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菜满地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hise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春,一簇簇,一片片,满地的荠菜,争相生发。
  很多人都来挖荠菜,还有很多踏青的人,看人挖荠菜,三五一伙,八九一群,还指指点点地说笑着些什么。“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野生的荠菜,先春而萌,是返青最早的报春菜。
  生发的荠菜,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一种无污染的绿色野珍。古人云:物以稀为贵,食以野为奇。
  荠菜,有着兰的翠绿,绰然铺展;有着韭的鲜嫩,衔露扶风;有着菠的味美,飘逸抒情;有着苔的醇香,沁心透脾。高高低低,胖胖瘦瘦,宽宽窄窄地,蘸着春光,洒满一地,让人看了,内心有着说不出的欢欣和喜爱。
  荠菜的生长周期较短,叶片柔嫩,只要阳光和水分适足,对土壤并没有太过严格的要求的。当然,肥沃疏松的黏质土壤,可是它的最爱哟。
  春讯已至,辽阔的田野里,碧绿的秧禾间,不安分的荠菜渐渐冒出头来,开始主动地与这个温暖的节令约会了。纤细直立的茎,上穿,折裂,分枝,渐呈莲座状,卷卷舒舒,款款而来,偶或生发出不规则的粗锯齿儿,或近全缘。
  那真是一种别样的美呀!“三冬荠菜偏饶味,九熬樱桃最有名”,板桥一语,点破天机。
  不要小看这些野生在大地上的荠菜,虽不起眼,确是野菜中的珍品。可荤素烹调,其香可口,其味独特,其养丰富,其風延年;可清胃通肠,降体之血脂,低人之血糖,预冬之冻伤,疗心之痛疾;亦以其独特油性品质,与肥皂和油漆结成缘好。
  和风一吹,前俯后仰的秧禾儿不再那么矜持了,各自释放魅力,与春风逗趣。而那些藏在秧苗腋下脚缝里的荠菜们,也勃然生动起来,趁机从秧禾的缝隙间纵放风情,与阳光的亲吻。衣着鲜丽的鸟儿们蜂拥而至,叫声中似乎透露出惊羡之色。黄雀、白头翁、喜鹊和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很多,很多。最多的要数麻雀了,一大群一大群的,呼啦啦飞上天空,呼啦啦又落地上,还跳来跳去地叫个不停。
  田野里的气氛活跃起来了,热闹起来了,挖荠菜的和踏青的人们心情变得更加舒畅了。眼前的荠菜仿佛生发得更多更肥大了,直逼眼神,晃得人有些缭乱了。看着筐里、篮里、袋里满满的新鲜荠菜,禁不住哼起了自以为着调的歌儿来。
  《救荒本草》载:荠菜在灾荒年月是代粮充饥之物,贫穷之人视其为宝。民谚亦有“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刚出土眼中,饥饿之人不停手”之说。
  站在田野里,凝眸间,忆起了儿时挖荠菜的情节。
  童年,六七岁的光景,虽不谙世事,但农家的孩子大都能感觉到生活的困顿给每个家庭所带来的诸多不便。于是,搂柴禾、拾大粪、采莲、挖耦、摘榆钱以及挖荠菜等等,便成了孩子们必要的“工作”。那个时候土地归集体所有,每个生产队的大田地里都安排专人看管,防牲畜啃踩,防外人偷摘偷割。我和岁数差不多的小伙伴们,为了每顿能吃得饱一点,相继加入了拾柴禾、挖荠菜等小分队。
  到大田地里挖荠菜的时间要拿捏到位,一般是午后收工后,看田人发困和吃饭的时候相对宽松。那个年代麦地里的荠菜疯长的,多如牛毛,而且茎长叶阔,鲜亮逼眼。那天下午,小伙伴们找到了邻村一处荠菜多的地块,正挖得起劲儿,不知谁惊呼了一声“来人了,快跑呀”吓得小伙伴们拎起篮子撒丫子就往回跑。而我最怕遇见的就是这种场面,体胖不说,胆子还小。一受惊吓,两腿无力,跑起来竟像蜗牛上墙。那人已经追近,我吓得不知所措,嚎啕大哭。可是我的可怜相未能博得那人的同情,腚帮子上着实挨了两脚,菜篮子也给踢飞了,鲜鲜的一篮子荠菜,顿时飘飘洒洒……颓丧地回到家里,好在母亲一番心疼的安慰,才让我忘却了那次的不快。那时的痛楚、无助、委屈呀,至今想起,还让我心底发酸,眼角模糊。
  荠菜还是荠菜,田野还是田野。依然是春暖花开时节,依然是阳光明媚的午后,我问跟来挖荠菜的六岁的儿子:挖荠菜有趣吗?儿子很奇怪:“不就是野菜吗,有什么好奇怪的?咱家厨房里不是满满的新鲜蔬菜吗?”我向儿子说起了我们小时候挖荠菜填肚子的事情。儿子一脸好奇:“是吗,真是那样的吗?蒙人的吧?”
  不用提艰苦岁月中红军战士、革命群众用荠菜和杂粮煮成稀饭充饥的那些故事了,我知道就算我们小时候的境遇,已经很难打动当今这个时代的孩子们了,他们已经远离了那个让人不愿回首的时空,而同样生活在美好时代的我们,自然也决不想再回到那个困顿迷离的环境里,但我们心中念念不忘的,却是如何把我们和我们的前辈们那时所磨练出来的坚忍、刚毅、自强、自立、创造、超越……把那些充溢着正能量的精神种子,植藏于孩子们的心灵纵深,让那一个个饱满的种子萌生、茁壮、开花、结果,年年如此,周而复始。
  “长鱼大肉何由荐,冻荠此际值千金”。和辛弃疾一样,爱国诗人陆游也真切地表达出了对荠菜所生发出的特殊的情感。
  偶尔会看到几株开花的荠菜,大概是春天最早的荠菜家族的信使吧。
  荠菜是要开花、结籽的。
  白色的卵形花瓣,开得素而不俗,淡而洁雅,将它看作是静立于田间的兰花儿,也诚不虚也。两行长椭圆形的种子,穿着浅褐色的衣服,那么俏丽,圆实,依序排列,莹莹欲滴。
  站在田野的纵深处,俯视满地生机盎然的秧禾和勃然生发的荠菜,眺望大地,仰望天空,想象着满地生发的荠菜,满地开着白色花儿的荠菜,满地结着椭圆形种子的荠菜,依旧是一如既往的专注,专注。是为了留住种子,留住绿色,留住春天,留住生活,留住一切一切的美好。
其他文献
曾祖父,黄州第六次下雪了  那年冬天,黄城的雪下得很深  如席,如盖,落满西山  可你说它们实则很轻、很轻  并告诉我那种轻的感觉——  像空中展翅而逝的鸟,这个世界  很快便腾出它飞过的痕迹  那种轻是我们牵手,踏雪而行  倏忽便被覆盖的脚印  很多年过去,黄州下了很多次雪  哭灵人一次又一次模拟的沉重,才最终  让我明白那种轻的感觉,那种轻  其实就是像当年那么大的雪,和你  最后一次喊我名字
期刊
天门记  云在天上会走丢。但,溪流不会。一滴水有了温度,炙热的指纹,便在每一块石头上停留。  有棱有角的日子,就蓦然从容起来。  与停留指尖的红蜻蜓,一起听溪。暮色中一块巨石,仿佛也打开飞翔的翅膀。和流水一起共鸣的有落在山腰的余晖,还有我送远的祈祷词。  青山无忧。流水无忧。此生亦无忧。无忧桥的两端,东西南北的走向,也如流水一般熨贴。  一碗热汤面烫伤了食指,你就地用牙膏涂抹,我则轻轻用嘴吹着。“
二十一世纪的国际中文教育以培养汉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目标已然确立,但转变动力一直不足。如何摒除偏见和误解,快速而有效地沟通合作,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和国际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更迫切的要求。如何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落实到课堂实践中,Byram的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法是目前外语教学界颇受关注、影响广泛的教学法之一。本文从一个教学方法实践者(教师)的角度对这一理论做评述分析,以探索“后疫情时代”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国际汉语教学法。
蟋 蟀  它弹响了自己体内的乐器。  弹出了山谷的回音,秋风里的唱词。  弹着弹着,就把自己弹老了。在秋风里,只剩下一个空洞的躯壳。  在它的身后,留下重生带来的巨大伤口。  多像我害怕的孤单,那么空,那么静。  登上双合尔山  这座山在草原上,并不算高, 有台阶可攀爬。  你无需证明来过这里,山上的石子,是修炼了五百年的禅师,它都能看得见。  有经幡在双合尔山上飘动,你只需要虔诚,就能遇见神仙。
在眉山,夜色沿着热浪徐徐下落的时候,一群人带好酒,寻一馆子,鱼贯而入。包间是敞开式的,不时有小孩子在外面奔来跑去,打闹嬉戏。或许再晚些时候,楼下还会有大排档,用缭绕的烟雾,和扑鼻的香气,将趿拉着拖鞋的闲人,从四面八方招引过来。认识不认识的,都能坐在小马扎上,就着扎啤,胡吹神侃一番。人间的烦恼,尘世的羁绊,在这个西南的山间小城,似乎只是一个夜晚街头大排档的畅聊,便可以将这些统统涤荡。至于山外的世界,
我的家乡位于滇东北高原大山深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以产药著称的药山端坐于村庄正北方。一条小溪远远自山顶而来,它清澈明亮,一路清脆欢快地跳下悬崖,划过草坡,把沿途的森林和土地分成了两个部分,直至穿村而行。这条不甘寂寞的小溪,又在下游收纳了大大小小无数的溪流,最后一起汇入了金沙江宽阔的河道中。  作为金沙江的一支血脉,这条溪流更像是一位资深的魔法师,给沿途的庄稼、草地和森林带来了无穷的活力。一年四季,
张敏华,1963年出生,浙江嘉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作家权益保障委员会副主任,嘉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北京文学》《上海文学》《作家》《天涯》《星星》《扬子江》《草堂》《汉诗》等100多家刊物发表诗歌。著有诗集《最后的禅意》《反刍》《风也会融化》《沉香荡》《风从身后抱住我》。  离我更远了一些  睡梦里,一块石头敲打另一块石头。  醒来听着叽叽喳喳的  
期刊
一  我梦到我跌落进一朵莲花里,就像一只昆虫跌落进去一样。黑暗里,我左右冲突,寻找出去的路。羽白色的莲花瓣渐渐虚化,又凝成一张张脸孔:前妻的脸,儿子的脸,父母的脸,陈陌和可可的脸,须发皆立的脸,相互纠缠着、旋转着、呼啸着,裹挟了我,正绝望之际,只听“叮”一声,莲花上方隐现一点儿荧光,淡绿、抑或褐色的荧光,旋起旋灭,余光霭霭,归于寂无。  后来,我给老同学徐慎说:我们离婚五年了,可前妻一个电话还是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