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针对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问题,着重从文本挖掘、情感导入、诵读指导、作品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古诗文教学 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是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高级情感,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英国著名优生学者、心理学家高尔顿强调说:“我认为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没有智力的热情。”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程目标从全面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教学目标。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母体,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因此,在当前的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1.挖掘古诗文本,丰富情感积累
现今的中学语文课本,有许多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蕴藏丰富情感因素的诗文。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等。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感到屈原那颗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高洁之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我们看到陶渊明那颗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平常之心;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为李白人格的独立清高而仰慕;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范仲淹那大度宽容的人道主义情怀所感动。从《〈梦溪笔谈〉二则》中学生了解了古人“以虫治虫”的先进的生物科学,同时也看到了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技艺;《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这些包含着自然美与情感美的古诗文,能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因此,我们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氛,根据古诗文的不同内容,不同基调,进入文章角色或境地,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丰富情感的积累。
2.注重情感导入,诱发情感体验
所谓情感导入就是用充满与作品一致的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准备状态。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因此,在古诗文教学的导语设计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式的描述性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融入作品的情境之中,有效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使学生的灵魂得以净化,感情得以升华。
例:教学《天净沙·秋思》,当《橄榄树》的背景音乐响起时,教师展开了抒情式的导入:“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因为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却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在此课的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导语,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思维。
3.指导反复诵读,加深情感体验
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而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再现人物和意蕴,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使得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例:教学诗经《关雎》,可采用“三读法”进行指导:“一读”——读准字音。诗中有很多的多音字,如“君子好逑”中的“好”、“参差荇菜”中的“参差”;还有很多生字,如“寤寐”、“芼”等。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让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告诉大家哪些是生字,怎样读;哪些字音容易读错,指出注意事项。再组织学生通过自由读、齐读等方式进行多遍诵读,从而读准字音。“二读”——理解诗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及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充分理解诗意。接着推选小组发言人,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首诗的意思,要求全班同学从意思的准确,语言的流畅、优美等方面对发言学生进行评议。在激励的竞争之下,小组讨论热烈,学生发言积极。“三读”——体会感情。理解诗意方能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可先要求学生用一些词语来形容诗人的感情,如“一见钟情”、“相思无眠”、“朝思暮想”、“相思难耐”等;接着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朗读技巧,边默读边思考:怎样才能读出诗文的感情?然后指名学生进行配音朗读,师生共评指正;最后进行教者范读和学生齐读。通过层层推进式的朗读,学生较快地体会了诗歌的感情。实践证明,通过“三读法”指导学生进行《关雎》的学习,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4.加强作品分析,升华情感体验
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有相当一部分是作者的主观态度与倾向性在作品中自然的呈现。因此,教者可通过对作品内容的分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内在情感的体验。例:杜甫的《登高》中为了抒发诗人长久以来郁积在心中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前四句描写了“空阔的天空下,湍急的长江滚滚东去;萧萧的秋风里落叶飘忽而下,还有凄惨的猿鸣,低回的鸟儿……”,所有这些将秋天特有的寥廓与肃杀展示了出来。通过分析,学生读懂了充满时代的哀伤和个人境遇的感伤,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悲壮情感,从而真正进入到了作者的内心深处。
总之,我们应高度重视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真情得以涌动,真知灼见得以闪现。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古诗文教学 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是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高级情感,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英国著名优生学者、心理学家高尔顿强调说:“我认为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没有智力的热情。”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程目标从全面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教学目标。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母体,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因此,在当前的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1.挖掘古诗文本,丰富情感积累
现今的中学语文课本,有许多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蕴藏丰富情感因素的诗文。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等。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感到屈原那颗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高洁之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我们看到陶渊明那颗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平常之心;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为李白人格的独立清高而仰慕;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范仲淹那大度宽容的人道主义情怀所感动。从《〈梦溪笔谈〉二则》中学生了解了古人“以虫治虫”的先进的生物科学,同时也看到了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技艺;《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这些包含着自然美与情感美的古诗文,能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因此,我们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氛,根据古诗文的不同内容,不同基调,进入文章角色或境地,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丰富情感的积累。
2.注重情感导入,诱发情感体验
所谓情感导入就是用充满与作品一致的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准备状态。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因此,在古诗文教学的导语设计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式的描述性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融入作品的情境之中,有效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使学生的灵魂得以净化,感情得以升华。
例:教学《天净沙·秋思》,当《橄榄树》的背景音乐响起时,教师展开了抒情式的导入:“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因为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却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在此课的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导语,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思维。
3.指导反复诵读,加深情感体验
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而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再现人物和意蕴,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使得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例:教学诗经《关雎》,可采用“三读法”进行指导:“一读”——读准字音。诗中有很多的多音字,如“君子好逑”中的“好”、“参差荇菜”中的“参差”;还有很多生字,如“寤寐”、“芼”等。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让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告诉大家哪些是生字,怎样读;哪些字音容易读错,指出注意事项。再组织学生通过自由读、齐读等方式进行多遍诵读,从而读准字音。“二读”——理解诗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及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充分理解诗意。接着推选小组发言人,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首诗的意思,要求全班同学从意思的准确,语言的流畅、优美等方面对发言学生进行评议。在激励的竞争之下,小组讨论热烈,学生发言积极。“三读”——体会感情。理解诗意方能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可先要求学生用一些词语来形容诗人的感情,如“一见钟情”、“相思无眠”、“朝思暮想”、“相思难耐”等;接着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朗读技巧,边默读边思考:怎样才能读出诗文的感情?然后指名学生进行配音朗读,师生共评指正;最后进行教者范读和学生齐读。通过层层推进式的朗读,学生较快地体会了诗歌的感情。实践证明,通过“三读法”指导学生进行《关雎》的学习,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4.加强作品分析,升华情感体验
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有相当一部分是作者的主观态度与倾向性在作品中自然的呈现。因此,教者可通过对作品内容的分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内在情感的体验。例:杜甫的《登高》中为了抒发诗人长久以来郁积在心中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前四句描写了“空阔的天空下,湍急的长江滚滚东去;萧萧的秋风里落叶飘忽而下,还有凄惨的猿鸣,低回的鸟儿……”,所有这些将秋天特有的寥廓与肃杀展示了出来。通过分析,学生读懂了充满时代的哀伤和个人境遇的感伤,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悲壮情感,从而真正进入到了作者的内心深处。
总之,我们应高度重视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真情得以涌动,真知灼见得以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