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读写社区,提升语文教育品位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IXIAOFENG2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写社区”的打造,针对语文读写教学的弊端,借鉴了系统论原理和耗散结构理论,着力于凸显核心区,改造学校读写的课程体系;优化紧密层,形成家校读写的指导合力;延展辐射域,促进社区读写的资源整合。从课堂教学改革走向课内外结合研究,从学校内的读写教学走向校内外结合的探索,读写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不断深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撬动了家庭教育,促进了全民阅读。
  关键词:读写社区;课程体系;读写指导;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S1-0037-04
  一、问题的提出
  近百年的语文课堂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以质胜量”的路子,力求通过对少数课文的反复讲练来达到生成语言的目的,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比较突出。1998年,我们从课堂入手,提出了语文教学“三轨运行”的教学模式,即压缩课文讲读教学的时间,以课本为重点的阅读课、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实践活动课三种课型并举,打开了语文教育的新局面。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语文教育的实现绝不能仅仅靠语文课堂,只有聚合全校的资源,系统架构,综合发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间,我们以开放式阅读课教学模型促进了学校读写体系的建立,以开放式阅读平台的搭建促进了学生读写氛围的营造,以开放式阅读基地的拓建促进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持久,以开放式阅读评价的实施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010年盐城市进行施教区全面调整,所有学生全部就近入学。如何改善学校所在施教区的阅读环境、积极引导家长和社会的力量推进学校教育,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素养的形成,进而加速全民阅读的进程,又成了读写研究新的增长点。基于对儿童阅读的再认识,我们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支撑,整合国内外有关“自由读写”“学习共同体”等研究的成果,实施了富有特色的“开放的读写社区”建设。
  二、读写社区的模型及理论基础
  读写社区,指由学校、学生家庭、学校周边社区组成的,以“读写”为内核的生活时空, 也指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居民以“读写”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
  社区由三部分组成:核心区——以学生读写力为圆心,学校读写生活为半径的内圆,提供专业引领;紧密层——以亲子交流为特色的家庭读写生活圆环,放大学校读写效应;辐射域——以校外读写机构为联结点的施教区读写生活区域,为区域内的成员提供读写实践空间。读写社区的基础性理论是系统科学理论。
  (一)系统论原理
  亚里斯多德的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说明了系统整体性的效用。语文教育如果囿于学校肯定行不通,如果只靠教师成效也有限,学校与家庭各行其是更不行。“读写社区”就是由学校、学生家庭以及学校周边社区组成的一个整体。
  系统论“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说明了系統的等级结构性。传统的“三位一体”把学校、家庭、社会看成是位于三角形顶点上的三个圆,虽有联系,但功能和地位区分不清。事实上,学校在读写社区中应当居于核心,它是“神经中枢”,汇聚读写指导信息,并向家庭和社会传递;是“能量源”,策划并发起读写活动,不断地为读写生活提供推力;是“育种场”,培养读写指导的“种子”,撒向社区的各个区域。家庭与学校以学生为纽带紧密相连,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最敏感,支持也最有力。学生家庭所在的社区是读写社区的辐射域,能动地接受来自学校、学生家庭的读写影响,并向周边的社区扩展。三者从横向看是一组同心圆,从纵向看是一个金字塔。这种立体有机的“三位一体”更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功能的发挥更为卓越。
  (二)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读写社区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它突破了课堂,走进了学生家庭,走进了学校周边的社区。三个区域异质同心。在这里,资源在整合,能量在汇聚,每一个成员都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满足了学习者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读写社区具备自我修复、自我更新的自组织功能,学校、家庭、社会在融合中相互促进,三个区域在学校的推动下共生共长。这样的读写社区具备耗散结构的特征,有望实现长效的、生命式的成长。
  三、读写社区构建的策略
  根据读写社区中核心区、紧密层、辐射域三者不同的特征和现状,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构建策略。
  (一) 凸显核心区,改造学校读写的课程体系
  “读写社区”以学校为“核心区”,从传统读写教学走向“社区化”读写共同体。我们不断打破常规思维,努力重构了学校读写课程的体系,以“融合”为显著特征,产生读写生活的“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场。
  1.阅读内容全科化
  学校除推荐语文、英语学科的阅读书目外,还融入了数学、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阅读材料,融入了影视阅读,实行全科阅读。这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阅读让学生触摸学科文化的灵魂,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场”,一进入就立即被包围,并逐步被“磁化”。
  2.阅读引领序列化
  学校从校长、中层干部到教师再到学生干部,都积极参与读书引领。管理者读写交流,率先垂范;师生读写共展示,同频共振;班干部领先读写,自主管理。层层传导读写动能,使阅读写作成为学校所有人的生活常态。
  在传统的阅读指导课的基础上,我们还着力于丰富读写指导课型,增加“教师走班制”“微课分享制”“学生巡讲制”等样式,放大读写指导的效应。
  3.读写迁移无痕化
其他文献
目的研讨护理干预应用于腹部手术患者中对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在我科接受治疗的94例腹部手术患者,按照手术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参照组(n=47)的护理方案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