江金华一职业院校也通过“建设‘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的形式验证了帕累托改进理论在校企合作中的可实践性。[4]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EB/OL].[2012-12-10].http://baike.baidu.
  com/view/150886.htm.
  [2]百度百科.[EB/OL].[2012-12-10].http://baike.baidu.
  com/view/98065.htm.
  [3]李五聚.坚定职业方向 突出技术特色[N].中国教育报,2011-6-27(10).
  [4]李秋华,王振洪.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利益共同体育人机制[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1:72.
  (责任编辑 俞木传)
其他文献
选取纺织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开放式问卷、行为事件访谈,并结合岗位分析初步得到纺织企业技术人员胜任力指标要素56项。在此基础上进行单项能力词条含义界定、
针对不锈钢球壳进行静水压力试验,获得其屈曲载荷及最终失稳模式,并采用三维扫描及无损测厚试验获得的实际三维模型参数建立球壳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通过试验与数值计算结
根据《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中国引文数据库的统计数据,对《世界农业》2005-2010年的被引指标和来源指标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认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