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前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从课堂提问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提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以提问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物理教学;课堂提问;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现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很多,方法多样,然而课堂提问往往被许多人忽视。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认为运用课堂提问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以下观点是本人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在此予以探索。
一、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现今物理教材图文并茂,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了条件。然而,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多数学生阅读物理教材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上,效率很差。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知觉、观察、识记等心理活动的效率与他们是否明确活动目的密切相关,活动目的越清楚,其观察知觉就会越清晰、完整,识记效果就越好。物理教学中,教师就课文内容提出思考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这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二字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阅读是一个思维过程,不可无问。问是第一步,然后才有学,系统的知识总是从问发生的。教师经常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物理教材,求解,学生便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当学生由教师提问读书求解过渡到自己提问读书求解时,便学会了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便交给了学生一把自学的“金钥匙”。
二、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力是人的智能中十分重要的能力。任何思维与想象都必须借助于头脑中保持的事实与材料。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记忆力的方法很多,课堂提问则是有效方法之一,但在提问时要讲究方法和艺术。第一,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听课。因为记忆的效率首先决定于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个人同听一堂课,同读一本书,带着问题读书和听课的学生的识记效果明显优于不带问题读书和听课的学生的识记效果。第二,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和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把孤立的、零碎的物理知识整理成有联系的系统知识,借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当学生的思维积极向前推进去攻克难点时,教师的提问会帮助他们开辟新的路径,接通新的联系,产生顿悟和突破,又把那些孤立的、零碎的知识整理成系统的物理规律,构成了知识链,环环相扣,只要想起链环中的一项知识,其他知识就可以顺次地浮现于眼前。第三,教师要在导入新课和巩固新课时提问,借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因为,遗忘具有“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教师在讲完新课后,提出问题,复习刚学的新知识;在下次讲授新课前提出问题,复习巩固上次所学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是很有好处的。这两种提问有效地利用了旧知识,使新知识纳入相应的知识系统中,成为已有知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容易把握,而且易于保持和恢复。
三、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学习的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赫兹发现光电效应,伦琴发现X射线都是细心观察的典型事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利用物理实验、现代影视、FLASH动画、物理模型以及现行物理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切实可行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要求观察者明确每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可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将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物理学的许多规律是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归纳发现的。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更应加强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进行归纳分析进而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如进行学生分组物理实验时,在实验前通过合理设问,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提出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重点观察并准确记录读数。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所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别得出结论,然后再进一步综合归纳得到规律。
四、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物理规律中有许多定理、定律、定则都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比如中是原因,是结果,力决定着加速度。中,冲量是原因,动量变化是结果,冲量决定着动量变化量。作为物理教师应该重视强调这种逻辑关系,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教学是要带领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的本质,总结出物理规律,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逻辑思维能力是在具备了基础知识后分析物理现象的本质的重要能力。而提问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因为,没有问题,学生的逻辑思维便没有准确的目标,不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没有比较就不能区分对象、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就物理教学而言,可以对物理现象、物理定律和物理量进行比较,从而发现物理的本质规律。在一些物理量和定律的公式中出现的常数或恒量,以数学形式而言,常以比例系数形式出现,究其实质而言,又都含有其本身的物理意义,都分别和物质的某些性质和属性有关。物理学中有些概念较抽象,而学生只习惯于形象思维,缺乏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对抽象的概念难于接受和理解。若教师能想办法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让新旧知识互相沟通,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相似点或相联系的地方,然后以此为根据,来推知新知识也具有旧知识的某些特性和规律,学生就能较顺利地达到彼岸。其中对比就是沟通新旧知识联系的一座较好的“桥”。如果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纵横提问,引导学生总结对比,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六、运用提问培养学生抽象与概括能力
抽象就是在思想上把一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和非本质属性或特征区分开来,舍弃非本质属性或特征,并抽取出本质属性或特征。经过抽象过程,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界限清楚了,这样,认识便上升到了理性阶段,概括是在思想上将许多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事物,或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概括的过程,就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上升到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也是思维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新修订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说明抽象概括能力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问题,培养学生概括思维能力。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有许多反映自然规律的定理与定律。在这些定理与定律的教学中,也是对学生进行抽象与概括能力培养的好时机。物理学科的特点是概念及规律性比较强,概念及规律往往需要通过解答习题的方式来巩固和熟练,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需要对研究对象及物理过程进行抽象与概括。
七、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课堂提问;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现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很多,方法多样,然而课堂提问往往被许多人忽视。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认为运用课堂提问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以下观点是本人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在此予以探索。
一、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现今物理教材图文并茂,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了条件。然而,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多数学生阅读物理教材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上,效率很差。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知觉、观察、识记等心理活动的效率与他们是否明确活动目的密切相关,活动目的越清楚,其观察知觉就会越清晰、完整,识记效果就越好。物理教学中,教师就课文内容提出思考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这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二字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阅读是一个思维过程,不可无问。问是第一步,然后才有学,系统的知识总是从问发生的。教师经常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物理教材,求解,学生便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当学生由教师提问读书求解过渡到自己提问读书求解时,便学会了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便交给了学生一把自学的“金钥匙”。
二、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力是人的智能中十分重要的能力。任何思维与想象都必须借助于头脑中保持的事实与材料。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记忆力的方法很多,课堂提问则是有效方法之一,但在提问时要讲究方法和艺术。第一,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听课。因为记忆的效率首先决定于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个人同听一堂课,同读一本书,带着问题读书和听课的学生的识记效果明显优于不带问题读书和听课的学生的识记效果。第二,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和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把孤立的、零碎的物理知识整理成有联系的系统知识,借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当学生的思维积极向前推进去攻克难点时,教师的提问会帮助他们开辟新的路径,接通新的联系,产生顿悟和突破,又把那些孤立的、零碎的知识整理成系统的物理规律,构成了知识链,环环相扣,只要想起链环中的一项知识,其他知识就可以顺次地浮现于眼前。第三,教师要在导入新课和巩固新课时提问,借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因为,遗忘具有“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教师在讲完新课后,提出问题,复习刚学的新知识;在下次讲授新课前提出问题,复习巩固上次所学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是很有好处的。这两种提问有效地利用了旧知识,使新知识纳入相应的知识系统中,成为已有知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容易把握,而且易于保持和恢复。
三、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学习的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赫兹发现光电效应,伦琴发现X射线都是细心观察的典型事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利用物理实验、现代影视、FLASH动画、物理模型以及现行物理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切实可行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要求观察者明确每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可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将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物理学的许多规律是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归纳发现的。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更应加强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进行归纳分析进而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如进行学生分组物理实验时,在实验前通过合理设问,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提出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重点观察并准确记录读数。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所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别得出结论,然后再进一步综合归纳得到规律。
四、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物理规律中有许多定理、定律、定则都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比如中是原因,是结果,力决定着加速度。中,冲量是原因,动量变化是结果,冲量决定着动量变化量。作为物理教师应该重视强调这种逻辑关系,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教学是要带领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的本质,总结出物理规律,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逻辑思维能力是在具备了基础知识后分析物理现象的本质的重要能力。而提问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因为,没有问题,学生的逻辑思维便没有准确的目标,不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没有比较就不能区分对象、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就物理教学而言,可以对物理现象、物理定律和物理量进行比较,从而发现物理的本质规律。在一些物理量和定律的公式中出现的常数或恒量,以数学形式而言,常以比例系数形式出现,究其实质而言,又都含有其本身的物理意义,都分别和物质的某些性质和属性有关。物理学中有些概念较抽象,而学生只习惯于形象思维,缺乏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对抽象的概念难于接受和理解。若教师能想办法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让新旧知识互相沟通,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相似点或相联系的地方,然后以此为根据,来推知新知识也具有旧知识的某些特性和规律,学生就能较顺利地达到彼岸。其中对比就是沟通新旧知识联系的一座较好的“桥”。如果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纵横提问,引导学生总结对比,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六、运用提问培养学生抽象与概括能力
抽象就是在思想上把一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和非本质属性或特征区分开来,舍弃非本质属性或特征,并抽取出本质属性或特征。经过抽象过程,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界限清楚了,这样,认识便上升到了理性阶段,概括是在思想上将许多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事物,或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概括的过程,就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上升到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也是思维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新修订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说明抽象概括能力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问题,培养学生概括思维能力。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有许多反映自然规律的定理与定律。在这些定理与定律的教学中,也是对学生进行抽象与概括能力培养的好时机。物理学科的特点是概念及规律性比较强,概念及规律往往需要通过解答习题的方式来巩固和熟练,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需要对研究对象及物理过程进行抽象与概括。
七、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