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的研究综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是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确定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宗旨与社会理想。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诸多学者从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构建重点、基本原则、协调关系、制度保证等方面作了探讨。本文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 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路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本文就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近年来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
  观点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同时构建和谐社会,还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解决好发展成果的合理共享问题。[1]
  观点二:社会的和谐,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具有一种促使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社会和谐机制一旦形成,就能够自发地搜寻、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并发挥调节矫治的作用,有效地整合社会各部分及各种力量,使社会结构获得平衡,使社会运行在良性的状态下进行。和谐社会的机制包括以下内容:富有生机的领导机制、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诚实守信的信用机制、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灵敏的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2]
  观点三:建设公民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公民社会的发展必将壮大社会的自治空间,是一个多元治理的社会。对于转型的中国社会而言,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二者内涵一致,公民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从经济学的分析来看,公民社会是由政府和企业的边际交易成本的边界决定的,在政府和企业的边际成本过大时,公民社会的自治治理就能为政府和企业减少边际成本。因此,发展公民社会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动因,是讲求成本和效益的治理模式。建设公民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对社会治理途径与成本分析后所得出的必然结果与路径选择,必将带来中国社会结构的良性互动、协调运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必将创造和谐繁荣的盛世美景。[3]
  观点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共建共享。共建共享原则,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体现了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始终坚持。共建共享,把调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果的享有者,体现了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把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结合起来,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坚持并实现共建共享,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4]
  观点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理清一些重大关系。第一,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二,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群体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第四,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第五,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5]
  观点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第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持续动力。第三,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向导和精神支撑。第四,切实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6]
  观点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改善民生之所以成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因为:首先,民生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最基础的必要条件;其次,民生问题在当前是社会矛盾多发凸显最基本的根源;最后,民生问题是个人安全和整体社会安全的连接点。为了真正解决民生问题,还必须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建立五个体系,即:一是逐步建成能够适应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服务型政府体系,二是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能够提供基本公共产品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是逐步建立能够广泛容纳社会成员的现代职业体系;四是逐步重建能够推动社会整合的社会信任体系;五是逐步建立保障保护社会成员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安全体系。这些有关民生大事的体系建成了,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就有了制度性的保障。[7]
  观点八: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领导保证。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8]
  观点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注重制度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公平正义,而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因此,和谐社会的建立,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应以制度的合法性、公正性、透明性、民主性和可行性作为价值取向。推进制度创新,要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速社会整体配套改革,建立一种新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为切入点。[9]
  观点十:社会利益共享机制的构建和优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之路。这种观点认为利益和谐是最核心的和谐,也是最关键的和谐。利益关系不和谐,社会就难以真正和谐。因此要化解当前的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和优化利益共享机制。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包括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有效的利益博弈机制、公平的利益补偿机制、健全的利益疏导机制。[10]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作出了建设性的研究探讨,既涉及了理论研究,又有具体的途径措施,表现出了很强的拓展性。这种拓展开启了深入研究的大门,拓宽了研究的道路,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学术界及社会诸多领域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1]覃翠生.构建和谐社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J].桂海论丛,2008,1,(24).
  [2]蒯正名.党的十七大以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综述[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1).
  [3]张文.建设公民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J].传承,2008,(10).
  [4]孔繁顺.共建共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J].求是杂志,2008,(4).
  [5]朱建荣.关于和谐社会建设中几个关系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6]蓝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J].成都大学学报,2008,1,(22).
  [7]郑杭生.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J].北京党史,2008,(1).
  [8]王晓义.和谐社会内涵及现阶段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6,(6).
  [9]易鑫.论制度创新与建设和谐社会[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10]苏杨辉,李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共享机制的构建和优化[J].管理观察,2008,(8).
其他文献
背景:目前对足底区域的划分通常基于解剖学,没有考虑每个个体独特的足底生物力学因素,无法反映每个个体足底受力的个性化特征.目的:基于生物力学角度对足底区域进行划分,得到
摘 要: 德育就在孩子的身边,只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搜集,身边的德育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老师要用身边的德育营造育人氛围,用身边的典型育人,用身边的德育小活动育人。  关键词: 育人 德育 典型 德育小活动    德育就在孩子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搜集,身边的德育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一、用身边的德育营造育人氛围  1.课堂中的德育。  学生在校学习,课堂是主阵地。课堂随时随地都发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人人成长的根基。这所学校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一生——人生及命运的发展。  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从人来到世上的第一天起,父母就自然承担起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角色,肩负着对孩子养育和教育的责任。父母的人生观、是非观、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和准则、处事方式和原则等,一旦被孩子耳濡目染,承袭下来就会根深蒂固。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也有人把孩子比拟成一块神奇的土地,
摘 要: 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作者采用西南师范大学陈侠编制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卷,对内蒙古地区57名青少年进行测评,其中蒙古族32名,汉族25名。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15名,占被试的26.3%;蒙古族青少年成瘾者7人,占12.3%,蒙汉两族间无显著差异,而男女性别差异显著。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不容乐观,其学习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并极早针对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制订
目的: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国内外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的系统评价,为临床治疗措施的合理选择及未来的临床试验提供参考。  方法:全面收集中
摘 要: 本文从“学案导学”的概念及实施的现实意义、旅服专业课“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设计及学案教学的利弊分析等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旨在将“学案导学”与旅服专业课堂教学相结合,探索以“学案”为操作平台,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目标的中职旅服专业“学案导学”新模式。  关键词: 中职旅服专业教育 “学案导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中职旅游新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
摘 要: 如何巧用和用活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科学教学中的几种方法:故事法、谐音法、诗歌法、数字妙用法等,并统称为“趣味教学法”。同时列举了应用此法的教学案例,为科学教师提供参考,也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一种方法。  关键词: 趣味教学法 初中《科学》教学 应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趣味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思想就是强调让学生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