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性理性并举 诗性美育合一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使高中语文教学沿着高效、有序、科学的轨道发展,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抓:开发多元智能,推进智性教育;加强思维训练,突出理性教育;注重情意熏陶,强化诗性教育;提升语文素养,实施审美教育。语文教学的智性教育、理性教育、诗性教育和审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教育目标服务。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智性教育 理性教育 诗性教育 审美教育 可持续发展
  
  为使语文教学沿着高效、有序、科学的轨道发展,并真正落实其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就必须在推进语文智性教育的同时突出理性教育,在强化语文诗性教育的同时实施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智性教育、理性教育、诗性教育和审美教育同等重要,这四个方面的教育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它们共同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教育总目标服务。
  一、开发多元智能,推进智性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每个人至少具有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反省和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语文学科是一门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十分重要。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 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授课前我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关学习活动:查阅写作背景,搜寻需要的信息,阅读、理解并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学生互相讨论、分享网络阅读信息。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言语、运动、交往和自省自知等多种智能的发展。授课时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采用情境教学。在情境教学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课堂活动;在朗读及比较阅读中体会意境、加深理解,培养阅读技能;在交流、讨论中开展合作学习,开发言语、反省及人际交往智能。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深入,语文的智性教育就有了推进。
  二、加强思维训练,突出理性教育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读写听说能力就不可能是高水平的。可以肯定地说,加强思维训练,突出理性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重要的一环。
  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理性教育可以从训练学生思维的角度去抓:一要培养学生思惟的广阔性,“纵横发散,打开思维拓展之门”,指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尽量想宽点,想远点;二要培養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措施时,应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三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诱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做到精细、周到、全面,没有漏洞;四要训练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即训练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认识,寻求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方法;五要训练学生的变向思维能力,即训练学生变方向、变角度、变途径地思考问题,改变习惯思路,摆脱思维常规,训练学生用前所未有的新方向、新角度、新途径思考问题,弃旧图新,超越书籍,寻求首创性的认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觉地从这五个方面去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辨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自然就会增强。
  三、注重情意熏陶,强化诗性教育
  “诗性”一词最早由18 世纪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者维柯提出,他认为人与生俱来拥有一种本能的、独特的“诗性智慧”,整个“新科学”的建构都是以发现“诗性智慧”为前提。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材向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以充分发掘学生的“诗性智慧”,就必须重视诗性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意熏陶,强化诗性教育呢?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认为引领学生进行教材经典阅读是强化诗性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文学经典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到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能感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重返经典阅读之乡后,熏陶渐染,会逐步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满足自己精神成长的需要。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类是“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的。强化诗性教育,引领学生诗化自己的生活、诗化自己的情感,从而“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是语文教学的高级追求!
  四、提升语文素养,实施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基本理念,同时对审美教育也做出了具体说明:“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德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由此可见,将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审美教育上无疑是明智的、科学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我认为,首先,语文教师要争做一个有理智、有技巧、有激情、有灵性的艺术家,他(她)能赋予语文课清新的美感,营造活跃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美的感染和熏陶,唤起学生对美的感悟,引导学生探索美、发现美、创造美。其次,以语文教材为抓手,其本身就是一座美育宝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文之所存,美之所在。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如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等等。美无处不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亦无处不在,关键是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巧妙实施。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1援理解感悟课文的主要语言,有感情朗读课文,为复述做好准备。2援理解寓意,初步懂得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指导,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实实在在做事做人。3援学会用“亲切
本刊讯(通讯员于江)近日,北京建工四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成功获得“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有效期为三年。据悉,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后不久,晚年居于玄武湖畔的祖父,戎马一生,回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济南,祖孙三代终于生活在一起。居家后营坊街的老宅院,为一宽绰雅静的三进四合院落,爷
国家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直属期刊建筑杂志社主办欢迎订阅《城乡建设》1956年创刊,铜版纸全彩精印,半月刊《建筑》1954年创刊,铜版纸全彩精印,半月刊订阅办法邮局订阅订阅《
中华苏维埃有个国家银行,行长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1932年,中央政府认为随着红军的军事行动越来越多,在瑞金存放如此大量的财宝不安全,遂在位于石城地区的烂泥坑建立了秘
1861年12月,太平军占领宁波。在太平军占领宁波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以英国为首的外国势力对太平军的行动进行了重重阻挠。1862年5月,在英国等外国势力的干涉下,太平军最终被
因身胖而组成一团体者,可能前无古人,不知是否会有来者,其成立启事,可以让那些成天沉迷于各种减肥广告者鉴。 Due to body fat and the formation of a group, may be unpre
一、应用背景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生产设备迅速地向集成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集成化,是指将整个生产环节的某些设备、部件或功能集合在一起
木黄,这个原本不经意的小地名,在地图上都难以查找,因为有了红二·六军团长征中的会师,使得它浓墨重彩,在中国革命长征的史册上挥洒了极为厚重的一笔。1934年5月中旬,贺龙、
中共二大之后,我们党便开始在内蒙古地区,从蒙古族群众中发展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党的培养,1923年初,韩麟符、李铁然(又名陈镜湖)、荣耀先(蒙 After the Second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