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现状的深入学习与调研,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范围,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型科研机制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标志与方法步骤。
关键词:高职 科研机制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3(b)-0000-00
1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与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地位”
高职院校科研的“定位”与科研在高职院校的“地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明显的区别:(1)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实质是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正确定位,是保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健康顺利发展,不走或少走弯路的前提,是科研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保障。(2)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地位”。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其实质是反映高职院校对科研工作重视程度的大小,具体表现在学院领导层对科研工作人才投入与经费投入的数量上。(3)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合适位置。高职院校内部工作头绪很多,排在第一线的工作,应该是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安全保卫和后勤保障等工作。这个排序,既反映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实际状况,又阐明了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的重要性,还体现了科研工作与其他工作的相关性。
2 科研工作与高职院校发展的良性互动作用
(1)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之一。主要表现有6点:一是高职院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规划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编制;二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育定位、育才模式、发展思路和发展途径等,都需要通过科学论证才能够最终确定;三是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设想、方案、具体计划和具体实施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地科学探索才能逐步形成和逐步完善;四是学院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与创建精品课程的实现途径与方法也需要通过不断地科学探索才能逐步形成;五是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各项人事制度改革与完善的规划、计划和实施过程,需要及时不断地科学引导才能顺利前进;六是学院阶段性发展成果与发展结论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客观评价。
(2)高职院校领导对科研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是,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的生死存亡、停滞不前、继续发展和取得明显成效,都取决于领导层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参与深度与支持力度。经验证明,凡是科研工作搞得好的高职院校,必然存在6多现象,即科研课题立项多、成果多、奖项多、专著多、论文多、自编教材多。必然出现6个新气象,即科研氛围日益浓厚、书香味沁人肺腑、知名度明显攀升、影响力大幅拓展、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确有保障、教学环境更趋和谐等。在这些现象和氛围后面,必定蕴含着学院领导层的心血、汗水、思路、管理与支持。
(3)科研工作需要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主要有5个:一是搞好科研的基础,是学院领导、全体教师对科研的高度重视、认同与积极参与;二是学院在人、财、物及政策上全力支持,是科研正常开展、取得成果的保障;三是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快出成果、多出成果的必要条件;四是建立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是孕育科研成果获奖的摇篮,是提升学院科研水平、学术水平与知名度的主要动力源;五是科研成果的验证、转化与推广应用,需要学院提供必要的活动、实验场所与应用环境。
3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范围
3.1 研究方向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必须坚持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始终坚持“立实”研究,即始终坚持应用性研究与实用性研究;二是始终坚持“立身”研究,即始终坚持高职教育教学领域自身研究。
3.2 研究范围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研究范围,只能在始终坚持“立实”研究与始终坚持“立身”研究两个方向的指引下,结合企事业单位与所属院校的实际,确定自己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在产学研结合中,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理思路、寻课题、找项目、深钻研、多服务、创效益、促和谐、谋发展。
(1)“立实”研究的范围。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 “立实”研究的基础是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二是“立实”研究的核心是植根于企业和市场;三是“立实”研究的关键是产学研结合;四是 “立实”研究的重点是应用技术的研发、推广与服务。
(2)“立身”研究的范围。主要有8个方面:一是“立身”研究的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与学院自身研究;二是“立身”研究的切入点是教学活动研究;三是“立身”研究的重点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研究;四是“立身”研究的突破点是产学研结合研究;五是“立身”研究的核心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六是“立身”研究的难点是实训基地、实训场所的研究与建设;七是“立身”研究的最高端是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研究;八是“立身”研究的立足点是高职院校创新型科研机制研究。
3.3 始终坚持“立实”研究与“立身”研究的结合
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与必经之路。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立实”研究与“立身”研究的结合,二者截然分离的情况是很罕见的,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途径所决定的。换句话说,就是在课题立项与研究活动中,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联合攻克难关,分别承担责任,共同分享科研成果;立足解决生产实践中亟待解决的技术、工艺、管理与服务等问题;通过“立实””研究与“立身”研究的结合,还应注重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新规律、新特点和新方法。
4 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型科研机制的指导思想
笔者认为,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型科研机制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長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方针、政策及重要举措的指引下;围绕三个大会提出的“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到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与“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三个总体目标;瞄准“到2020年,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提高到60%左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提高到2.5%。”、“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的战略目标与“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的战略主题;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联系所属地区、行业的实际经济发展规划与计划,结合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坚持把产学研结合作为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突破口;积极开展并始终坚持“立实”研究与始终坚持“立身”研究,把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总体目标与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与技术服务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逐步探索、试验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建设具有良性互动作用的高职院校创新型科研机制。
5 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型科研机制的目标、原则及标志
5.1 建设创新型科研机制的目标
高职院校创新型科研机制的目标体系应由总体目标与各项子目标组成。
总体目标:到2020年,使所属高职院校进入到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行列或综合实力与水平达到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标准。
各项子目标:主要有8项:一是科研队伍建设目标;二是经费投入机制目标;三是科研氛围形成目标;四是科研成果奋斗目标;五是教学科研渗透目标;六是激励约束机制目标;七是产学研结合新目标;八是科研机制创新目标。
3.2 建设创新型科研机制的基本原则。
(1)必须有助于高职学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助于提高高职学院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氛围与师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2)必须有助于提高高职学院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学院总体目标与各项子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把学院建设成为“示范性高职学院”。
(3)必须有助于推进高职学院产学研结合的深入发展;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的同时,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渠道、新形式与新机制的形成。
(4)必须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职业、创新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5)必须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有助于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相互渗透;有助于教师通过产学研,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有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6)必须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科研人才;有助于建设机构健全、数量够用、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精通教育、熟悉行业与专业的科研领军人物和骨干队伍。
(7)必须有助于提高教学、科研、行政、学生、财经、生产与后勤等各项管理能力、管理质量与管理水平;有助于“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有助于改善与提高师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8)必须有助于创新型科研机制的形成。
3.3 创新型科研机制形成的主要标志
笔者认为,只要稳定出现下列8种现象,就可以认定该学院创新型校科研机制基本建立。
(1)科研队伍建设机制基本形成。事实证明,学院科研机构健全,队伍稳定,数量够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通教育,熟悉行业与专业的骨干队伍基本形成;有1—3名在教育与专业方面均有成果建树的科研核心领军人物;学院领导能亲自参加课题研究,并实际承担具体科研任务。
(2)三级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基本形成。事实证明,科研专项经费基本够用,支付有保证,年年有增加,增长率不低所在地区GDP的增长率。能在上级教育、科技、行业主管部门争取到科研项目与研究经费。能通过产学研合作,在合作项目中列入部分科研经费。
(3)浓厚的学术氛围与科研氛围基本形成。事实证明,学院领导层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教职工对科研工作高度认同并积极参与;绝大多数教师都能积极撰写论文、参编教材、参加课题研究活动;直接参加课题研究的人次数占全院教师总数的比例不少于70%。
(4)科研成果奋斗目标基本实现。事实证明,学院学报能年年按期发行,论文稿源充足,质量稳步提高,其中每年发表或转载到省级以上学术刊物的文章数量不少于30篇,國家级核心刊物不少于10篇。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总体表现为年年有立项、年年有结项、年年有获奖。
(5)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机制基本形成。事实证明,科研已渗透到学院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相互渗透;科研成果使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做到“常教常新”。
(6)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完备并已付诸实施。事实证明,科研激励、奖惩制度完备,覆盖全面无遗漏;激励形式多样,奖励标准有吸引力,实际激励效果显著,获奖者满意。
(7)产学研结合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渠道、新形式与新机制初步形成;事实证明,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主要目标的产学研结合评价体系基本建立。
(8)科研机制创新目标体系基本实现。事实证明,科研机构队伍建设机制、三级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机制、奖励激励机制、产学研结合机制、科研档案管理机制、评价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基本建设完备,并卓有成效地运行。
6 建设创新型科研机制的方法与步骤。
主要有下列12个环节:
(1)机构健全,人精帅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首要关键问题是,要有健全的科研机构,明确的任务,一流的科研队伍,特别是要有一支懂教育、熟悉行业与专业的科研队伍,其核心是要有一批在教育和专业方面均有成果建树的领军人物与骨干成员。
(2)全院认同,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的活力与成效,来自于全体教职工的认同、支持与参与。认同是基础,支持就必然,参与更自然。主要认同有4点:一是强化形成“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二是明确树立“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的理念;三是努力达成“科研兴校”与“科研强校”的共识;四是深刻理解建设创新型科研机制是“科研兴校”与“科研强校”的必经之路。
(3)学习纲要,牢记目标。就是要认真学习、领会、消化三个大会、三个纲要制定的方针、政策、重要举措的精神实质;时刻牢记三个大会提出的三个总体目标、两个战略目标与一个战略主题。
(4)深入调研,寻找问题。首先对当前高职教育与科研现状进行深入学习与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国内、国外与本省市三部分内容;其次国内调研对象要考虑行业或地区覆盖面,确保调研资料的代表性;最后,通过整理、分析、归纳调研资料,进行初步研究,着重寻找存在的主要问题。
(5)分析原因,理清思路。主要做5件事:一是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二是根据问题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列;三是对关键、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原因与内外因素;四是寻找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所有条件;五是有针对性地提出创设条件、解决问题的思路、设想、途径、方法与步骤。
(6)根据纲要,制定对策。即根据三个纲要的精神实质,结合地区经济发展与学院奋斗目标;对照学院改革、发展与科研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科研机制的指导思想,创设必要条件,提出分阶段、分步骤的具体对策、方法与措施,并进行大胆试验与验证。
(7)机制创新,系列配套。主要有10种:一是创新型科研机制体系;二是机构队伍建设机制;三是三级经费投入机制;四是教学科研相互渗透机制;五是激励约束机制;六是产学研结合新机制;七是科研管理机制;八是量化评价机制;九是考核监督机制;十是保障机制。
(8)经费保障,逐年增长。建立学院科研专项经费、上级主管课题经费与产学研结合分摊经费等三级科研经费投入机制,确保经费投入渠道畅通,范围逐年扩大,足额够用。
(9)奖罚分明,激励有效。由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普遍先天不足,起步较晚,队伍薄弱,能力不足,水平偏低,经验欠缺,要尽快改变这种科研弱势现状,就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
(10)教学科研,相互渗透。找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把科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做到“常教常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11)保障机制,实施有效。主要有6项工作:一是建立必要、高效的学术组织、专业研究所等;二是实行严格的立项与开题制度;三是强化对研究过程的监控与中期考核;四是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五是注重成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六是引入竞争机制,推行不合格课题撤销制度。
(12)创新管理,减少干预。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实行科研项目目标责任制;二是实行科研项目法人负责制;三是实行灵活的研究方式。其核心是,学院只负责对研究成果进行考核、评价、监督与奖励,而对具体研究活动与进程不予干预,确保研究活动的独立性、自主性与创新型。
参考文献
[1]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01,09.
[2]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06,06.
[3]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07,29.
关键词:高职 科研机制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3(b)-0000-00
1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与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地位”
高职院校科研的“定位”与科研在高职院校的“地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明显的区别:(1)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实质是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正确定位,是保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健康顺利发展,不走或少走弯路的前提,是科研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保障。(2)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地位”。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其实质是反映高职院校对科研工作重视程度的大小,具体表现在学院领导层对科研工作人才投入与经费投入的数量上。(3)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合适位置。高职院校内部工作头绪很多,排在第一线的工作,应该是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安全保卫和后勤保障等工作。这个排序,既反映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实际状况,又阐明了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的重要性,还体现了科研工作与其他工作的相关性。
2 科研工作与高职院校发展的良性互动作用
(1)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之一。主要表现有6点:一是高职院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规划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编制;二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育定位、育才模式、发展思路和发展途径等,都需要通过科学论证才能够最终确定;三是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设想、方案、具体计划和具体实施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地科学探索才能逐步形成和逐步完善;四是学院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与创建精品课程的实现途径与方法也需要通过不断地科学探索才能逐步形成;五是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各项人事制度改革与完善的规划、计划和实施过程,需要及时不断地科学引导才能顺利前进;六是学院阶段性发展成果与发展结论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客观评价。
(2)高职院校领导对科研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是,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的生死存亡、停滞不前、继续发展和取得明显成效,都取决于领导层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参与深度与支持力度。经验证明,凡是科研工作搞得好的高职院校,必然存在6多现象,即科研课题立项多、成果多、奖项多、专著多、论文多、自编教材多。必然出现6个新气象,即科研氛围日益浓厚、书香味沁人肺腑、知名度明显攀升、影响力大幅拓展、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确有保障、教学环境更趋和谐等。在这些现象和氛围后面,必定蕴含着学院领导层的心血、汗水、思路、管理与支持。
(3)科研工作需要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主要有5个:一是搞好科研的基础,是学院领导、全体教师对科研的高度重视、认同与积极参与;二是学院在人、财、物及政策上全力支持,是科研正常开展、取得成果的保障;三是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快出成果、多出成果的必要条件;四是建立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是孕育科研成果获奖的摇篮,是提升学院科研水平、学术水平与知名度的主要动力源;五是科研成果的验证、转化与推广应用,需要学院提供必要的活动、实验场所与应用环境。
3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范围
3.1 研究方向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必须坚持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始终坚持“立实”研究,即始终坚持应用性研究与实用性研究;二是始终坚持“立身”研究,即始终坚持高职教育教学领域自身研究。
3.2 研究范围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研究范围,只能在始终坚持“立实”研究与始终坚持“立身”研究两个方向的指引下,结合企事业单位与所属院校的实际,确定自己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在产学研结合中,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理思路、寻课题、找项目、深钻研、多服务、创效益、促和谐、谋发展。
(1)“立实”研究的范围。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 “立实”研究的基础是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二是“立实”研究的核心是植根于企业和市场;三是“立实”研究的关键是产学研结合;四是 “立实”研究的重点是应用技术的研发、推广与服务。
(2)“立身”研究的范围。主要有8个方面:一是“立身”研究的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与学院自身研究;二是“立身”研究的切入点是教学活动研究;三是“立身”研究的重点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研究;四是“立身”研究的突破点是产学研结合研究;五是“立身”研究的核心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六是“立身”研究的难点是实训基地、实训场所的研究与建设;七是“立身”研究的最高端是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研究;八是“立身”研究的立足点是高职院校创新型科研机制研究。
3.3 始终坚持“立实”研究与“立身”研究的结合
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与必经之路。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立实”研究与“立身”研究的结合,二者截然分离的情况是很罕见的,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途径所决定的。换句话说,就是在课题立项与研究活动中,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联合攻克难关,分别承担责任,共同分享科研成果;立足解决生产实践中亟待解决的技术、工艺、管理与服务等问题;通过“立实””研究与“立身”研究的结合,还应注重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新规律、新特点和新方法。
4 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型科研机制的指导思想
笔者认为,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型科研机制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長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方针、政策及重要举措的指引下;围绕三个大会提出的“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到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与“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三个总体目标;瞄准“到2020年,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提高到60%左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提高到2.5%。”、“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的战略目标与“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的战略主题;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联系所属地区、行业的实际经济发展规划与计划,结合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坚持把产学研结合作为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突破口;积极开展并始终坚持“立实”研究与始终坚持“立身”研究,把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总体目标与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与技术服务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逐步探索、试验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建设具有良性互动作用的高职院校创新型科研机制。
5 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型科研机制的目标、原则及标志
5.1 建设创新型科研机制的目标
高职院校创新型科研机制的目标体系应由总体目标与各项子目标组成。
总体目标:到2020年,使所属高职院校进入到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行列或综合实力与水平达到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标准。
各项子目标:主要有8项:一是科研队伍建设目标;二是经费投入机制目标;三是科研氛围形成目标;四是科研成果奋斗目标;五是教学科研渗透目标;六是激励约束机制目标;七是产学研结合新目标;八是科研机制创新目标。
3.2 建设创新型科研机制的基本原则。
(1)必须有助于高职学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助于提高高职学院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氛围与师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2)必须有助于提高高职学院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学院总体目标与各项子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把学院建设成为“示范性高职学院”。
(3)必须有助于推进高职学院产学研结合的深入发展;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的同时,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渠道、新形式与新机制的形成。
(4)必须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职业、创新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5)必须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有助于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相互渗透;有助于教师通过产学研,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有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6)必须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科研人才;有助于建设机构健全、数量够用、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精通教育、熟悉行业与专业的科研领军人物和骨干队伍。
(7)必须有助于提高教学、科研、行政、学生、财经、生产与后勤等各项管理能力、管理质量与管理水平;有助于“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有助于改善与提高师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8)必须有助于创新型科研机制的形成。
3.3 创新型科研机制形成的主要标志
笔者认为,只要稳定出现下列8种现象,就可以认定该学院创新型校科研机制基本建立。
(1)科研队伍建设机制基本形成。事实证明,学院科研机构健全,队伍稳定,数量够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通教育,熟悉行业与专业的骨干队伍基本形成;有1—3名在教育与专业方面均有成果建树的科研核心领军人物;学院领导能亲自参加课题研究,并实际承担具体科研任务。
(2)三级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基本形成。事实证明,科研专项经费基本够用,支付有保证,年年有增加,增长率不低所在地区GDP的增长率。能在上级教育、科技、行业主管部门争取到科研项目与研究经费。能通过产学研合作,在合作项目中列入部分科研经费。
(3)浓厚的学术氛围与科研氛围基本形成。事实证明,学院领导层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教职工对科研工作高度认同并积极参与;绝大多数教师都能积极撰写论文、参编教材、参加课题研究活动;直接参加课题研究的人次数占全院教师总数的比例不少于70%。
(4)科研成果奋斗目标基本实现。事实证明,学院学报能年年按期发行,论文稿源充足,质量稳步提高,其中每年发表或转载到省级以上学术刊物的文章数量不少于30篇,國家级核心刊物不少于10篇。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总体表现为年年有立项、年年有结项、年年有获奖。
(5)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机制基本形成。事实证明,科研已渗透到学院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相互渗透;科研成果使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做到“常教常新”。
(6)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完备并已付诸实施。事实证明,科研激励、奖惩制度完备,覆盖全面无遗漏;激励形式多样,奖励标准有吸引力,实际激励效果显著,获奖者满意。
(7)产学研结合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渠道、新形式与新机制初步形成;事实证明,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主要目标的产学研结合评价体系基本建立。
(8)科研机制创新目标体系基本实现。事实证明,科研机构队伍建设机制、三级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机制、奖励激励机制、产学研结合机制、科研档案管理机制、评价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基本建设完备,并卓有成效地运行。
6 建设创新型科研机制的方法与步骤。
主要有下列12个环节:
(1)机构健全,人精帅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首要关键问题是,要有健全的科研机构,明确的任务,一流的科研队伍,特别是要有一支懂教育、熟悉行业与专业的科研队伍,其核心是要有一批在教育和专业方面均有成果建树的领军人物与骨干成员。
(2)全院认同,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的活力与成效,来自于全体教职工的认同、支持与参与。认同是基础,支持就必然,参与更自然。主要认同有4点:一是强化形成“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二是明确树立“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的理念;三是努力达成“科研兴校”与“科研强校”的共识;四是深刻理解建设创新型科研机制是“科研兴校”与“科研强校”的必经之路。
(3)学习纲要,牢记目标。就是要认真学习、领会、消化三个大会、三个纲要制定的方针、政策、重要举措的精神实质;时刻牢记三个大会提出的三个总体目标、两个战略目标与一个战略主题。
(4)深入调研,寻找问题。首先对当前高职教育与科研现状进行深入学习与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国内、国外与本省市三部分内容;其次国内调研对象要考虑行业或地区覆盖面,确保调研资料的代表性;最后,通过整理、分析、归纳调研资料,进行初步研究,着重寻找存在的主要问题。
(5)分析原因,理清思路。主要做5件事:一是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二是根据问题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列;三是对关键、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原因与内外因素;四是寻找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所有条件;五是有针对性地提出创设条件、解决问题的思路、设想、途径、方法与步骤。
(6)根据纲要,制定对策。即根据三个纲要的精神实质,结合地区经济发展与学院奋斗目标;对照学院改革、发展与科研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科研机制的指导思想,创设必要条件,提出分阶段、分步骤的具体对策、方法与措施,并进行大胆试验与验证。
(7)机制创新,系列配套。主要有10种:一是创新型科研机制体系;二是机构队伍建设机制;三是三级经费投入机制;四是教学科研相互渗透机制;五是激励约束机制;六是产学研结合新机制;七是科研管理机制;八是量化评价机制;九是考核监督机制;十是保障机制。
(8)经费保障,逐年增长。建立学院科研专项经费、上级主管课题经费与产学研结合分摊经费等三级科研经费投入机制,确保经费投入渠道畅通,范围逐年扩大,足额够用。
(9)奖罚分明,激励有效。由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普遍先天不足,起步较晚,队伍薄弱,能力不足,水平偏低,经验欠缺,要尽快改变这种科研弱势现状,就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
(10)教学科研,相互渗透。找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把科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做到“常教常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11)保障机制,实施有效。主要有6项工作:一是建立必要、高效的学术组织、专业研究所等;二是实行严格的立项与开题制度;三是强化对研究过程的监控与中期考核;四是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五是注重成果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六是引入竞争机制,推行不合格课题撤销制度。
(12)创新管理,减少干预。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实行科研项目目标责任制;二是实行科研项目法人负责制;三是实行灵活的研究方式。其核心是,学院只负责对研究成果进行考核、评价、监督与奖励,而对具体研究活动与进程不予干预,确保研究活动的独立性、自主性与创新型。
参考文献
[1]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01,09.
[2]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06,06.
[3]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