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说出来就不灵了

来源 :初中生学习·博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lan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喂,你许了什么愿?”
  “不能说,说出来就不灵了。”
  一项心理学实验
  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格威特曾经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让所有的被试者写下一个小目标,然后将他们分为两组。接着,他要求其中一组被试向屋内其他人宣告自己的目标,另一组被试则保持沉默。之后,每个人都有45分钟的时间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被告知,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放弃。
  实验结果可能出乎你的意料。没有把目标说出来的那一组,在整个时间段内一直都很努力,他们一步一步地向着目标迈进,同时也能认清现实,之后坦言,须要再多花一些时间方能达成目标。而说出目标的那一组,平均33分钟之后就放弃了,缺乏有效的行动力,沉溺于幻想之中,普遍有一种“目标似乎触手可及,但又够不到”般的复杂情绪。
  如此看来,说出愿望的确会让事情变得糟糕,它掏空了人们进一步行动的热情,似乎只起到了“望梅止渴”般的负面效果。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大脑会把“说的”当成“做的”
  针对这一现象,社会心理学之父库尔特·勒温有过详尽的解释。他认为大脑会把“说的”当成“做的”。虽然通常的情况是:当你实现愿望(或达成目标)之后,才会获得满足感。但当你把自己的愿望告诉别人时,他们对你的赞赏、支持,构成了一种“社会现实”,从而使你的大脑产生一种愿望已经实现的错觉。当大脑感受到因错觉而产生的满足感时,心底便雀跃得好像有鸟儿在唱歌,有烟花在绽放,这一切令你晕头转向,仿佛真的实现了目标一般。动力因此随之降低,该做的事情自然就怠惰下来。
  小心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
  除此之外,说出口的愿望也很容易演变成一件为了应付他人而不得不做的事情。当托起愿望的那个支点由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时,微妙的变化也随之发生。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一位老人在乡间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群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得到静养。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头疼的老人家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把所有的孩子都叫到一块儿,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大,得到的报酬就多。之后,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当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便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报酬。最后,无论孩子们再怎样吵闹,老人也一分钱都不给。
  这样一来,那群熊孩子就不乐意了,他们撇撇嘴,认为“不付钱了谁还给你叫,天底下没有这样便宜的好事”,于是再也不到老人的住所附近大声吵闹了。
  你注意到了吗?在这个过程当中,故事里的老人巧妙地将孩子们的动机由内部转向了外部。起初,是孩子们自己主动吵闹,但到了最后,他们却认为自己是为了老人而叫、为了赚钱而叫,这件事再也不是他们心甘情愿去做的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过度理由效应。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一旦外在理由不复存在(比如这个故事里的没有报酬了),行动的力量就会大大减弱,最后这种行为也将趋向终止。
  同样的道理,大声宣告出心底的愿望,势必会让自己陷入他人的目光之中。他人的审视与评价都会影响到你,你的行为动机必将受到影响,变得不再纯粹。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一度踌躇彷徨,而狡猾的内心机制会帮你推卸责任,小声地暗示着你:“你是为了践行诺言才去做这件事,这并不是你的真实意愿。”在不断的压力与不断的暗示当中,你的动机就由内部转向了外部。于是,你的脚步开始犹豫,并最终选择了退缩。
  试着换一种方式
  那么,怎样才能如勇士一般大声宣告出自己的愿望,同时又不被他人的目光所挟持?怎样才能保持内在的、原有的初衷?
  或许可以换一种方式,将目标意图转换为执行意图表达出来。目标意图是指自己想要得到什么,而执行意图则具体化了如何才能得到。执行意图从结果出发,将抽象的目标细化为一步步具体的行动,可以作为一种自我监管的工具,将虚幻的满足感挡在门外。
  比如:“喂,你的愿望是什么?别再捂着啦,快点说给我听!”
  “好好好,让我告诉你。我想成为班里的知识达人,所以我现在每天都要认真地读书,和不同的人交谈,用心去感受世界的小变化,像饿狼一样大口吞吃有用的知识,将它们转变为自己思维的‘肌肉’。如果我怠惰了,请揍我!”
  “哎呀,好老套的愿望!”
  “是啊,不过慢慢实现愿望的过程,也很美妙呢。”
其他文献
星期天,我和弟弟在家里写作业。写着写着,我们便哈欠连天。坐在一旁的妈妈见了,说:“困了吧?干脆休息一会儿,我们来玩个游戏吧?”一听到“游戏”二字,我和弟弟马上就来了神。  妈妈说:“这个游戏很简单。我把一块橡皮放在桌子上,叫口令‘1、2、3’,你们要集中精神,听到‘左手’就用左手抢橡皮,听到‘右手’就用右手抢。谁先抢到橡皮,谁就胜利。”弟弟听了,高兴地举起小拳头向我示威:“好呀!我一定能胜!”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