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

来源 :教育界·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u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文章主要阐述了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美术教师根据教学经验,通过加强相关作品欣赏,恰当地融入情感以及重视美术理论教学等有效途径,以全新的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中美术;审美能力;培养
  一、引言
  审美能力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发现生活中的美等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分析培养高中生审美能力的作用,探讨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就目前我国教育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美术教学及一些教育机构侧重于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首要目标,忽略了美术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和在潜移默化中对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水平的作用[1]。
  (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课业繁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学习压力;并且学生对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不感兴趣,无法静心学习。采取较为灵活的美术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空间,对其审美能力进行培养,能有效帮助高中生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让他们逐渐将审美目光延伸到生活、学习中的美好事物,激发高中生主动探索艺术美的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助力高中生发现生活之美
  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其他科目的知识能力培养有十分明显的差异。审美能力的培养要求高中生在掌握基础美学方法(如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同时,将美学的观念融入生活,并以艺术审美目光看待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美的踪迹。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加深高中生对美学知识的理解,帮助他们发现日常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美,使其產生对艺术美的渴求,增强美学兴趣。因此,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2]。
  三、高中美术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一)重视高中生审美能力培养
  单纯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不适合现在的高中学生学习,在教学中,课堂氛围不活跃,教学内容及方法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因此,高中美术教师需要转变思维观念,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体会到艺术的美感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应重视高中美术科目的重要性,尽快适应自身职责的变化,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结合生活,侧重于审美联想
  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美术的本质是体现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学生学会了感知艺术的审美,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美的存在。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的美感,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积累,逐渐形成比较积极的审美观。所以,在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美术的眼光看待生活,为想象力插上翅膀,进而提升学生审美联想能力。
  以苏教版高中“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赏各式各样与玉石相关的课件资料,让学生总结并记录不同玉石的外观设计及色彩搭配等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描述相关玉石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感,然后给学生时间交流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身边的玉石挂件、饰品等与古代玉石制品存在哪些异同,引导学生试着制作相关的玉石画作等,把最初的“欣赏美”进一步转化为“创造美”,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活跃,促进高中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时锻炼其想象力及动手能力[3]。
  (三)丰富呈现方式,活跃课堂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应避免枯燥无味的板书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对此,美术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丰富课堂呈现方式,使知识在传授过程中更加生动有趣,通过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为课堂注入更多新的活力。
  例如在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该图的动态效果,可以利用相关的课件展示官员韩熙载家中开夜宴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画作中大家明明都在听同一个人演奏琵琶,为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动态?”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探讨该作品中听乐、观舞、歇息、送客等情节,对夜宴的全部情形进行演示或描述。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并组织学生用不同情形的画作装扮教室,让学生尽情地展示个性,在实践中自由发挥自己的个性进行创作,提升审美能力。比如在“听乐”场景中,教师先问学生:“韩熙载是哪一位?画面中他听得入神吗?”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画面中找出最具美感的色彩搭配,然后从美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更深入地感悟审美过程,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欲,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美术[4]。
  (四)注重情感体验,加强作品欣赏
  审美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能与人们产生灵魂共鸣的情感行为。体悟艺术中的“美”,能给人以一定的情感冲击,进而获取相应的精神享受,让审美变得有灵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
  以苏教版高一“人间生活”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画家们作画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从贵族生活与平民生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在为学生展示贵族仕女生活的相关课件时,可以引导其了解唐代人物画的代表画家张萱、周舫等人的作画风格,比如他们擅长在作品中刻画当时贵族妇女们的闲逸生活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等,然后展示相关的作品课件《簪花仕女图》,提问学生她们是哪个朝代的,人物形象都具备怎样的特点(如丰腴、长裙、领口低、色彩艳丽等),猜猜她们都在干什么(如赏花游园、纳凉等),引导学生探索她们的内心世界(如开心、焦虑、害怕等)。然后问学生欣赏该类画作时的心情,并引导他们思考假如自己画一幅这样的仕女图,会赋予画中人物怎样的情感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顺利体会审美过程中的总体情感,然后进行审美实践式的自我表达,在创作中深化对美的感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5]。   (五)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观察审美对象时更直观,体验感更佳。纸质书籍篇幅有限,很多艺术作品的相关图像都是经过缩小之后展示的,不利于学生获取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感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中看到可被放大或缩小的图片,有利于对艺术品的细节性观察与审美。比如对《清明上河图》这类大尺寸画作进行展示,信息技術尤为适用。信息技术设备一般都具备音效、图文一体化功能,而且可以自由切换。在进行相应作品的鉴赏时,教师可以播放与作品风格匹配的音乐,引导学生体味其中的美感,以沉浸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艺术诞生的文化底蕴及历史背景,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切入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审美潜能,使学生在感知艺术品的色彩、线条等形式因素的同时,发现其结构特点,掌握其风格特征。通过教师的相关讲解,学生了解相关艺术品的意义所在,明白艺术品作者的寓意,最对该艺术品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锻炼独特的审美能力[6]。
  (六)注重理论教学,适当融入情感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注重艺术家是怎样形成的或者培养审美的双眼等方面内容的教学。在进行教材内容设计时,理论教学能够培养高中生对艺术的高层次理解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本质。因此,教师在进行艺术欣赏过程中,要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美学感悟。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注重高中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在艺术欣赏中体会到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与情感境界。其实,艺术欣赏本来就是一种生动性极强的课程,能够提供更大的情感教学空间。因此,教师应调整相应的教学风格,使用感染力较强的语言授课,多采用通俗易懂的描述性语言,以人格精神触动学生的心灵,培养高中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艺术欣赏的情感体验。
  四、结语
  总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效摆脱应试教育的积弊,重视美术学科的品质教育,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采取与时俱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应强化作品欣赏,通过欣赏作品验证相应的教学理论,加深高中生对美的理解,结合生活化的美感欣赏,使每位学生都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刘爽.论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大观(论坛),2020(01):132-133.
  王鹏.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研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05):1.
  李晓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J].美术教育研究,2020(07):156-157.
  李岳.实现高中美术教育审美价值的有效路径分析[J].音乐时空,2020(02):107-108,111.
  胡建军.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03):122-123.
  吴天红.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分析——以“美术鉴赏”课程为例[J].学周刊A版,2020(17):157-158.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但是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冲突面前也无所适从,虽然他们很想处理好,但又陷入适得其反的境遇,这时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因此,只有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才会使他们更好地与父母交流。  【关键词】亲子关系;构建;心理活动课;设计  疫情期间,许多家长诉苦,孩子如何叛逆,如何气人。本着学生现实发展的需求,以及心理引导与危机干预的原则,笔者复课后面向高一年级学生,
东城区档案局(馆)多项措施加强疫情防控实物档案资料收集工作一是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到人。区档案局、档案馆领导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档案工作,统筹协调,抽调三名同志组成工作小组,集中负责疫情防控档案的收集、指导、培训、移交等工作。二是加强沟通,明确工作要求,并与区社会排查组对接工作内容,梳理工作步骤,增强了收集工作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制定标准,统一收集口径。工作人员围绕工作分工、工作职责、注意事项三个方
摘要:对ISO/TR 21946:2018国际标准进行解读,剖析该标准的制定背景,解释用于文件管理的鉴定流程,包括信息收集和分析、评估与实施、监控、审查四个步骤,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该标准有九个特点,旨在为我国文件管理中的鉴定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文件管理鉴定标准流程借鉴  2016年5月,经修订的ISO15489-1:2016标准首次明确了文件管理中的鉴定概念,即通过评估业务活动来确定
【摘要】交互式电子白板立足于课堂教学,是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互动、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新型的信息化功能产品,在教师有序的组织引导下,能够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操作体验的机会,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知识。  【关键词】电子白板;互动;体验;教学效果  交互式电子白板集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设备的功能于一身,现已成为课堂教学
同志们:  6月5日,国家档案局在天津召开了全国档案安全工作会议,这是继2010年在成都召开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后,国家档案局又一次召开的档案安全专题工作会议。今天的会议,就是学习贯彻全国档案安全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新形势下全市档案安全工作。刚才,立军同志向大家传达了明华局长在全国档案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曲安同志传达了《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汛期档案安全保管的通知》。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全国小学中越来越受重视。该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将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优良品德贯穿到学生立德树人、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所以党中央将法制教育纳入国民义务教育中。而面对新加入的内容和小学生年幼、理解力相对较差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用。小学政治教
【摘要】有效教学能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是一线教师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笔者理解的有效教学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位学生开展有效学习,使每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本文从和谐师生关系的营造、灵活的课堂教学的开展、有效布置作业三方面阐述了组织有效教学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师生关系;学
[摘要]数学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培养目标,囊括了从对数字的认知到计算的全部内容。灵动思维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插上了翅膀,也可以有效提高成绩。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设条件。文章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思维能力  一、引言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独立思考
【摘要】教学信息化平台已经进入教育者视野,信息技术的快捷性、便利性、科学性、无限性,深深吸引了教育者们的目光。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发挥其优势,丰富教学资源,营造朗朗阅读氛围,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心愿。教育实现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教育教学的顺应改变势在必行。  【關键词】信息化平台;阅读教学;应用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项目编号:JZ190206
【摘要】学校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而班主任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随着一些学校的班主任不断向年轻化发展,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便成了广大青年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作为年轻班主任的成长经历,从五个方面讨论了青年教师如何当好班主任,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年教师;班主任工作;教学管理  作为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班主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