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惹谁了?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gi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中国制造”在欧美市场屡遭责难,在境外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少数政客的蛊惑下,国际市场一度甚至形成了所谓的“中国产品恐惧症”。他们肆意歪曲事实,掩盖真相,不仅给中国的出口企业造成损失,并且影响中国产品的信誉,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毋庸讳言,“中国制造”的质量并非完美无缺,但是,即便是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也不能确保,自己生产的产品不出现任何质量问题。从近年来的数据看,“中国制造”的质量不仅比多数国家的高,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出口食品为例,2004到2006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分别是99%、99%、99.2%,平均合格率高于99%,而这三年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合格率分别是99.02%、98.85%和99.08%,三组数字说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食品合格率要高于美国对中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产品的质量不比任何国家差, 不能以存在个别质量问题的中国产品来完全否定“中国制造”,“中国制造”是值得世界人民信赖的。
  那么,对于合格率如此高的产品,为什么一些国家会散布“中国产品威胁论”呢?显然,某些西方媒体借机打压“中国制造” 是别有用心的。当一般管制贸易手段,诸如税收、配额等手段不起作用的时候,一些国家便采取技术性的手段对贸易加以限制和控制。以产品质量为借口,大做文章,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是国际市场上不正当竞争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政治上“中国威胁论”的另外一种版本。
  其实,作为国际分工协作的成果和结晶,“中国制造”也是世界制造。抹黑“中国制造”,对全球的产业链和消费者都会带来损害。从贸易方式看,中国出口中50%以上是加工贸易出口,这些产品都是按照外国订货商的要求和标准生产的,每一笔合同都是进口商和中国出口商经过在规格、质量等各个方面的认真讨论达成共识的条件下实现的。从出口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8%。在国内外市场上,国有、民营、外商投资企业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平等竞争,共同培育了“中国制造”。 中国以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品市场,承接了世界产业转移,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制造業的中心。世界各国很多因素都参与到“中国制造”领域,共同奠定了国际分工基础,推动了世界经济增长,抑制了世界通货膨胀,使美欧中产阶级家庭,尤其是使全世界的穷人从中受益。因此,“中国制造”与世界制造密不可分,如果“中国制造”受到损害,在一定意义上说,世界各国也将受到一定的损害。
  事实上,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无论在产品的生产、流通以及进出口各个环节上,还是在立法、执法、监督、管理等方面都采取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并做出了认真努力,确保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少数西方媒体之所以大肆诋毁和诽谤“中国制造”,并非“中国制造”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因为“中国制造”以“物美价廉”优势战胜了有关国家的产品,并因此赢得世人的喜爱。这恰恰说明了中国产品的质量在提高,“中国制造”在崛起。
  诚然,作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生产大国,由于缺乏技术和品牌等深层次竞争资源,“中国制造”只是世界制造业生产链中的重要“车间”,还远未成为“世界工厂”。 没有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自主品牌,成了“中国制造”的软肋,成为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桎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主要是来自于自身研发投入的不足。在创新方面,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国际资本是以低成本为流向的,世界上哪个国家劳动力成本低,资本就会流向何处。现在跨国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最廉价的国家之一,如今,“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将要面对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的竞争,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从根本上增强“中国制造”的市场竞争力,应提高生产过程及其最终产品的附加值,注入科技含量、服务含量和品牌含量;增强自律性,维护有序的出口竞争秩序;巩固和强化国外消费者选择中国制造的理智判断和普遍认识;建立紧密的与客户共同成长的合作机制,连手应对贸易摩擦。
  编辑:舒 迎
其他文献
从《福布斯》2005年发布的“东南亚富豪排行榜”上我们看到,上榜40人中有近30位华人,而前十名中更是有九位都是华人。可见,多年来一代接一代的华商经过艰苦创业,已成长为目前东南亚的财富引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亚华商引人注目的高速发展和跨国经营活动正如日本经济学家井上隆一郎在《亚洲的财阀和企业》一书所描述的那样“令全世界的产业界惊叹”。今天,在关注“欧、美、日”大型跨国公司之时,东南亚华商
继今年8月外资银行汇丰银行获准在中国内地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设立一家村镇银行之后,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纷纷递交入市“申请书”,下乡“赶集”,拼抢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蛋糕”。如, 今年9月27日,澳新银行宣布,花费3.18亿澳元收购上海农村商业银行19.9%股权的交易已经完成。又如, 荷兰合作银行也正在就入股天津和辽宁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一事进行紧张的谈判。此前,荷兰合作银行和国际金融公